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霏
【摘 要】中國民族聲樂的獨特性集中地體現在它的內在精神與文化底蘊中,所以我們在進行聲樂表演時,要求演唱者不但要有高超的歌唱技巧,而且要求演唱者在理解原作的基礎上,給予聲樂作品以新的生命。而要想增強演唱者對聲樂作品的悟性和理解力,就要求演唱者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本文將從民族聲樂表演的特征、文化素養等方面來論證文化修養對民族聲樂表演的重要性。
【關鍵詞】民族聲樂;文化修養;聲樂表演
中圖分類號:J60-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8-0073-01
一、民族聲樂表演的藝術特征
中國文化歷經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了當下的多元文化,民族音樂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繼承了中國文化的多元性質,使得其演唱形式多種多樣,唱法繁多,不同時期的民族聲樂呈現著不同的發展狀態,給予人們多樣的聽覺享受。同時,受外來音樂、大眾審美以及當下世界多元化局面的影響,民族聲樂表演也將在保留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基礎上,朝著更加多元化的局面發展。
(一)韻味美。韻味美是建立在中國戲曲、說唱和民歌等民間藝術的審美追求基礎之上的,包括字韻、聲韻和情韻三個方面。[1]字的韻味是構成中國戲曲、曲藝、民歌的基本條件,也是民族聲樂美學的基本要素,唱詞的韻味是民族唱法的魅力所在,是歌唱藝術創造的核心,也是中國民族聲樂表演者的必備演唱技巧之一。韻味包括聲音的“韻味”,字重聲輕,以字帶聲,做到字正腔圓,講究“字是骨頭,韻是肉”,即在舒展的行腔中蘊含著飽滿、鮮活的音韻動態。
(二)聲腔美。聲樂是通過演唱來表現的藝術,無論是歌詞的詩情美還是曲調的旋律美,都需要通過演唱來表現。所謂聲腔之美就是歌唱時把語言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按照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演唱習慣,對唱腔進行一定程度的美化,它是聲樂表演者自我理解的產物。韻味的表達要靠聲樂表演者在理解作品創作的原意基礎上,根據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神態,從聲腔、旋律、節奏、音色以及氣息變化等方面,對歌曲進行進一步的潤飾和美化,使作品能表達創作者本人的創作意圖,使作品更加細致完美。
二、文化修養的意義
“養”是指歌唱家所應具有的音樂素養、藝術修養和文化水平。“對于中國民族聲樂來說,滋養中國民族聲樂的沃土正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光輝燦爛的優秀文化歷史,”[2]所以作曲家創作的每一首作品都包含了各個時代的文化特征,我們只有不斷學習各種不同的文化理論知識,才能更好地演繹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內涵。藝術離開了文化修養,只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一)文化修養對聲樂表演的重要性。要表現好一個聲樂作品,除了具備良好的專業技巧,首先要充分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才能合理運用自己的聲線表現出歌曲的含義和內涵,才能根據作品的文學訴求和文字內容以及音樂風格進行最佳的設計和演繹。所以,我們要身體力行地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多多觀摩、欣賞和學習各種門類的藝術表演以及器樂表演,積累和沉淀音樂的藝術感和審美感,提高藝術修養。人物畫家葉淺予有一段名言:畫不好人物的畫花鳥,畫不好花鳥的畫山水,畫不好山水的寫(書法),寫不好字的搞理論。他說出了中國畫壇很多畫家的心里話。他本人也成了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畫法精到嫻熟,思想空洞無物。“一個真正的聲樂表演藝術家,不僅需要完美而高超的表演技巧,而且需要有深刻的思想、豐富的人生體驗和廣博的文化藝術修養。”[3]所以說,音樂和文化是相通的,融合發展的,一個民族聲樂表演者想要把歌曲演繹好,就必須先要了解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而這與個人的音樂文化素質是息息相關的。如果沒有豐富的音樂文化積累,沒有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就不可能很好地表演聲樂作品,也不能帶給廣大觀眾聽覺和視覺享受。
(二)文化修養是聲樂表演藝術的靈魂。聲樂是一門綜合型藝術,所包含的藝術種類太多,它是文學與音樂的結合體,這就要求表演者的文化修養必須達到一定的高度,這樣他在舞臺上所展現給大家的作品的就是自身對各種門類知識的積累和醞釀的結晶,這種文化修養的深厚或淺薄直接影響到聲樂表演藝術家們對作品的二度創作和對聲樂作品內涵的理解。博學多才的達·芬奇是“思想者、天文學家、發明家、建筑家,擅長音樂,通曉數學、物理學、地質學、水利學和生理知識。翻檢世界藝術史,包括當下的所有藝術家,沒有人能望其項背”。
三、結語
文化藝術修養是一種感悟能力,即對藝術、對生活的感悟能力。正如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所說:“藝術修養是一種在審美范疇內感悟生命的能力。”作為一位民族聲樂的表演者,一定要明白文化修養對民族聲樂表演的重要性。在表演前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作品所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加以自己的理解和美化,賦予作品新的生命力。民族聲樂表演者一定要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與民族聲樂表演緊緊融合,將作品完美地表現出來,給予觀眾聽覺和視覺上享受。
參考文獻:
[1][2]孟新洋,柯琳著.民族聲樂理論教程[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149,35.
[3]張前著.音樂表演藝術論稿[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