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露
【摘 要】卡爾·奧爾夫是20世紀德國著名的音樂家和音樂教育家,本文將對奧爾夫的代表作品《布蘭詩歌》進行分析,從節奏形態、調式特點、曲式結構、配器特色等方面,歸納其音樂創作上的特點,并總結其元素性的音樂思想。
【關鍵詞】奧爾夫;布蘭詩歌;作曲;技法
中圖分類號:J61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8-0070-01
卡爾·奧爾夫(Carl Orff,1895-1982)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音樂教育家,他的一生不僅創作了大量優秀的音樂作品,而且以奧爾夫命名的音樂教育法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及運用。1934年,卡爾·奧爾夫的作品《布蘭詩歌》問世,首演的成功使他紅極一時。這部作品將音樂、語言、動作融為一體,作品中合唱、歌劇、話劇的特點與舞蹈動作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形式。《布蘭詩歌》受到眾多音樂家與觀眾的青睞,在音樂舞臺上屢屢上演,其序曲《OFORTUNA》成為廣播電臺及電視欄目的常用曲目。
一、變幻莫測的節奏形態
在奧爾夫的的音樂思想中,“節奏”這一概念通常被提到一個重要的位置,至于和聲、配器以及旋律,都要為節奏讓位。《布蘭詩歌》作為奧爾夫成熟時期的代表作之一,其節奏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切分節奏在《布蘭詩歌》中廣泛應用?!恫继m詩歌》由25首作品組成,其中20首含有切分節奏;在某些作品中,如第11、16、17首中的伴奏部分也以切分節奏貫穿其中,可見其在此作品中運用程度之廣泛。其二,節拍中邏輯重音的改變。在對《布蘭詩歌》節奏及節拍進行研究時,發現奧爾夫在第2、9、16、18首中打破了節拍的邏輯重音,使強拍(位)與弱拍(位)發生了倒置。其三,固定節奏音型。固定節奏音型是奧爾夫鐘愛的寫作手法,在《布蘭詩歌》中有多達12首作品使用了固定節奏音型。其四,交錯節拍。交錯節拍雖是眾多音樂家常用的寫作手法,但奧爾夫將這一手法巧妙用于其中,讓聽者印象深刻。
二、復古的教會調式
《布蘭詩歌》頻繁使用中古調式。在25首作品中,有12首作品使用了中古調式。中古調式產生于古希臘時期,并運用于教會音樂中,因此也被稱為“教會調式”。古希臘調式體系開始是以古希臘的氏族部落命名的,分別是多利亞(dorian)、弗里幾亞(phrygian)、利底亞(lydian)及各種變體,如副多利亞、混合利底亞等。開始它只是一些符號,主要用于標記樂器演奏時的位置,后來逐步發展為關于音階和調式的理論。教會調式是西方大小調的源頭,多利亞、弗里幾亞、愛奧里亞即小調音階的前身,而大調式形態則是由伊奧利亞、利底亞、混合利底亞發展演變而來,因此從西方音樂的發展史來看,教會調式的地位舉足輕重。這一古老卻不失特點的調式與《布蘭詩歌》有著相似的歷史背景,既貼合了作品的主題,又使整部作品的音樂風格趨于一致。
三、簡約的曲式結構
《布蘭詩歌》是一部布景世俗康塔塔,全曲結構分為五個部分:“女神(序曲)”——“春”——“在酒館里”——“愛的宮殿”——“女神(結束曲)”。《布蘭詩歌》將奧爾夫“原本性”的理念融入音樂結構中,使每一首作品的結構清晰簡明又不乏趣味。
通過研究可得出以下結論:1.單一結構占主導。復合結構的作品僅4首,甚至在作品3、4、13、19中,奧爾夫使用單樂段的結構詮釋作品,與20世紀紛繁變幻的音樂手法形成鮮明的對比,簡約卻不簡單;2.重復手法的頻繁使用。在單一結構的使用基礎上,有將近一半的作品使用了重復樂段的手法。重復手法的使用,不僅使結構簡單明了,而且使音樂主題得到了突出。通過不斷重復主題,使聽眾印象深刻,同時體現出作者對結構簡單清晰的構思。
四、多功能的龐大樂隊編制
《布蘭詩歌》是一部擁有龐大編制的音樂作品,奧爾夫在樂隊中增加了打擊樂的種類及數量,將節奏與打擊樂相結合,以豐富音樂的表現力。同時,《布蘭詩歌》中有較多作品為表現不同場景而運用了不同的打擊樂。
樂隊的功能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樂器打擊樂化。樂器打擊樂化在《布蘭詩歌》中表現得十分突出,樂隊在避免喧賓奪主的情況下以重復固定節奏的音型為人聲服務;同時也賦予了音樂表現的張力。2.樂器緊扣情節。以第8首《Chramer,gipdievarwemir》為例,輕快的節奏、器樂巧妙的配置是這部作品的特點。全曲呈現了姑娘們為打扮而爭相購買胭脂的畫面。在兩小節的引子中,除了弦樂伴奏的固定音型之外,值得關注的是人聲上方的樂器——“馬鈴”。敲擊“馬鈴”的聲音猶如一輛雜貨車叮叮當當地駛來,通過打擊樂場景變得熱鬧起來。
通過對《布蘭詩歌》音樂本體的研究,可知奧爾夫在立足于“回歸原始”的音樂思想上,將音樂語言盡可能地直接化、明了化。他沒有加入復雜的和聲,也沒有通過調性頻繁的轉換豐富音樂語言,而是讓節奏和節拍富有動感、觸動人心。奧爾夫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使音樂表現更加豐富立體,更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莉洛·格絲朵芙.奧爾夫[M].王天若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2]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田彬華.奧爾夫《博伊倫之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