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壯叔
描述微觀世界運行的量子論,解釋了粒子的結構、質量等,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礎之一。但令科學界困惑的是,量子世界有許多古怪現象:比如重疊,也就是說一個粒子在某個瞬間既在這里又在那里;比如糾纏,也就是說如果A、B兩個粒子處于糾纏態,那么你對A施加影響,B即刻會做出反應,不論兩者相隔多遠。這些怪現象已經困擾科學界一個多世紀了,愛因斯坦很早就注意到了微觀世界的這一現象,但他不愿意接受,稱之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有不少學者企圖解開這些謎,但也無從著手。著名美國物理學家、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曾說,“沒有人真正地了解量子世界……我們永遠也不能了解它”。
現在,物理學界開始行動,因為解開這些謎,可以幫助我們打開了解整個宇宙運行方式的大門,并將弄清科學中的一個大謎題:究竟是什么東西,引發了量子世界和我們日常世界之間的轉換。實質上,這就是問物體究竟要具有多大質量,就將失去量子特性。
牛津大學的彭羅斯等人,曾獲得一個擁有800個原子(分子)的干涉圖像。他說,原子的數量越大,重疊的時間就越短。這是因為大量原子的集聚,使它不再具有量子的特性了。維也納大學的阿恩德特團隊,采用空前的較大物體進行干涉實驗,并說自發定位(量子世界的一種現象)將抑制10萬至1億個原子質量單位的物體出現重疊。
有些科學家把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劃分,著眼于量子的波粒二象性。比如光子,它在飛馳時是光波,可是在碰到物體時,它又具有實物粒子的性質。澳大利亞科學家考林格,就此著手,探索這條界限的由來。他們實驗的主題,是所謂的“勃露格主波長”。大致上,我們可以把這一波長看作一個標尺,假如一個物體的勃露格主波長近似于該物體的長度,那么其波的特性明顯可見,也就是說,它具有量子特性。拿一輛轎車來說,其波長為10-30米,遠小于轎車的長度,因此它的行為呈宏觀世界的特性。
至于量子世界為何會出現這種怪現象,說法很多,但大多研究者認為,這跟信息的丟失有關。一些物理學家深入到古怪現象本身,探索它的緣由。
按照量子論的概念,重疊跟量子干涉現象有關,允許量子客體在它們的空間位置之間產生其存在、特性的撕裂。大多數人認為,這是信息丟失的結果。在這個方向上,研究比較深入的可能要數以下三位學者,他們是意大利帕維亞大學的達里亞諾及其同事奇里貝拉和佩里諾蒂。他們做了一些研究,在信息公理的基礎上共同提出了一個量子理論的衍生理論,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關注。加拿大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理論物理學家盧西恩·哈迪等人評論說:“他們的研究內容和方法,都是不平常的。某些東西深入到了量子力學的核心?!彼麄兿胍宄孔恿W真正的底細。
對達里亞諾來說,這些研究已經過去了10年。當時,學生問他量子物理的定律來自何處,他無言以對。事后他說,“我深感困惑”。
他的困惑并不是一個個人問題,而是整個物理學界。物理學家總是站在物理原理堅硬的基礎上,描述物理世界的運行。比如牛頓的引力定律,認為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與它們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而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其物理原理,包含在一個簡潔的方程式之中。
在量子理論中,還是這些簡潔的方程式,卻無法展現出某些普適的原理,而以一種特別的方法,來解釋古怪實驗的結果。量子客體由波函數來描述,它可能(或不可能)對應任何事物的物理性質,處于一種抽象、多維的區域。
1925年,薛定鍔通過研究經典光學方程,得出薛定鍔公式。他把量子視為波更甚為粒子。達里亞諾說,“他從來未從原理中得出方程”。
類似的情況,就如洛倫茲和愛因斯坦。19世紀末,物理學家洛倫茲把光速觀測實驗上的矛盾調和起來,從而提出一系列的數學變換規則,即洛倫茲變換。而這些規則,并非出于他對光的任何基本了解。此后,愛因斯坦提出了有關光的物理原理,即真空中的光速是不變的,獨立于光源的運動;并也由此得出了洛倫茲變換。這些就成了狹義相對論的原理,進而使他提出了廣義相對論。達里亞諾說,“它改變了我們研究物理學的方法,原理是極重要的”。
我們能改變這種狀態嗎?我們能把量子理論的基本定律從原理中“取”出來,而不是依賴數學的魔法嗎?達里亞諾及其同事相信,他們的看法,將獲得科學界的共鳴。
哈迪說:“當我關注量子理論時,我看到一些事物;而我們需要的,是一系列更深刻的原理?!痹?1世紀初,哈迪做了嘗試,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必須承認的是,他也沒有得到一個圓滿的解決方法。這就促使達里亞諾等人深入研究。奇里貝拉說,“我們認為,重新編寫量子力學的‘基因密碼,找到某些物理特性,是研究的基本所在”。
對哈迪和達里亞諾兩個團隊來說,“基本的事情”是跟信息有關。許多理論學家得出結論說,物體間的相互作用,都可以作為一種信息處理來描述。例如,原子在動量中攜帶著信息,當兩個原子碰撞時,它們動量的改變就如同兩位數通過計算機的邏輯門時的情況。因此,控制信息操作的規則,可能最終決定在我們的宇宙中該發生和不該發生什么。
達里亞諾團隊的研究始于2003年,他們努力去探尋可能適用于我們的日常世界和量子世界的信息規則。最終,他們得出了5條基本原理(比如保證將來不能影響過去等),并進而描述了量子世界的特性。
有一些現象,日常世界和量子世界確有一些區別,比如之前提到的重疊和糾纏等??傮w來說,對一個量子系統的任何測量,只能取得一個隨遇性的結果;而你在測量前,是沒有辦法做出預言的,只能計算出不同結果的概率。
達里亞諾的團隊就在研究這些古怪,使我們看到了量子信息場理論的一線希望,也使得科學家可在不同量子態之間對場做研究。他們設定一些量子態為“純”態,例如,一個處在最低能上的孤立的氫原子就屬于純態;此外就是混合態,在這種態上,我們具有的信息是不完整的。一對糾纏粒子中的一個,就是處在混合態上,你無法了解其中一個粒子的全部信息;若一對糾纏粒子一起形成純態,你就可以了解兩者的全部信息,這也就是一個可確知的量子系統。
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說,量子世界的所有混亂和不確定性,都是來自缺乏信息呢?的確與此有關。如果每一個混合態都是純態的一部分,那么就可能以最大的信息量來描述每個物理過程。以這樣一個前景作為一個原理,奇里貝拉稱之為“純化原理”。
但純化原理也有一個較大的缺點,那就是它似乎傍著多世界的解釋,而這個觀點在量子理論中頗有爭議。量子力學測量產生隨遇性的結果,對此最多的解釋是:一個測量的各種可能結果,確實是存在的,但每一種結果,都處在不同的世界(或宇宙)中。例如薛定鍔的貓,它能同時處在生和死之中,除非你看到它究竟是哪種狀態。而在多世界解釋中,認為這只貓死于一個世界,而活于另一個世界。這與純化原理有些相似,這些不同世界都處于混合態,只有真實是被純態描述的。
達里亞諾團隊想通過一種方法,以追蹤量子系統的演化。為此,他們需要提出一個特殊的框架,比如粒子的質量也會納入其中。如果他們能取得這個正確方法,就可以提供比量子理論更好的理論。這很可能是把量子理論和廣義相對論相結合的另一條路,可能把我們導向對量子引力的描述。一位萬有理論研究者說,這是他們長期渴望取得的東西。在他們看來,只要深入研究量子理論,就不會出現愚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