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航
【摘 要】本文從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出發,尋找曹禺的戲劇創作與其契合之處,從而對他的代表作《雷雨》的創作特點進行探索解讀。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悲劇理論;《雷雨》;創作特點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8-0023-02
1933年,曹禺在24歲時候創作出了人生中第一部話劇《雷雨》,這部杰作響徹整個文壇。從此之后,曹禺的《雷雨》在中國現代話劇史上奠定了一定的地位,這樣體現出了中國戲劇藝術邁向了成熟階段。于此同時與中國現代的話劇作品相比,曹禺創作受到了很多亞里士多德悲劇理論影響,他把西方悲劇觀創造性地引入中國,大大提升了本土戲劇的氣質和品味。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西方現實主義文藝理論奠基者是亞里士多德。《詩學》是亞里士多德的作品,悲劇理論在作品中集中體現,這奠定了西方美學史上悲劇這一范疇的理論基礎。在《詩學》開篇,亞里士多德就為悲劇進行明確定義:“悲劇是對一個嚴肅的,完整的,有一定長度的行動摹仿;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這種感情得到熏陶。”在接下來的章節中,他又分別對悲劇的情節、人物性格等進行了詳細闡述。本文將結合亞里士多德的這些悲劇理論,探索《雷雨》的創作特點。
一、情節是悲劇的靈魂
在《詩學》一書中,亞里士多德提出了悲劇的六個成分:作品里的情節;人物的性格;作品要表達的思想;作品中的言詞以及人物形象和歌曲。在這六個成分里面,亞里士多德認為作品里的情節最重要,因為情節的“突轉”與“發現”可以引起觀眾的憐憫與恐懼之情,從而達到驚心動魄的效果。所以情節是是悲劇的基礎,又是悲劇的靈魂。
《雷雨》一書充滿了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以及令人意外的情節上的“突轉”。周公館的老爺周樸園三十年前與下人魯侍萍發生關系,并生下兩個兒子:周萍和大海。然而,為了迎娶有錢人家的小姐周繁漪,周母狠心將侍萍與小兒子大海攆出家門,大兒子周萍被留在家中撫養長大,后來與繼母周繁漪發生亂倫關系。被攆出家門的侍萍嫁給魯貴,兩人生了一個女兒名為四鳳。《雷雨》情節就是在這種糾纏與沖突中展開。
劇中情節的“突轉”是從魯侍萍上場后展開。第二幕魯侍萍上場以后便發現:“這屋子我像是在哪兒見過”,四鳳為了讓自己的母親開心,將“從前那位太太”的照片拿給她看,這時候魯侍萍猛然驚醒:這里正是自己三十年前服侍過的周家。隨后周繁漪上場了,她在與魯侍萍的談話中暗示四鳳與周萍有某種“特殊”關系,這使得侍萍發現:自己年輕時的悲劇在女兒身上重演了。這一連串的情節將三十年后與三十年前串聯起來,使整部劇漸漸開始呈現出悲劇的面貌。
情節的另一處突轉則是從第三幕周萍來找四鳳開始的。周萍打算第二天離開家里去礦上,四鳳也打算跟隨魯侍萍離開周家,沖突本該就此恢復平靜,然而周萍與四鳳的戀情被曝光,導致四風離家,人物由順境轉入逆境,從而引出第四幕的高潮。隨后,因為周萍,四鳳與魯大海,侍萍達成和解,情節又一次突轉,由逆境轉為順境。但在這時,周繁漪叫來周樸園,伴隨對人物關系發現,周家三十年積壓的秘密在一個雷雨之夜被揭開,情節最終轉向悲劇性的結局。
二、悲劇摹仿的對象是“好人”
在《詩學》第十五章中,亞里士多德說:“悲劇是對于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摹仿。”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善良的都是在作品中悲劇的人物,因為悲劇人物不能夠引起觀眾憐憫和恐懼之情。悲劇中的沖突是本質原來是好人犯了一些錯誤。
在《雷雨》中的人物皆是一些犯了錯誤的好人。本劇悲劇的根源是三十年前周樸園與魯侍萍直接的關系,而直接原因則是周萍與繁漪、四鳳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這些都是由于作品人物中過失所致。然而劇中的人物都不是大奸大惡之人:勤勞堅強的魯侍萍,純真善良的四鳳,從不心懷歹意的周萍。周樸園雖然常常被解讀為剝削下層人民大資本家,但我們不難發現周樸園也有他善良的本性,他對魯侍萍、周萍、四鳳都是真心相愛。
從第二幕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三十年間搬過幾次家,但是在周公館,永遠有一間房是為侍萍保留的,那里仍然掛著魯侍萍年輕時的照片,擺放著魯侍萍當年喜歡的家具,連魯侍萍當年因為生孩子不敢吹風的習慣也都保留了下來,好幾次繁漪說熱,想讓下人開窗都被周樸園制止了。仔細揣摩我們也會發現,周樸園身上也有值得同情和憐憫的地方。當年他與侍萍在一起的三年是有感情的,但是最終被周母逼著另娶他人,周樸園也是受害者之一。并且從全書最終的結局來看,周樸園也受到了最無情懲罰:他與周繁漪一輩子從未產生過愛情;他用專橫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兒子及下人,努力想要維持天下太平的局面,但是每個人物都怨恨他,想要反抗他,周公館終于因無法承受這一切而轟然倒塌,周樸園也隨之失去了一切。故事的結局定格在一間冷寂的教堂中,周家的人死的死、瘋的瘋,唯有周樸園好好地活了下來,已是風燭殘年。從某種意義上,他是災難的制造者,也是災難的最終承受者,因為對他來說死是容易的,但他敢于絕望地生存下來,這也是最讓讀者震撼的地方。
三、“行動”是悲劇的主要摹仿方式
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和其他種類藝術摹仿的方式不同。史詩用客觀敘述的方式,頌歌用“自己的口吻敘述”的方式,而悲劇則用“動作摹仿”的方式,它摹仿的是好人的嚴肅行動。
貫穿《雷雨》全劇的,是周家沉悶壓抑的氣氛和雨夜來臨前郁熱逼人的極端天氣。而這沉悶的氣氛和人物壓抑復雜的心理無疑都需要通過摹仿人物的行動而表現出來。
《雷雨》中所有出場人物都在用自己的行動來體現天氣悶熱,以及內心壓抑:開幕時,四鳳在靠中墻的長方桌旁,背著觀眾濾藥,她不時地搖著一把蒲扇,一面在揩汗。魯貴(她的父親)在沙發旁擦著矮幾上零碎的銀家具,額上冒著汗珠。
而全劇最為壓抑、最為苦悶的人應該是周繁漪,在她上場時,作者對她的描寫是:“她那雪白細長的手,時常在她輕輕咳嗽的時候,按著自己瘦弱的胸。直等自己喘出一口氣來,她才摸摸自己脹得紅紅的面頰,喘出一口氣。”周繁漪是一個“受過一點新的教育的舊式女人”,經過五四浪潮洗禮,她本以為自己可以沖破封建禮教的牢籠,大膽地追求個性解放的出路。但是,命運卻偏偏玩笑般地使她枯干地生長在沙漠中,她美麗的心靈因為周家令人窒息的環境而漸漸變得乖戾、辛辣。幾十年來,她的心中始終積滿了受著壓抑的陰騭的力。直到全劇快要結尾之時,她瘋狂的舉動使周萍和四鳳亂倫之戀昭告天下,才使多年間壓抑在她心中的悲憤終于被釋放出來,她對著屋子里的人大喊:“胡說!我沒有病,我精神上一點兒也沒有病。你們不要以為我說胡話。我忍了多少年了,我在這個死地方,監獄似的周公館,陪著一個閻王十八年了,我的心并沒有死;我這個人還是我的。”由此,天上“雷聲轟轟,大雨下”在一切沖突走向高潮的時候,天氣也在變化早上悶熱極轉到午夜暴風驟雨,與之同時,故事的情節由簡單逐漸變得復雜,很多家族秘密被揭開,錯綜復雜的情愛關系在最強的暴風雨的時候豁然清晰,以前壓抑的憤怒都在狂風暴雨之夜瞬間釋放,最后劇中的所有人物走向滅亡。可見,人物心理在劇中隨著天氣和故事情節同步變化,這些都是作者通過摹仿人物“行動”來實現。
四、結論
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是西方悲劇發展源頭,他的《詩學》代表了古希臘悲劇理論的最高水平。通過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看《雷雨》的創作特點,不難發現其中有許多契合之處。對于西方理論吸收與熟練運用,使得《雷雨》成為了中國戲劇史上一部不朽的杰作。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陳中梅,譯注.詩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曹禺.曹禺文集[C].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