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菊



數千年來,屏風一直是傳統中式家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品類。從最初象征王權的斧扆,到分割室內空間、擋風屏蔽的實用家具,再發展為裝點家居的東方奢侈品。而廣繡繡屏便是這種奢侈品中的佼佼者,它隨海上絲路而興,融屏與繡于一體,結合廣式的家具與廣繡兩種精湛的嶺南工藝,曾譜寫過一段輝煌的歷史。
廣東省博物館藏有數件技藝精湛的廣繡屏風,均為清代藏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屏風在清代的發展,無論所用材料還是工藝水平都達到了歷史高峰。另一方面,清代也是廣繡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廣府地區大小作坊遍布,生產的廣繡繡品蜚聲海內外。而這幾件繡屏,雖無法代表清代所有絲絹類屏風的品類,但管中窺豹,個中精彩,亦可見一斑。
廣繡繡屏是指屏心為絲絹材質,藝人在其上繡制加工成刺繡作品,并獨具嶺南特色的繡品類屏風。這類屏風不僅具備家具類屏風分割空間、遮擋屏蔽的實用性質,還兼具了繡品風雅柔麗的裝飾功能。
絲絹類屏風始發于唐代,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作《素屏謠》日:“素屏素屏,胡為乎不文不飾,不丹不青……吾不令加一點一畫于其上,欲爾保真而全白。”詩中所說的素屏即指絲絹類屏風。宋代晁沖之也作《睡起》詩:“素屏紋簟徹輕紗,睡起冰盤自削瓜。”這首詩明確說明了素屏的質地為絹紗質地。另據敦煌217窟唐代壁畫的內容可知,唐代屏風以立地屏風為多,木制骨架上以紙或錦裱糊更說明了唐代絲絹類屏風的興起。至五代、宋時期,流行幔帳圍屏床,絲絹類屏風由素屏向畫屏、繡屏等更具裝飾性的屏風轉變。到清代時期,屏風的工藝技術和造型藝術達到鼎盛時期。而絲絹類屏風在清代風靡一時,彼時廣繡于廣州及其古屬地佛山、番禺、順德等地流傳已久,至清代時期更是蜚聲海內外。廣繡是嶺南刺繡——粵繡(包括廣繡、潮繡)的典型代表,具有深厚的嶺南文化特質、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廣繡繡品以畫面的絢麗燦爛、針法的豐富多變、題材的廣泛多樣和構圖的豐滿繁麗等藝術風格著稱于世。而廣繡大量應用于絲絹類屏風后,屏風的裝飾感與藝術性更強。這些凝聚匠心又獨具東方特色的廣繡屏風曾遠銷西方,成為西方貴族家中高貴的陳設。大致來說,廣繡屏風根據功能用途,大致分為地屏、捶屏、掛屏三類,下選較具代表性的藏品賞析一二。
地屏,宏大而奢華的制造
“順昌隆造”款酸枝鑲螺鈿雕花卉人物地屏,為一件具有明確銘款的清代繡屏,此屏酸枝木制,由屏座、屏心和屏帽三部分組成。屏座為嘯首臥獅邊座,上豎雕花立柱,站牙透雕花烏紋,絳環板透雕人物故事圖,披水牙子雕折枝花卉、瓜果圖。屏帽雕雙層戲臺人物賀壽組圖,兩只昂首展翅鳳凰為帽耳。屏心大框邊緣起線浮雕云龍紋,大框上部兩邊透雕連枝瓜果紋花牙,框底邊為纏枝蓮紋,嵌螺鈿“壽”字分心花。其以子框隔出屏心,周邊透雕連枝梅花,有喜鵲立于梢頭,寓意“喜上眉梢”,下部螺鈿嵌出“安潤馬路”“順昌隆造”“廣東省城”款識。屏心內框為后配廣繡,鑲玻璃。廣繡白緞為地,以五彩絲線滿工繡制孔雀、錦雞、仙鶴、松樹、牡丹等花烏。全屏木質部分鑲嵌螺鈿,使其光彩奪目、熠熠生輝。此件藏品應為賀壽禮品,器物大氣奢華,華美無比,有的地方透雕處木細如發,人物表情栩栩如生,螺鈿嵌合嚴絲合縫,真可謂精雕細琢,巧奪天工,體現了當時廣式家具高超的藝術水平。此件地屏有款有識,為研究廣式家具提供了難得的資料。插屏,細小而精巧的雅致
插屏是所有屏風種類中較為常見的一個類別,一般都是獨扇,形體有大有小,由屏座與屏心兩部分組成。廣東省博物館館藏一件白緞廣繡孔雀百烏花卉插屏,為清代廣式家具中屏風的典型代表。此屏由酸枝木鑲螺鈿屏座和以白緞為地的廣繡花烏屏心組成,屏心可裝卸。屏座兩腳各以一只木雕昂首臥獅兩兩相對,作遙相呼應狀,雕工纖毫畢現,神態憨態可掬。披水牙子有螺鈿鑲嵌連枝牡丹花紋,纏枝牡丹花表達花開富貴。立柱、站牙、絳環板上則以螺鈿嵌松、鶴、鹿、蝙蝠、高仕、梅花、卷草等紋飾,表達了“福、祿、壽”的美好祝福。屏心邊框以梅花及喜鵲造型表現喜上眉梢的美好寓意,屏心內里以白緞為地,以五彩絲線滿工繡制孔雀開屏、鶴舞松林等場景,兼繡有鵪鶉、蝴蝶、雄雞、煉雀、靈芝等象征延年益壽的題材,其中繡制禽類就達26只之多。整幅繡面充分體現了廣繡運針的靈活多變、針腳平齊規整、構圖繁密有致、配色和諧有序的特點。尤其在針法運用上能達到光影的明暗變化,使得禽類姿態各異,動感十足,花朵競相怒放,樹木生機勃勃, 派春光明媚生機盎然的景象,繡屏畫面的雍容典雅,與酸枝嵌螺鈿屏座的灼灼光華遙相呼應。
此外,館內所藏的另一件圓形屏心插屏也同樣精致,屏座為木胎髹漆而成,屏座兩足以兩只雕工精致,活靈活現的臥獅為底座。屏座兩側的立柱頂端亦雕以兩只小獅子做裝飾,站牙做成卷曲狀藤蔓紋護住立柱。屏心由圓形絲絹繡品與木雕鏤空紋兩部分組成。繡品以白緞為底,以廣繡針法用七彩絲線刺繡一只展翅開屏孔雀立于盛開的花叢之間,另有三只小烏在花枝藤蔓上做展翅欲飛狀,或收翅立定狀,或張翅梳理狀,動靜皆有,神態各異。繡品畫幅雖小,但配色雅致清新,構圖和諧有序,針腳勻稱細密,所繡禽類顧盼生姿,動作惟妙惟肖,活靈活現,所繡花草葉片招展,花瓣舒張,一派生機躍然于上。繡品外部以鏤空木雕纏枝藤蔓與結帶花紋為飾,整體器形內圓外方,內實外空,這種虛實結合方圓有道的表現手段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效果。
掛屏,作“壁上觀”
掛屏是脫離屏風的實用功能而完全傾向于裝飾功能的屏風。如清末廣繡掛屏一套4件掛屏以色調深沉的酸枝木作邊框,邊框嵌五彩螺鈿八仙人物及折枝梅花造型。屏心以米白色緞為地,用10多種色彩艷麗的絲絨線,以扭針、搶針、套針、撕針、勒針、咬針、勾針等多種傳統針法精心繡制而成。4幅屏分別繡柳樹、燕子、牡丹、蘭花,梧桐、梅花、月季、雛菊,松樹、白鶴,鳳凰等,作品用色豐富,構圖嚴謹,針法多變,紋飾間水路清晰。畫面動中有靜,一派春暖花開、鶯歌燕舞、楊柳翩躚的春光美景。
此外,還有掛屏一套兩幅,紅緞為地,金線繡制。一屏用金線以廣繡最獨特的釘金繡大范圍繡制奇石、牡丹、玉蘭等花草紋樣,構圖錯落有致,布局和諧有序,其間輔以五彩絲線繡覓食牛只、飛舞雀烏點綴其間;另一屏以同樣手法以釘金繡繡梅花、竹葉、菊花等,五彩絲線繡嶙石、仙鶴、錦雞等其他珍禽。此套屏風主要以廣繡繡品為主,繡品針法奇幻多變、針腳綿密齊整,配色豐富艷麗。整套繡品富麗堂皇、疏密有致,是不可多得的廣繡繡品屏風。屏風邊框沒有過多的裝飾,簡易的木質邊框與光艷奪目、精工細作的廣繡作品渾然一體,用廣繡精湛的針法、高超的技能與唯美的畫面詮釋了裝飾類屏風的欣賞價值。
除了廣繡擅長的花烏題材,館內還藏有一件以博古圖為題材的掛屏,此件掛屏長方形,釉底紅緞為地,后配玻璃、木質畫框裝裱。掛件邊沿以藍底布面為地,上繡折枝花卉、蝴蝶等。屏心主體以五色絨線繡制博古圖,間以金線繡制以突顯器物立體感。畫面繡數件造型各異的瓶、盆、爐等花器,器內以折枝花果作為點綴,形成一幅花卉博古圖,并在器物的器型和紋飾上巧妙融入龍、風、鹿、鴨等動物形象。器內所插花卉各不相同,有松、梅、玉蘭、佛手、牡丹等佳卉,呈現龍鳳呈祥、花開富貴、封祿進爵等美好愿望。此掛屏構圖疏密得當,針法細密平整,配色豐富絢麗,所繪寓意吉美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