張秀香
摘要:國學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有著很重要的影響,首先是對學生對事物的認知、道理的理解和自身文化修養和道德素質的養成有著決定性的幫助。其次對學生的識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記憶能力、閱讀理解能力都會有所提高,能為學生的一生奠基!
關鍵詞:文化;語文;品德;能力
國學,是指以釋、道、儒三家學問為主干,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菜肴、民俗、婚喪禮儀等等為枝葉的傳統中國文化體系。狹義的國學,則主要指意識形態層面的傳統思想文化,它是國學的核心內涵,是國學本質屬性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今天所要認識并抽象繼承、積極弘揚的重點之所在。
中國沒有西方意義的哲學,有的是思想。從古到今,皆為此般!而國學不僅僅是哲學或思想,更不是守舊學者在書齋里研究的枯燥文章,它是貫穿中華數千年的文化精髓。國學是四書五經,是二十四史,是唐詩宋詞,是紅樓夢和三國,是老莊,是禪機,是數不盡的古代文獻,當然也是貫穿在其中的精神。
但國學最根本的是思想,是中國家國一體的和諧文化,是貫穿中國歷史進程的孝、悌、忠、信、禮、儀、廉、恥等為核心的八德思想。
一、國學是人類對大自然最簡單質樸的認知和總結
學習國學可以慢慢從這些最質樸的認知中找到學習生活中難以解決的各種思想問題,從而獲得對世界觀和價值觀獲得開明和啟示。
二、國學教育與學生語文成績
國學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總結,滋潤著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和靈魂。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們就會接觸古詩詞,在家長的引導下,三四歲的小孩也會背上幾首唐詩宋詞或者朗朗上口的詩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在不懂任何意思的情況下也會很熟練地背誦出來。國學可以開發智力。兒童讀國學經典運動,提倡教十三歲以前的孩子讀書、背書。讀誦的內容,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儒家、道家很基本的一些書,甚至也可以包括一小部分佛家的書。有位老師說,不管四書五經,或是其他古書,任何一段,教小孩子像唱歌一樣,很輕松愉快地背誦,不給他講解,偶爾稍稍講一點。這樣背下去一輩子都有用,一輩子都忘不掉。
小學時,對古詩詞的考試的內容就在字詞句的翻譯、理解及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我們要去體會每個詩人在寫作時的情感。僅僅局限在只能背誦下來的程度上在考試中是不會取得好成績的。中學時古文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最頭疼的,從看書念都不熟悉的開始到朗朗上口背誦的結果,要更深刻地理解古文中的字詞翻譯到整個文章的理解翻譯,再到文章告誡人們的道理的過程是很艱辛的。很多學生用功不到,就不會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教小孩子背書,這是中國人已喪失的基本教育方法。人類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背誦。古代文化的傳承是靠口頭傳送的。尤其是讀中國書,更要高聲朗誦。朗讀多了,音韻和字義等因素都會逐漸影響讀者,“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慢慢悟進去,將來長大后的學問就廣博了。在中國古代,這是個普通的教育方法。很多智力很一般的孩子,由于讀國學經典,實現了由愚變智,由凡成圣的轉變。曾國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曾國藩小時候,在家里讀書,有一天,一個小偷躲在走廊,想等曾國藩睡下后偷點東西,可是曾國藩小時候很笨,老是背不下來。這個小偷是很聰明的,他聽來聽去聽會了,可曾國藩有毅力,一直背下去,這個小偷實在是憋不住了,出來說:“你這個樣子讀的什么書,連我都會背了。”小偷大模大樣地背了一遍,然后揚長而去。可曾國藩繼續誦讀,后來曾國藩正是靠毅力,用傳統的誦讀辦法實現了由愚變智。
學生從小多接觸國學方面的知識,可以開發智力,優化大腦,鞏固記憶力,提高閱讀理解的能力和對古詩文理解的背誦。對提高語文成績是理所應當的結果。
三、國學可以培養優秀品德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德行。毋庸置疑的是,我們應該都認可童年對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對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時期所受的教育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好的啟蒙教育就是開發孩子“善的心性”。通過背誦原文,通過學習理解內涵,再運用于現實生活,學習經典,啟迪智慧,完善品格,成就人生。經典的學習會讓學生一輩子受益。
國學經典中蘊涵的傳統美德,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學生的人格,提升著學生的素養。如孝親敬長、誠實守信、謙恭有禮等。同時,燦爛的文明,也能使學生對祖國更有感情,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培養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識、經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國傳統文化講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要尊師重教,尊老愛幼,要知道怎樣做人做事,這些好的傳統如果失去了,那我們的道德秩序就很容易混亂。國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例如《論語》《孟子》,按梁啟超的說法,“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我們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中小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識產生隔閡。一個人辨別是非的能力應該從小就開始,過了青春期,道德觀、世界觀就已經基本形成了,這時候才開始進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中小學尤其是小學可操作空間比較大,年齡段合適,考試的壓力也相對小一些,因此是國學教育的最佳時間。
我們正處于文化變遷之中,現在的學生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社會,更多的是在流行網絡語言,確實存在如何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問題。國學的精粹應成為學生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財富,真正學會如何做人。
國學素養要從娃娃抓起,國學所蘊含的“仁義禮智信”是我們民族文化中不可放棄的精髓,能使我們以健康的心態適應紛繁復雜的社會變遷。更重要的是國學可以使學生在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的同時,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經典著作是我們民族文化精神的一個龐大載體,是我們民族生存的根基,為了使學生從小就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營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弘揚國學。
國學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有著很重要的影響,首先是對學生對事物的認知、道理的理解和自身文化修養和道德素質的養成有著決定性的幫助。其次對學生的識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記憶能力、閱讀理解能力都會有所提高,能為學生的一生奠基!
參考文獻
[1]杜鋼《國學教育的基本問題論新》教育學術月刊2012年01期
[2]廖柏靈:《關于小學國學教育的實踐與思考》,《教育科研論壇》,2008,(12)
[3]王素貞:《小學國學教育的現狀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以石家莊市小學國學教育為例》,《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