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朕方 李明月
【中圖分類號】R722.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1
新生兒于妊娠分娩過程中可存在母源性IgG抗體輸入,當輸入的IgG抗體是針對新生兒的溶血性抗體時,可引發新生兒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HDN可引發新生兒黃疸、貧血、肝脾腫大及水腫等病癥,嚴重者可誘發膽紅素腦病,致使新生兒智力發育障礙,甚至死亡[1]。故而,對HDN進行準確,及時地診斷對保證新生兒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微柱凝膠技術是一種新型免疫學檢測技術及改良抗體球蛋白試驗技術,因高靈敏度、高準確度、操作簡便、標本用量少及結果保存時間長等優點已逐漸被認為是臨床血型免疫學檢驗的金標準[2,3]。
目前已被應用到了ABO及Rh血型的鑒定、新生兒溶血病的血清學檢查、交叉配血、不規則抗體的鑒定及篩選、血小板同種抗體篩選等多種血清學檢測中[4]。本研究探討了ABO新生兒溶血病患兒輸血前檢驗中行微柱凝膠技術的應用,旨在為臨床HDN的及時診治提供數據參考,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疑似母嬰血型不合HDN的黃疸患兒及其母親血標本240例,其中男性患兒129例,女性111例;患兒年齡在2h~12d。臨床表現為貧血、黃疸、血紅蛋白降低,伴有新生兒溶血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
1.2 儀器與試劑 FYQ免疫微柱孵育器及TD-3A血清學多用離心機均購于長春博研科學儀器有限公司;6%牛蛋白標準血清及新生兒溶血病微柱凝膠檢測卡均購于長春博迅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ABO紅細胞由上海血液生物醫學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1.3 檢測方法
1.3.1 直抗實驗 將待檢紅細胞用生理鹽水配成懸液(0.8%),取50μl依次加入新生兒溶血病檢測卡1內,TD-3A血清學多用離心機900r/min離心2min;1500r/min離心3min,判定結果。
1.3.2 游離實驗 取新生兒溶血病檢測卡2,分別加入患兒血漿50μl于1、2、3孔,再分別加入0.8%A、B、O標準紅細胞懸液50μl。
1.3.3 放散實驗 各加入患兒50μl放散液于新生兒溶血病檢測卡2的4、5、6孔,再加入分別0.8%得A、B、O標準紅細胞懸液50μl,15min37℃孵育,TD-3A血清學多用離心機900r/min離心2min;1500r/min離心3min,判定結果。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整理分析采用SPSS19.0,計數資料比較使用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檢測結果 240例疑似為母嬰血型不合黃疸患兒中,確診為ABO-HDN 188例,其中母/嬰血型為O/A組合91例(48.40%),O/B組合97例(51.60)。血清學檢測結果見表1,放散陽性188例(78.33%),直抗陽性56例(23.33%),游離陽性106(44.17%)。
2.2 黃疸患兒直抗與HDN的關系 56例直抗陽性患兒中均確診為HDN(100.00%),184例直抗陰性患兒中確診為HDN 123例(66.85%),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24.892,p<0.05),
2.3 三項檢測結果HDN構成情況 188例HDN中,以放散實驗單項陽性比例最高(40.96%),其次為游離實驗陽性加放散實驗陽性(29.26%),而直抗實驗陽性加放散實驗陽性比例最少(2.66%)。
3 討論
新生兒溶血病是由產婦體內含有與胎兒紅細胞不合的IgG抗體而誘發的免疫疾病。現階段已知血型血性系統中,ABO血型系統最為常見。A、B血型抗原物質廣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些寄生蟲、植物及細菌微生物中,O型血產婦常于懷孕前就已接觸過A、B血型抗原物質,體內產生相應的抗A、抗B的IgG抗體,于第一胎即可發病,故而ABO新生兒新生兒溶血病臨床較為常見[5,6]。新生兒溶血的發病機理主要是母體IgG抗體經胎盤屏障進入胎兒血液循環系統,破壞胎兒的紅細胞,造成新生兒貧血、溶血、黃疸及高膽紅素血癥等病癥,還可誘發死胎、流產及死產等,新生兒可出現嚴重貧血、智力低下及膽紅素腦病等后遺癥,嚴重者還可出現新生兒死亡[7,8]。因而,采用可靠、敏感的實驗檢測手段對HDN進行及時、準確的診斷對提高新生兒溶血的治療效果具有重大意義。
現臨床主要根據紅細胞抗球蛋白試驗、血清游離抗體試驗及抗體放散實驗并結合臨床特點進行綜合分析對新生兒溶血病做出診斷[9]。但新生兒是生長發育的特殊階段,新生兒血型雖與新生兒溶血病關系密切,但其血型抗原位點較少、抗體及抗原的表達水平較低,特別是出生3個月左右時IgG水平僅為成人的30%左右[10]。因而血型血清學的檢測難度系數較高,先前常采用的酶處理紅細胞技術、鹽水抗球蛋白試驗等常規測定方法,操作復雜,周期較長且需要顯微觀察,主觀因素摻雜,誤差大,準確率不高[11]。本研究采用微柱凝膠技術是一種新型免疫學檢測技術,具有準確度、靈敏度高、操作簡便、結果保存時間長及易標準化等優點,正確運用微柱凝膠技術可為臨床提供準確、快速的檢測報告,有利于臨床醫師對新生兒溶血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12,13]。本研究探討了ABO新生兒溶血病患兒輸血前檢驗中行微柱凝膠技術的應用,旨在為臨床HDN的及時診治提供數據參考。
本研究結果發現240例疑似為母嬰血型不合黃疸患兒中,確診為ABO-HDN 188例,其中母/嬰血型為O/A組合91例,O/B組合97例;56例直抗陽性患兒中均確診為HDN,184例直抗陰性患兒中確診為HDN 123例,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88例HDN中,以放散實驗單項陽性比例最高,其次為游離實驗陽性加放散實驗陽性,而直抗實驗陽性加放散實驗陽性比例最少。上述結果說明微柱凝膠技術檢測新生兒溶血病有較高的靈敏度和準確率,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微柱凝膠技術利用了微柱凝膠的分子篩作用和相應抗體與抗原的免疫特異性反應[14]。該技術的主要原理是微柱凝膠卡孔填充物是大分子葡聚糖,其間隙十分微小,通過抗原抗體特異性反應作用和微柱凝膠的微孔過濾作用,低速離心后,抗原抗體凝集反應可形成大分子物質而阻滯凝膠上層(呈陽性),但單個細胞具有變形性,在穿過微孔值凝膠底部后可呈陰性反應[15]。該技術不需要用顯微鏡觀察且省去了抗人球蛋白試管法的反復洗滌的操作,結果可反復觀察,各梯度凝集強度清晰,較傳統方法可更準確地檢測產婦血液中的IgG抗體及效價。
綜上所述,ABO新生兒溶血病患兒輸血前檢驗中行微柱凝膠技術,能準確及時地為臨床診治提供依據,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張敏, 蘆慧霞, 辛琪,等. 微柱凝膠技術檢測IgG抗-A/B效價與新生兒溶血病相關性[J]. 中國輸血雜志, 2014, 27(4):402-404.
劉燕, 韓光輝. 孕婦IgG抗體效價與新生兒溶血發病率的關系[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4, 25(1):77-78.
蔣峻峰. 微柱凝膠免疫檢測法在新生兒溶血病中的應用研究[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4,11(17):2362-2363.
袁詠梅, 劉和錄, 何亞,等. 孕期效價變化的連續監測及ABO新生兒溶血病發病各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輸血雜志, 2014, 27(3):291-293.
楊麗, 閻麗華, 丁偉,等. 新生兒 ABO 血型不合溶血病臨床及實驗室結果分析研究[J]. 現代檢驗醫學雜志, 2015,30(4):158-160.
王敬真, 李佳麗, 胡麗超. 741例O型血孕婦產前IgG類抗A(B)效價檢測結果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 2015, 30(21):3669-3670.
胡蕊, 貢時雨, 郝福華. 孕母“O”型血清ABO抗體效價對新生兒溶血的影響分析[J]. 山西醫藥雜志, 2014,43(24):2956-2958.
Kumar R, Saini N, Kaur P, et al. Severe ABO 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 with High Maternal Antibody Titres in a 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Negative Neonate[J]. 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5, 52(2):292-292.
馮素芳, 暢成軍, 周國芹,等. 新生兒溶血病實驗室檢測結果及其相關性分析[J]. 中國醫刊, 2015,50(6):93-96.
Pedro A. de Alarcón.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J]. Vox Sanguinis, 2015, 109(2):218-219.
饒繪, 黃方. ABO血型不合新生兒溶血病免疫三項模式分析[J]. 臨床輸血與檢驗, 2015, 17(2):119-121.
Jakobsen M A, Nielsen C, Sprog繪e U. A case of high-titer anti-D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in which late onset and mild cours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 variant, RHD-CE(9)-D[J]. Transfusion, 2014, 54(10):2463-7.
葉星晨, 張帆, 顧玉微,等. ABO血型基因分型在白血病患兒疑難血型鑒定中的應用[J]. 檢驗醫學, 2015, 30(10):993-997.
Cohen D N, Johnson M S, Liang W H, et al. Clinically significant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secondary to passive transfer of anti-D from maternal RhIG[J]. Transfusion, 2014, 54(11):2863–2866.
王彬, 金麗琴. 患者和獻血員Rh血型表型的檢測與臨床輸血[J].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5,17(9):1380-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