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 劉光展 楊志純 尚雪瑩
【摘 要】在提倡傳統文化復興的今天,延續和復興地方小微傳統音樂文化的關鍵在于讓年輕人了解傳承這些地方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就是需要人作為文化的載體,且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在歐洲各個國家和亞洲的日韓兩國,對于地方傳統文化都采用了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就逐漸滲入的方法,在大學層面更是選取有專業興趣的年輕人進行傳承。于是對于地方小微傳統音樂來講,運用教育的手段不僅會得到有興趣的傳承人才,又可以無形中培養了能夠欣賞這些文化的受眾。
【關鍵詞】地方傳統音樂文化;搜集;整理;繼承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8-0062-02
一、衡水地理位置特殊,融合冀魯之大成,地方傳統音樂文化具有形式豐富且風格鮮明的特點
衡水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是燕趙之地與齊魯之地的交通咽喉。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衡水地區的地方傳統文化融合了河北燕趙文化之慷慨悲歌和齊魯文化之厚重儒雅之特點。在農糧誕生人類文明的封建社會時代,以九州之首冀州為中心的衡水地區,一直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誕生和涵養之地。據官方數據公布,衡水地區地方傳統文化現已擁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衡水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音樂類遺產有漳衛南運河號子、運河傳統架鼓、絲調戲劇與河西調戲劇等豐富多彩的形式。
漳衛南運河號子、運河傳統架鼓、絲調戲劇與河西調戲劇等音樂形式由于極大地融合了河北與山東文化之精髓。以漳衛南運河號子為例:運河號子是衡水市故城縣的傳統音樂文化形式,從運河號子不難看出,音樂起源是與現今德州地區京杭大運河為基礎,故城地區是京杭大運河水系的重要分支,其中的漳衛南運河段自清河縣進入故城,縱貫全境,蜿蜒91.5公里。在京杭大運河繁忙時期故城縣的古城鎮、鄭口鎮都是漕運的重要商品集散碼頭。運河中船帆接踵忙碌非凡,其中為船隊服務的季節性的篙工、纖夫及搬運工均來自沿河各村莊。篙工、纖夫為了便于協作,提高勞動效率,增加勞動時的情趣,在集體勞動中逐漸形成了運河船夫號子。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種類繁多,可以分成船號和纖號兩大類。船號因為作用不同分為:起錨號、搖櫓號、撐篙號,立桅號、升篷號、落篷號、絞關號等,纖號包括拉纖號、閑號等,現已整理出起錨號、搖櫓號、撐篙號、拉纖號等幾種[1]。慷慨激昂的運河船工號子是運河兩岸船工在艱苦勞動時的拼搏與吶喊,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運河兩岸船工們的生活,是勞動人民歷史的寫照,又經過多年的民間藝術沉淀,運河船工號子不但具有民間特色,更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價值。
二、地方傳統音樂生存現狀堪憂
這些古老的傳統音樂形式,是祖祖輩輩的勞動人民融合了山東漕運文化與河北大平原文化的特點產生的,這些音樂形式大多由于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又是從特定時期的特定勞動形式中產生的,因此在時間和空間上與我們現代的生活距離都較大,又加之傳承人大多已年過古稀且無年輕人學習繼承。國家和省級層面主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數目又較多,也不能對于傳承做出強制措施,因此地方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岌岌可危。仍然運用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為例,現在唯一傳承人王振江已是近九旬高齡,體衰多病、文化程度有限,并且所傳運河號子詞句多,音調變化繁復,完全要靠口傳心授的方法學習,是極不易學習和掌握的,亟待搶救[2]。
三、高校應利用專業優勢搜集、整理、記錄地方傳統音樂體裁
高校音樂院系是一個地區音樂門類最多最全,專業化最強,專業人才最豐富、學術性最強的組織單位之一。以衡水學院為例,衡水學院音樂系有專業教師60余人,涉及的音樂中作曲、音樂理論、聲樂演唱、舞蹈、鋼琴、管樂以及民樂等幾乎全科音樂門類。教師們大多畢業于國家著名的音樂院校,還有來自于意大利、韓國、波蘭、新西蘭等國家的高水平音樂人才,專業技能完全能代表本地區的最高水平。因此,高校教師在專業技能上能夠盡快學習和應用這些地方傳統音樂的文化的形式。
高校教師有大量科研任務需要完成,而挖掘地方傳統音樂文化可作為科研主要方向進行。眾所周知高校教師除了教書育人,每個時期是有多項科研任務要完成,高校教師可以把科研方向轉變為研究整理本地瀕危的音樂形式。利用高校教師高水平的專業能力,把這些音樂形式整理,記錄下來。這樣地方傳統音樂文化既能得到文字樂譜形式的記錄保護,又能便于學習者繼承學習之用。
四、高校和中小學音樂教育應加入地方傳統音樂內容,培養傳統音樂的傳承者
任何一種文化形式如果想充滿活力、發揚光大,傳承者是第一位的。如果有眾多的傳承者這種文化形式就能永葆年輕,繁榮昌盛。筆者在意大利和韓國有著多年的學習生活經歷,這些國家的本科學生以下的年輕人是有義務且必須要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任務。無論是中小學校還是高等院校,在學習其他文理科內容的同時,必須要完成學習本地文化的任務。這樣能使得年輕人了解這個國家這個地區的特有的優秀文化,為繼承這些文化培養了大量的繼承者和欣賞者,免于只是區區專業人士對文化進行救助甚至呼吁保護的尷尬局面。
以鄰近國家韓國為例,韓國和日本在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遵守方面是亞洲地區做的相對突出。韓國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家,所以在很多地區孩子是從小要接觸佛學思想的。攻讀博士全羅北道圓光大學時,就了解到本地特色的教育模式。全羅北道的益山市是韓國圓佛教的誕生地,這里的文化也就與佛教息息相關了,他們為了能把這種文化保護好,發揚光大,這里各地區的學生在學習中都貫穿了一些圓佛教的課程,使得很多人都成為圓佛教文化的傳承者,使得本地圓佛教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弘揚。
同樣意大利依然如此。眾所周知歐洲很多地方有自己的節日,甚至那些節日都蜚聲海外全世界人都知道,在意大利學習期間就曾參加過一些全世界有名的文化節日。比如著名的威尼斯狂歡節,可以理解為文化進行的交流和碰撞。威尼斯這個城市常駐居民暫時沒有我們國家的某一個小城市人口多,但是全民都在參與文化傳承的節日,聞名世界只是時間問題。總的來講這些都無外乎本地區文化部門和教育部門之間的相互協作,把欣賞了解本地文化形式作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由此一來全民從小就根深蒂固的了解了自己地方的特色文化。全民完成這些文化形式的過程被傳承、發現、宣傳后,隨著時間的積累慢慢成為了全世界的著名文化。教育中加入地方傳統音樂文化是拯救地方音樂文化最有效率的方法。這樣最終達到促進地方傳統音樂與本地音樂教育的互利的目的,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五、增加適合地方傳統音樂文化演出的場地建設
繼承者與欣賞者的問題解決的同時,專業或者公開展現這些文化的場所是必須要進行建設的。以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為例,由于這種古老的音樂形式是誕生于運河之上勞作之時的,這種特有的勞動形式早已消失多年,那么如果完整展現這種傳統音樂形式是必須要進行有特定的舞臺去還原的,所以呼吁政府文化系統應為這些形式提供展示的場所作為地點載體。
參考文獻:
[1]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石柱軍,王玲玲,吳海濤,高永.美與時代.城市版[J].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