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少先


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指明了方向。處在這樣一個關鍵歷史時期,基層領導干部的崗位和職責更加清晰,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基層領導干部的定位是什么,應該扮演什么角色,對于推動改革開放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說,要做一名合格的基層領導干部,從而推進改革,落實上級的指示,拼得是智慧和精神、比得是定力和耐力、看得是責任和擔當,這話不無道理。但除此以外,我認為,基層領導干部更應樹立“領頭雁”的責任意識和政治擔當精神。“領頭雁”把控全局方向,先飛領飛,群雁才能跟飛齊飛,振翅高飛;“領頭雁”盯準目標迎風奮力,群雁才會協力向前。進入新時代,基層領導干部就是改革創新的領頭雁,任何時期都要保持擔當精神,牢記自己的責任。如何才能詮釋好“領頭雁”職責,演繹好領導者的角色,我認為,前提是做到、做好四“要”、兩“必須”。
基層領導首先要把握好自己
基層工作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這是對基層工作的真實寫照,基層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復雜性更是可想而知。立足基層做工作,領導干部能否切實做到履職盡責,掌控全局,把握自己,關系著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改革創新成效。
一要有責任與擔當。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領導干部不作為、亂作為,從根本上說,是忘了責任,失去擔當所致。我們很多工作未能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正確把握好自己。在復雜多變的工作環境中,遇到困難和問題就在懷疑動搖中止步不前,猶豫不決,不能權衡利弊,正確對待進退得失,前進與曲折,也不能拍板定分止爭,在關鍵節骨眼上差了那么一份“堅持”,以至于功虧一簣。當上領導應該清醒明白地認識到,任何一項重要工作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是輕輕松松,像“吹糠見米”那樣用吹灰之力就能見效,要有勇于擔當的精神和氣魄,認真地,科學正當地履行好自己的職責,踏踏實實辦事,兢兢業業工作。
二要真正地解放思想。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問題是層出不窮,永遠解決不完的。存在問題不可怕,關鍵是如何發現和解決問題,如果失去了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才是真的可怕。但問題和矛盾有主次之分,當基層的主要領導必須解放思想,更換思路,在人民群眾最迫切的需求上下力氣,不斷研究新情況,探索新的工作機制,集中精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關注、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回應社會熱點。實踐證明,我們各項事業的發展呈現怎樣的狀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干部的思想狀態。什么時候我們基層領導的思想觀念走在時代前列,我們的各項事業發展就會順利一些,好一些,快一些;什么時候我們基層領導的思想觀念落后于時代發展的需要,就會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造成損害。
三要精準熟慮地認定好第一選擇。古往今來,人們在第一選擇上,沒有一個統一和標準的答案。有的人看得遠,有的人看得近,有的人看得小,有的人看得大。雖然沒有對錯之分,卻有高低之別。做為基層領導,關鍵是堅守本心,不被別人所利用,不受外界所干擾,主要靠自己科學正確地去選擇。而在當今形勢的快速發展,經濟利益的碰撞的新形勢下,基層領導者,不搞一舉成名,一鳴驚人,不急功近利,心浮氣燥,做出一些脫離實際的工作選擇,靜下心來要實事求是、堅定不移地為選定的目標需奮斗。
四要掌握好自己的定位。弄通在各項中心工作中自己所處的方位,使自己的思想跟上形勢,科學辯證地認識工作中的各項關鍵點,實事求是地把握工作時機。看清工作過程中的矛盾轉化、問題更迭,厘清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有的放矢,精準實策,主動作為,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落到實處,使各項中心工作與現實情景相符合。要把重大決策的研討與十九大精神對表,繼而堅韌不拔、鍥而不舍地推動本區域的發展。
五要一定做個“自燃型”領導。有位人才資源專家,將領導干部分為三種類型:自己能熊熊燃燒的“自燃型”,點火也燒不起來的“不燃型”,介于兩者之間的“可燃型”。這樣入木三分的比喻,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職場崗位上的干部眾生相。同樣是工作,同樣在做事,有的人善于自我加壓、主動作為,眼中處處有事,心中時時惦記著使命;有的人相對被動,但只要被激起熱情,也能順勢而為、發光發熱。有的人則燃而不起,消極應付,缺失積極進取的精神。。我們當基層領導干部一定要做“自燃型”,才為稱職!
六要應具有足夠的定力。對于領導干部來說,定力包含三個方面的意義:1.堅定。堅定主要體現在理想、信仰、信念、意志方面,它是指執著堅守,不盲從,不浮躁,不動搖。只有政治清醒、立場堅定,才能明辨是非,把握方向,才能自覺防范利益集團的侵蝕,經受各種風險和考驗,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2.鎮定。鎮定主要是指處變不驚,臨危不亂。面對安逸舒適的環境不忘初心,身處惡劣艱苦的環境不改本色。遇到急難險重的任務,沉著應對;發生突發事件,冷靜處置。唯有鎮定方能從容,才能在鍛煉和考驗中經得起風浪,受得了挫折,守得住本心。3.淡定。淡定是定力的高等境界,主要是指面對各種誘惑和名利得失,內心保持平靜與篤定,在渾濁中清秀。順境時,在熱烈中保持清醒,不驕不傲不急躁;逆境時,在躁動中堅守自持,不消沉不動搖,特別是當遭受誤解、面對偏見時,仍能泰然處之,不受流言蜚語等外力的干擾。
二基層領導要會用人
當領導要有聚天下英才而為己用的胸懷,并有“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親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特別是在改革發展穩定的新時代,黨的建設任務繁重,黨的各項工作任務的完成,需要用好一大批思想解放,政治過硬、本領高強,同時有朝氣、有活力、有才氣、有激情的生龍活虎的干部。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選擇什么樣的人才貫徹實施既定的工作目標任務,結果往往大不一樣。
1993年,我在大孟鄉任黨委書記,當時,我們鄉有一個干部是畜牧專業畢業的,做其他工作他不行,但在養殖上卻有一套獨特的本領。我們就讓他選擇一個行政村,做示范帶頭作用。他到這個村后,他根據自身的知識經驗,在這個村搞起了庭院經濟,家家戶戶修豬舍搞養殖。一年以后,該村成為全鄉有名的養殖村,家家戶戶有盈利,當時有些村民靠養殖成為了村里的萬元戶,這種養殖經驗便在全縣推廣。從原來包村區領導不愿意要的人,變成了大家爭著聘請的好干部,這就是鄉黨委能夠因人因才而用,充分發揮個人特長的結果。
習近平總書記講:“中國的事情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要聚天下人才而用之,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真誠地愛護人才,成就人才,激勵人才。”當基層領導在工作中不但要會用一般人才,還要在對待重點工作、重要任務、特殊情況時,選用特殊人才。什么是特殊人才?簡單地說就是別人不能干,又干不成的事,而他能干成,并且還能干好不出事(如拆遷、征地、信訪穩定、協調管理等等),并有一種“捏沙成團”的硬功夫,那他就是這方面的特殊人才。在非常時期,特殊情況下,要做到“英雄不問出處”,“能者為師”,別管他的文化水平、履歷背景等等,只要有才,你就要尊重和重用他。如果當基層領導干部在用人上,不能夠因人、因勢、因時、因事、因才而用,有了中心工作任務,光靠一個人單槍匹馬地去努力,或只依靠一部分人去實施,那這項工作不可能很圓滿地完成,只有發揮運用好大多數黨員干部,和所有人才的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積極性,才能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之力。
三基層領導在工作中要會用心和用法
用心就是心無旁騖,全身心投入。俗話說:“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善于用心考慮開展工作的人,總是把慎重選擇工作方法放在首位,幾番思量權衡利弊后,選擇最佳方案把工作做好。好的工作方法可能會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不好的工作方法可能會使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方法不對,精力白費,甚至做些勞而無功、事與愿違的工作。比如:去年,我們有一個鎮,在處理解決一個多年上訪老戶的問題上,工作方法就有些欠缺。這個上訪戶姓張,他的訴求其實很簡單,前幾年自家開了一個代銷點,村委有事經常到他那里賒賬拿煙、酒。后來村支書、村長全下臺了,他拿著村委的欠條找新的村支書要賬,新支書給他的答復是:新班子不接舊賬。從此,他就開始多次上訪,訴求也由兩萬元增加到三萬元。這次十九大期間,村里怕他再去北京上訪,縣里追究村里的責任,就找到了老張,把村委留下的二分林地給了他,以前村委賒欠的煙酒賬一筆勾銷,老張也同意接收了。村委用林地頂煙酒賬的做法,引起了全村群眾的不滿,麻煩接踵而至,好些村民都去找村干部頂賬鬧事。鎮里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認為這樣下去,不但該村今年應該調整的土地無法按時調整,還會引發群體性上訪。鎮包村干部和村委研究,從源頭開始,把原來欠代銷點的煙酒賬核實后全部還清,收回村里劃給他的二分林地。其他村民反映的欠賬情況,村委查證落實后,以質論價酌情全部還清。就這么一件小事,鎮、村干部足足折騰了兩個多月,才算處理完畢,沒有讓事態發酵升級。所以,我們在解決問題,制定工作方案上,必須立足于本鄉本土、本區域、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用心去研究,深入去探討,決不能為了達到一個目標,而造成多個問題的出現,按住一個葫蘆,飄起一堆瓢。
四要基層領導工作思路要創新
“實踐是理論之母,創新是發展之源”。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前進發展的重要力量。現在,我們面臨的時代條件、社會環境和形勢任務,發生了深刻變化,有些方法過去有效,現在未必有效;有些過去不合時宜,現在卻勢在必行;有些過去不可逾越,現在卻需要實踐,我們現在比以往的任何時候都需要開拓創新。如果現在用70年代的工作方法去解決問題,用80年代的規章制度和工作態度去對待群眾,用90年代的思想觀念去對待經濟的發展,那將是固步自封,更將是舉步維艱、一事無成。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再次強調:“經過先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前程偉大、前途光明,更需要目光堅毅頭向前方,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
創新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做為基層領導干部必須要善于學習、領悟、總結,用新的理念去替換舊的理念,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條件下,為了使自己不被時代所淘汰,只有淘汰自己不合時宜、不符合局勢發展的舊理念。要經常思考自己頭腦中哪些東西是已經被淘汰的,哪些東西是應該被淘汰的,哪些東西是將要被淘汰的,進而積極主動地自我革新,使頭腦及時更新換代,以跟上新時代的步伐,迅速融入發展的潮流。“事只有去做才能成就事業,路只有去走才能開辟通途”。世間一切事情,只有大膽嘗試,才能不斷地推進創新,持續不斷地破舊立新,才能不斷地實現個人進步和社會發展。“踩著別人腳印走路的人,永遠不會留下自己的腳印”,
創新就要先人一步、高人一籌,不怕艱難險阻,但創新有一定的風險,需要莫大的膽略。創新在方法、技巧、措施、手段等有些方面可能有悖于常規與原則,但卻又是實現黨的工作目標和完成工作任務不可缺少的條件,只要我們把握好“度”,掌握好“分寸”,一切從實際出發,就可以科學地有策略地去運用。錯了可以整改,偏了立即糾正。如果我們在遇到重大項目的入駐、特殊情況的解決和緊急問題的處理時,還按部就班、按照以往慢條斯理地“手里掐著政策,桌上擺著文件”,思維仍然停留在一般認識水平上,稍有一點瑕疵,就擱置不前,不潛心去分析新矛盾新問題,去探討新方法新路徑,不能把創新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用創新的方法去解決,勢必會感到無新可創、無方法可生。
五基層領導必須密切聯系群眾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證明,我們的黨有如一棵參天大樹,之所以從一棵幼苗成長的頂天立地枝繁葉茂,不怕風吹雨打,是因為她將自己的根深深地植于人民群眾的土壤之中。群眾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對待群眾工作,“心有多寬,工作平臺就有多廣”。
2017年3月,我們有一個街道辦事處,按照縣委、縣政府的指示,對一個3000多口人的大村進行拆遷。拆遷過程中,從始至終,辦事處沒有采取~項過硬的手段,沒有一個干部說一句過激的言語,沒有出現一起群體性上訪事件,也沒有一戶抵住不拆。群眾在干部們的協助下,規規矩矩、順順當當地按照上級規定的時間節點,全部自覺地拆完了。他們所采取的工作方法,就是密切聯系群眾運用“五情、六與”法。
五情就是:干部親自入戶調查看真實;建感情,干部們與群眾多次見面溝通。干部幫助群眾渡過難關送真情。干群之間,以心換心,建友情;聯親情。干部還與村里的貧困戶結親幫扶聯親情。六與就是與群眾圍坐在一起促膝交談,宣傳政策。與群眾親切交流本村拆遷都存在哪些問題,又如何解決;與群眾溝通協商特殊情況如何處理辦法;與群眾共同制定拆遷的方法和措施,時間等,與群眾商定老弱、病殘、孕婦等群體如何安置解決;與群眾共同制定,新型社區建成后。全體干部們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彰顯出的為民情懷,在群眾的心目中,迅速樹立起了強大的公信力,從而轉化為號召力,大家異口同聲地說,響應上級號召,對拆遷沒有意見,很快都達成了共識拆遷工作順利推進。所以,我們當基層領導,要毫不含糊地自覺精準地抓住老百姓最盼、最想、最急、最憂的問題,“用眼睛看到真實,用耳朵聽到真音”,“用行動消除距離,用腳步丈量民情”,要“身入”,更要“心至”,把存在的問題搞清摸透,才能把各項工作做實、做好。
至此,我不禁讓回憶起一篇名為《摧不垮的根據地》的文章中講述的感人故事:1938年,冀中群眾為使夜間行動的八路軍不被日軍發現,主動打死所有的狗,自此“行軍百里無狗叫”。1947年,在運城攻堅作戰中,得知部隊需要木板,方圓幾十里的老百姓幾乎家家卸下門板送到前線,總數達到17萬塊之多。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戰爭,全國發出捐獻武器的號召,不到一年時間,國家就收到價值相當于3710架戰斗機的款項…。可見,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是執政為民密切聯系群眾發展經濟的根本路線。群眾是我們的精神源泉,智慧源泉,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力量源泉。
六基層領導必須廉潔自律
我認為人生的最大缺點就是缺少“自律”,不能夠認真地總結自己,正確地對待自己,充分地發揮自己,嚴謹地管理自己。明知自己有了錯誤,不力求不再重蹈覆轍,反而得過且過,使自己的缺點、錯誤蔓延,結果鑄成大錯,一足失成千古恨,遺憾終生。
原省委級老虎白恩培,他面對鏡頭懺悔說:“我是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的兒子,通過組織的培養和自身出色的工作,39歲我就成為了延安地委書記,之后又歷任多個重要領導崗位,副部級以上二十多年(正部級崗位十多年),隨著職務慢慢提升,再加上環境影響,我的思想拋錨,走上了經濟犯罪的道路不可自拔。”
我們縣有這樣一名農村黨支部書記,群眾送他個綽號“王直正”,顧名思義:為人耿直,辦事公正。他所在的行政村總共3200多口人,由三個自然村組成。他23歲就當上了村支書,一千就是40年,前幾年才因病辭職不干。任職期間,他經歷多次換屆選舉、群眾推薦、任職考察,最終還是他繼續當村支書。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是村里的群眾都擁護他,在當地老百姓心目中他是個公正無私、一心為老百姓的好官。好到哪,群眾舉了幾個典型例子:
一是不貪不占,廉潔奉公。他當上村支書以來,在村里的經濟利益分配和上交任務攤派上,從不占國家、集體一分錢的光。在改革開放初期,那個年代招商引資的風氣就是,“酒桌上談生意,筷頭上出效益”。鄉村辦事跑項目基本上全靠吃喝送禮,上級也不反對。可“王直正”給群眾辦事、跑項目,全都是自報自銷。有個小項目要落戶村里,鄉干部、技術員等來村里調研,不論大事小事全在他家吃喝招待,他從來沒讓村里給他報銷過一分錢。自他當上村支書以后,直到他因病辭職不干,村委賬戶上沒有一筆吃喝賬。
二是以身作則,處事公正。90年代,凡是鄉里分配給村里的生育指標,村里規劃批的宅基地,他都本著公正、公開、透明的原則,按群眾討論的意見分配,從不親親疏疏、掖掖芷芷。有幾次,分給自己兒子的生育指標,他都讓給了村里那些特殊情況的急需戶,讓兒子先緩一緩。本來村里討論劃給他家的宅基地,他也讓給了那些等著蓋房給兒子結婚的人家先蓋。冬季的農村工作是打井配套,挖河排澇。當時有些村的規矩是,分挖河任務時先把村干部的去掉,有的甚至連村干部的家屬也不分任務,可“王直正”不這樣做,他堅持給自家的人一個都不少的全分了任務。他和群眾同甘共苦,一锨一锨地挖,一天一天地干。
三是大公無私,為人厚道。“王直正”當村支書幾十年,時刻都把集體財產當做自己的財產給予管護,在他心目中,群眾的利益超出了自己家的利益,公家的事情大于自家事情。他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事事處處先抱著吃虧,從不與國家、集體、他人爭利益。”
從“王直正”的所作所為,我們地看到了一個真正共產黨人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為官清廉的人生價值取向,他為什么能在群眾心目中有這么高的威望,就是因為他始終堅持權為民所用和廉潔奉公的崇高精神。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做為基層領導干部,在有所作為的同時,要把握好各項政策、法律和原則。如何在這些明文規定的框架內更加便利地行使職權,開展工作,擁有更大的作為,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做基層領導干部,必須在工作實踐中積極探索,勇于大膽創新,密切聯系群眾,敢于責任擔當,這樣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新情況,新情況中的新任務,新任務中的新課題。每一位基層領導干部都要時刻銘記,我們的職責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民謀利。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面向未來,堅定信念,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當好“領頭雁”,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得精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