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劉金地
一、我國公安交通管理專業職業教育現狀
隨著車輛和駕駛人數量的增加,交通管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交警的執法水平與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質量息息相關,這樣一種現實需求推動了交通管理專業的建設。從上個世紀八十年我國公安院校陸續開設交通管理專業,培養了大量的交通警察,然而受制于“大警種小專業”的局限,在專業建設中存在很多問題。
(一)專業課程設置缺乏時代性
專業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的具體內容,每年的人才培養方案都在一定程度上更新和調整,開設的課程大致包括交通法規、交通秩序管理、車輛和駕駛人管理、交通事故現場勘察和處理、交通工程、交通控制、汽車構造等課程。
1.課程設置缺乏類目化
這些課程只是在總體上涵蓋了交警的各崗位,并未對執法環節進行類目化的細化。比如《車輛和駕駛人管理》這門課,可以進一步細化為多個科目,包括《機動車登記》、《機動車駕駛證業務》和《機動車駕駛人考試》;又如《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課程,可以進一步細化為多個課程,包括《指揮與疏導》、《道路交通違法行為處理》、《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等。課程的進一步分解和類目化,使課程的設置更加專業、更加精細。
2.課程設置缺乏時代性
雖然每年都會對課程設置進行調整,但大多只是增加或減少一至兩門課程,或者調整課時的比例,只做微調,大致每年開設的課程變化都不大,顯然課程的設置沒有聯系當前公安工作的階段性重點,缺乏時代性。比如說在2018年以前交通管理的側重點是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在課程設置時,應該增加車輛的安全管理、駕駛人教育管理、違法行為處罰和交通事故預防等課程比重,在2018年以后交通管理側重點在解決城市道路的擁堵,在課程設置時應該相應增加交通工程、交通控制、交通信息化、交警指揮疏導等課程的比例。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傳統的交通理念面臨深刻的變革,綠色交通、綠色出行的生態文明時代巳經到來。應相應增加行人管理,非機動車管理等相應課程;以此來推進課程的設置與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緊密連接。
(二)課程內容缺乏創新性
課程內容的陳舊或是新穎直接決定了學生學習的能力和質量。課程內容缺乏創新性主要表現在:
1.課程內容的體例變化不大
交通管理階段性特點不同,管理的側重點和力度也會隨之變化。課程內容也應與交通管理工作的新的態勢緊密相連,然而,課程內容結構和具體內容并未完全按照交通管理工作的曲線進行適時調整和變化,有些內容相對陳舊,有些新信息并未在課程內容中加以體現,造成了教學和實戰的脫節。
2.課程內容交叉重復,各科目之間未突出側重點
各課程的內容之間容易交叉,且在上課前未做到集體備課,規避課程內容交叉的問題,導致同一內容在不同課程中均有介紹,沒有突出課程的重難點。比如《交通法規》是專業基礎課程,也是交通管理學生掌握專業課必須具備法律知識的必備課程,涵蓋了交警業務的所有法律法規,主要是對法律法規的解讀和具體適用,《機動車登記》是其中一項必須介紹的法律法規,如果在《車輛和駕駛人管理》這門課中,也介紹這部分的內容,兩門課程不區分側重點,不區分界限,勢必造成同一內容在多門課程中反復介紹。
(三)教材缺乏實用性
目前學院所用的教材既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組織編寫和出版也有學院老師自編教材,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組織編寫的教材理論性較強,能夠滿足目前的教學,但實戰性的內容偏少,且修訂的時間較長,有些教材的內容修訂跟不上部令的修改節奏,導致教材內容不能作為教學的支撐。自編教材可以實時修改,能夠緊跟法律法規的變化,緊跟實戰的要求,但由于老師一個人的力量編寫教材,在理論高度和體例結構上還有一定欠缺。
(四)實踐教學缺乏實戰性
課程設置和課程教學方式的學時分配一直都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學院加大了實踐性教學的人力、場所、設備的投入,但與實踐性教學的標準無論從客觀上還是主觀上還有一定的差距。實踐性教學包括校內實踐性教學和校外實踐性教學,校內實踐性教學由于受制于場地、人員、設備的限制,開展實踐性教學的次數、內容和效果均與預期有所差距,并未能將實戰性與教學緊密結合;校外實踐性教學受制于學生自身安全、車輛安排、人數過多等因素,在上課期間很少參與交通管理工作的觀摩、實訓;院校大多采取集中實習的方式,在第五、六學期集中安排到各交警支隊、大隊、中隊實習實訓,學院的校內課程已經結束,沒有形成學習一實訓一學習的良性循環的狀態。
二、公安類交通管理專業建設和改革的內容
(一)依托“雙技能”推動“雙證”資格
公安交通管理專業培養是將要從事交通警察崗位的學生,教學改革的內容既要考慮學生在校受教育程度的學位證書,也要考慮未來崗位所需技能的執法資格證書。教學內容的設置突出體現在理論技能和實際應用技能方面,在理論技能方面側重于基礎模塊教學、專業基礎模塊教學、專業課模塊教學。在實際應用技能方面要加大實訓課程的建設和投人,一是要增加實訓課程的占比;二是充分依托實習實訓點的優勢,分階段分崗位集中一段時間的實習實訓;三是將日常課堂延伸到交通警察的各個崗位,利用觀摩現場執法來分解知識點。理論教授和技能學習應用使得在校學生能真正學有所獲,學以致用,并通過獲得“雙證”資格來檢驗教學質量優劣。
(二)依托“專業個性化”推動“雙技能”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工作的主要去向是一線執勤執法的交通警察,以實戰為導向,側重于執勤執法崗位技能的培訓是教學改革重要內容之一。交通警察執勤執法的崗位主要有路面崗、車管崗、事故崗、違法處理崗等,這些崗位所需技能包括熟悉并運用基本法律法規能力、交通管理專業化知識運用能力(交通事故現場勘察、車輛查驗、駕駛技能考核、交通組織、交通工程、指揮調度、違法行為查處等)、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心理抗壓調試能力、身體素質能力等,這些賦有交警特色的技能驅動了專業改革的方向,以突出崗位核心能力的培養為抓手,加強課程科目及內容的改革和建設,使得課程與執勤執法崗位技能無縫對接,全面覆蓋,通過三年的在校學習和實訓,可以達到既具備理論素養,又具備執勤執法的崗位執法的素質。
(三)依托“雙向師資”推動教學質量提高
教師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工程師,教師隊伍理念、素質、技能的高低直接關乎學生培養質量,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要基礎。師資隊伍包含兩個方面,即在校師資培養和實習實訓帶教教官培養。
三、交通管理專業建設和改革的路徑
(一)加快教師隊伍的培養
1.教師理論和實戰化水平的提高
教師理論和實戰化水平的提高,一是,提高學歷層次。鼓勵教師通過在職培訓和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學歷層次,在學歷晉升的過程中,理論水平也不斷提高。二是,提高科研能力。學院既要將科研作為考核指標也要通過激勵措施鼓勵教師參與科研,完成科研課題和科研成果需要扎實理論功底和實戰操作能力,從一定程度來說,科研推動了深入學習的能力的提高,用科研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三是,提高實戰能力。教師階段性或集中式參與實戰工作應作為一項制度予以常態化,通過實戰化的鍛煉,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能去反思實戰的難點、重點、不足及其解決辦法,提高為基層執法部門提供咨詢、服務的能力。
2.聘用實戰教官
集全國或全省實戰部門的智慧優勢,聘用在實戰工作中有突出業績的交警成為學院的教官,一方面教官在學院集中授課,也可以集中精力將他的工作心得和方法進行總結,另一方面拓寬了學院教師的授課內容,將路面的交通管理執勤執法搬到教室,讓學生更能夠近距離接觸公安工作。
(二)加大專業教材的建設
教材是學生預習、學習和復習的重要藍本,科學、專業的教材才能給學生提供更務實的參考文獻,專業教材的建設尤為重要。教材的編寫要本著科學發展的態度,深入調查研究,以實戰引領、實戰需求作為教材體例編寫的導向,既要有基礎理論的教材,也要有實戰實訓的教材,分門別類,分開編寫。對理論性較強的教材的內容不易變動,而實戰實訓的教材內容基于法律法規的變化、基于政策的變化、基于交通管理趨勢的變化等因素而變化,實戰實訓的教材采用活頁教材,可以靈活增減、變化,不受制于出版發行的限制。通過兩種類型教材的交叉融合,充分發揮教材對學生學習的優勢。
(三)加強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
行業辦學和培養的學生去向是公安機關的辦學優勢,使得各級公安機關對學生實習實訓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幫助,但在具體建設和合作的細節方面,還需本著教育的規律,實戰檢驗等原則進行。一是,帶教教官選拔方面。帶教教官是學生接觸社會、接觸崗位的第一位老師,公安機關的帶教教官對政治紀律要求更為嚴格,以“忠誠、擔當、能戰、善戰、會做、會教”的標準選拔帶教教官;二是,實習實訓大綱編寫方面。要按照崗位培養的需求來科學合理的編寫大綱,充分實現交通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在編寫時,要充分聽取帶教教官的意見,使得大綱真實反映實訓的過程,真正能夠指導實訓有序開展。三是,考核標準。實訓考核的目的是檢驗,既檢驗學生學的程度,又檢驗帶教教官教的質量,實訓考核標準要與實訓大綱緊密結合,主要考核學生法律適用和實際執勤執法的操作能力,對不同的考核項目制定考核標準,學生考核成績納入在校學習的總成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