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瑯



約訪在一個風雨將至的午后,從蔡擁華工作室的窗戶望出去,儼然一幅中國水墨的氤氳之氣撲面而來,與房間內的樸物相映成趣。此情此景不禁讓人生出物我兩忘,云游方外之感。這就是蔡擁華的創作福地、心之源泉。對他來說,藝術之所向皆為心靈之所往,東西匯聚,中外交融,游于其中,不甚妙哉。
繪畫無問東西
話題難免從個人經歷談起,必然也就繞不開他從版畫到國畫的專業轉變歷程。從版畫入門的蔡擁華,在他執起刻刀和畫筆的那瞬起,所歷經的歲月已然將版畫的血液與國畫的氣韻相融。而身處當代藝術的語境下,更是讓蔡擁華對東西方藝術審美的價值觀有了獨特的感悟。
他認為自己與很多一直從事國畫創作的藝術家不同,不會刻意追求格古與傳承。就像他熱愛的收藏一樣,懷著對美好事物的極力追求,用心收集所有美好的藝術品,無論東西。他認為,東西方繪畫并不矛盾,他們之間也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雖然各畫種的工具不同,理念也不盡相同,畫技方法自然也各異,但好的藝術都是對自然、詩意與哲理的完美表達,畫種的本體主義語言表達都要很到位。東西方藝術正是在交融、碰撞中不斷進化與演變的,并且這個過程沒有止境與終點。
蔡擁華談到,“畢加索在與張大干對談中曾說:這個世界上有資格談論藝術的,第一是你們中國人,第二是日本人,當然日本人的藝術也來源中國。第三就是非洲黑人。畢加索本人也直在自學中國水墨畫。他當時模仿的是齊白石的花烏魚蟲,只是技法思路仍帶有明顯的西洋油畫痕跡。但這也說明西方很多藝術大師已經在其創作中有意識地融入東方藝術理念,大家都在兼容并包中去促進這個藝術的發展、推廣。”
但另一方面,以西方藝術為主體去吸納、借鑒東方藝術所建立的藝術體系;與以東方水墨為主體去借鑒西方藝術建立的體系還是有所不同的。正如畢加索畫中國畫,是很難領會其中的神韻與文化內涵的。而且中國畫素有“書畫同源”之說,詩、書、畫、印缺不可。所以西方藝術家想要真正領會中國水墨的本體精神,尚需時日。中國人學習油畫也同樣如此。但兩種藝術之間的交融是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這也是蔡擁華藝術創作與成長經歷的切身體會。
他認為,當下藝術家需要包容東西方藝術,兼收并蓄,既要熟悉傳統國畫,也不排斥西方藝術,真正做到“無問東西,研古索今,直面當代”。
藝術家的“畫外之功”
如果說西方藝術是用透視、光影明暗等技法去表現自然、完成件作品的;東方人則是通過深入自然,并將身臨其境的感受表現出來而完成作品。蔡擁華認為,中國傳統繪畫從產生開始就與西方不同,它更注重表現一種意境、感悟。從這個角度來看,東方藝術對藝術家的“畫外之功”,即個人的綜合素養有更多要求。
“中國畫的精髓在于它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因此,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便成了中國畫家的理想境界。要達到‘道的境界,就必須磨煉好基本技術,加上學養相生,厚積薄發,由技入道。而這樣的修煉模式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個人的修養與定力。”蔡擁華如是說。
“在國畫創作中,強調的是詩、書、畫、印等元素的整體修養。詩指的是詩歌般的意境,書是書法的筆性,畫是繪畫的造型,印是作品的金石味……甚至對筆墨紙硯,包括創作的環境與氛圍都有要求。一個傳統畫家須對這些元素有一種全面的講究,才能實現畫家本身的一種心靈訴求,最終結出優秀的藝術果實。可以說這種對傳統藝術本體語言、藝術精神的追求與掌握,也是衡量一個國畫藝術家表達是否到位的標志。”對于傳統國畫藝術家來說,不僅要有畫工、技法的沿襲;還要通過觀摩歷代先賢的真跡,穿越時代,對話古今,去體驗和感受,才能真正領會當時的文人氣質,汲取傳統審美的精髓。
在蔡擁華看來,傳統繪畫更多追求的是種意境,一種哲思的表達,而非具象。就像齊白石說過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善寫意者專言其神,工寫生者只重其形,要寫生而復寫意,寫意而后復寫生,自能形神俱見。”也就是說“工”“神”皆需完備。例如白石老人的《發財圖》,乍一看,畫面中只繪出了個算盤,讓觀者不禁猜測是何意思,再細看算盤外的題詩,禁不住贊嘆白石老人的深厚底蘊,將所描繪意境襯托得恰到好處。
“藝術有時候是無法具體解釋的,而是一種心理感受的真誠表達,這種表述可以讓受眾產生共鳴,之后在作品與觀者之間產生共振,這樣才會產生藝術的震撼力。”所以這切的發生都關乎于內,無關于外。
這也是蔡擁華對自己藝術創作的一個要求,他要的是通過他的眼睛與內心世界傳遞出來的作品。而作為一個東方人,用水墨表達與他的思維、感受,更相符;跟他日常生活的結合也更自然。他的水墨作品所傳遞出來的“金石味”,就與其之前版畫經歷的“刀筆”之功密不可分,加上長期對傳統文化的熱哀與積累,共同成就了他個性鮮明、獨特的藝術特色。這些都是他所強調的“畫外之功”。
情懷才能產生偉大的藝術
在采訪過程中,情懷與情操是蔡擁華最常提及的兩個詞,也看得出這兩個概念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他認為,好的藝術作品應該能觸及靈魂,有觸動人心的力量,這超越了藝術家的個人體驗,體現的是對藝術的赤子之心。這種赤子之心,使之時刻保持著對藝術的敬畏。如若藝術缺乏必要的美學規范,就像再好的土壤,也難免雜草叢生。因此,藝術家對個人素養、藝術情懷的追求,藝術教育對大眾的引導必將影響到藝術市場的發展。
在蔡擁華看來,新中國成立后的那批老藝術家可謂是最有情懷的一代人,例如當時嶺南畫壇的關山月、黎雄才等大師提出:用傳統繪畫語言,去表現熱氣騰騰的新生活。同時代的李可染、傅抱石、石魯等也懷揣著同樣的藝術追求,因為他們在思考:在不能像古人樣去繪畫后,在文人生活模式消失后,還能如何表達生活?這種對藝術的不斷追問還產生出了許多新思想與藝術浪潮……他們那一代人是有格局、有責任感、有情懷的,為我們留下了沉甸甸的藝術成果。
那個時代所成就的藝術,是很多藝術家都可遇不可求的,但也是最值得當下的藝術家去思考的,就是家國情懷、民族精神之于藝術家、藝術創作的重要性。蔡擁華認為這也是目前缺乏深厚的藝術成果的主要原因,作為美育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向更多人宣揚“情懷意識”。因為只有情懷才能造就偉大的藝術家,產生偉大的作品。而這也正是蔡擁華藝術之路不斷探索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