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 要】2016年10月28日中國大陸上映了由開心麻花團隊創作的電影《驢得水》。該電影以同名話劇《驢得水》為原型,由于沿用了劇場版劇作和主創人員,在故事情節和藝術表現形式方面留有話劇版的烙印,公映后好評與爭議并存,形成網絡文化的一個熱點。由于電影和話劇屬于不同的藝術形式,二者的差別對觀眾把握《驢得水》故事的深層內涵產生了不同的影響。總體而言,影片《驢得水》比較充分發揮了電影語言的表達優勢,為觀眾留下了一個較大的多向的闡釋空間。
【關鍵詞】驢得水;真實性;象征結構;人生意義;探尋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8-0106-02
繼話劇版《驢得水》成為戲劇界的一起文化事件后,影片《驢得水》又掀起了一場網絡文化風波,在觀眾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民國時期中國偏遠山區的故事。幾位懷揣教育救國理想的知識分子投身于鄉村教育,他們從大城市來到偏遠的鄉村,建立了“三民”小學。由于當地極度缺水,“三民”小學便養了一頭驢運水,為了支付養驢的開銷,孫校長編造了一個“呂得水”老師,并向教育部申請到了呂得水的薪水。沒想到教育部竟然派人來調查呂得水,孫校長和他手下的三位老師不得不繼續編造謊言,于是,謊言越來越大,直到局勢失控。
一、真實性和實體象征
取材于現實生活的電影故事,因真實性和大眾化,使其在國產諷刺喜劇的嘗試中有了較大的突破。話劇版劇評普遍認為,《驢得水》是一出荒誕喜劇,戲劇的荒誕“指涉現實的無力”,是對“弱勢知識分子的自我構述和主流文化偏見的抗衡”,荒誕所強調的是對“原初故事的逐步和突然逆轉”,從而為作品增設了“追問和探尋的力度”。①由于話劇版《驢得水》運用了荒誕的藝術表現手法,使故事整體看起來像個寓言。而電影版《驢得水》充分發揮電影語言的優勢,給觀眾帶來了不同于話劇的觀感。
首先,是電影的現實主義色彩和真實性。電影《驢得水》建構了一個平實的世界,這個世界里的許多東西是人們在生活中可以看到的,雖然未必看得懂。影片中的故事并非空穴來風,它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中國鄉村教育實驗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一個縮影。因自身和時代的局限性,這場轟轟烈烈的鄉村教育運動以失敗告終,但其所蘊含的鄉村教育理念以及先驅們獨辟蹊徑的嘗試和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卻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并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所要指明的是,當時的教育先驅們對農村問題的認識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梁漱溟認為,中國農村的基本問題是文化問題,而晏陽初卻認為農民的“愚、弱、窮、私”是中國農村的基本問題。晏陽初的這一鄉村教育觀在電影《驢得水》中得到了體現,那就是“三民”小學四位老師的奮斗目標:改變當地農民的“貧、愚、弱、私”。
導演周申、劉露在接受1905電影網專訪時,談到了影片改編的問題。劉露強調了影片改編的大眾化風格,周申認為電影《驢得水》是“比較現實主義的”。他說:“我們拍電影也是強調敘事強調人物,而不是玩兒鏡頭語匯的電影,所以我們做話劇跟做電影沒有那么大的鴻溝。”在談到話劇版和電影版的區別時,他說:“因為話劇的假定性更強,所以在話劇舞臺上有一些包袱更加夸張更加瘋狂。這些東西我們在電影里要讓它更“落地”更“真實”,過于夸張的我們就不要了,換成一些很真實很細膩的描寫,但是大的東西其實是一樣的。”②2017年2月23日《中國青年網》首頁登載:《<驢得水><百鳥朝鳳>它們憑什么位列年度電影十佳》一文。文章摘選了2016年度十佳華語電影入圍的評語,電影《驢得水》的評語是:“經年的舞臺錘煉,搬上銀幕依然奇艷。一個少有人涉及的冷僻題材,冷笑怒罵之間將知識分子的時代眾生相及其人性弱點進行辛辣的揭示。本片……是一部較有人文意味和觀賞動力的影片。”③對比話劇版《驢得水》的宣傳廣告“一切知識分子都是紙老虎”,就不難看出,電影版帶給觀眾的思考比話劇更加深入,由對知識分子問題的思考延伸到對知識分子時代“眾生相”及其“人性弱點”的思考,因此,影片具有較深的“人文意味”。
其次,是由真實通向實體象征。由于影片的現實主義色彩,使其更加“落地”和“真實”,更加“大眾化”。這就是為什么當屏幕前的觀眾看到周鐵男,在教育部專員隨身保鏢的槍響后,判若兩人,由一個熱血青年一下變成一個卑躬屈膝的軟骨頭時,不由得捫心自問:“如果子彈從我的頭皮擦過去,我會跪下嗎?”觀眾心中的疑問來自劇情突然逆轉,但又符合現實的邏輯這樣一個事實。胖保鏢開槍的畫面與其所對應的精神內涵構成了巨大的反差,從而建構了一個象征結構。正如意大利電影藝術家柴伐蒂尼在《對電影藝術的幾點看法》中所寫到的:“藝術家的任務不是要使人們為虛構的人物的行為而感動或憤怒……而是要在未經渲染的紀實性事實里,發掘出深藏在里面的有價值的東西——人情的、道德的、社會的、經濟的、藝術的意義。”④電影《驢得水》追求的正是這樣一個內外統一的象征,這一象征結構將現象世界和意蘊世界統一了起來,現象表層對應的是世界整體。
二、細節描寫與部件象征
《驢得水》故事整體上釋放出的精神能量來源于它的實體象征結構,這一象征結構與部件象征共同建構了故事的精神天地。影片運用了細節描寫藝術和部件象征來表現客觀對象的具體性、真實性和多樣性,傳遞蘊含其中的象征意義。其中的部件象征主要包括氛圍象征和符號象征,這兩種象征與影片中細節描寫藝術密不可分,下面對這兩種象征進行闡述。
首先,是氛圍象征。電影《驢得水》有幾組夜晚戶外的鏡頭,可謂寓意深刻。第一個,是孫校長和他手下的三位老師看了教育部的來信,弄明白教育部專員要來查“驢得水”老師,并且是第二天就到,于是,大家亂作一團。此時,銀幕上是茫茫夜色籠罩下的荒原,由遠及近出現了四個身影,為首的是孫校長。只見眾人腳步匆匆,氣喘吁吁,孫校長語氣急促地吩咐三位老師,兵分幾路,去找“驢得水”的替身,就在大家猶豫不決之際,一陣鈴聲從身后的“三民”小學傳出來,大家不由得扭身回望,只見銅匠遠遠佇立,一邊搖鈴,一邊笑嘻嘻地望著他們。鈴聲陣陣,蕩漾在清冷的夜空。大家面面相覷,頃刻間轉憂為喜,原來銅匠就是他們的救兵!鏡頭從衣著襤褸的銅匠移到身著旗袍、中山裝的四位老師,構成一幅反差強烈的畫面,在推動情節的同時營造出一種氛圍象征。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狀態被置于同一夜幕下,不過,拯救者和被拯救者置換了位置。這蒼涼的夜空可以詮釋為,民國時期那些投身鄉村教育實踐的知識分子的處境,他們在黑暗中摸索,在蒼涼中渴望溫暖。也可以是象征著人類的一種精神狀態,一種對人生意義的探索過程。第二個,是張一曼在自己的房中“睡服”銅匠時,裴魁山和周鐵男偷偷躲在屋外,裴魁山站在離張一曼窗前不遠的地方,周鐵男躲在樹下,躲在裴魁山的身后。光線從張一曼窗戶到裴魁山再到周鐵男,逐步變暗。裴魁山本就矮小的身材在夜色的裹挾下顯得更矮小,周鐵男是體育老師,本來身材高挺,一旦躲在樹后,便現出陰暗猥瑣的一面。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三種人性在相同環境下的對比,也可以認為,這種氛圍象征著不同的人生態度,在困難面前,張一曼挑戰,裴魁山躲避,周鐵男觀望……總之,這個畫面所具有的闡釋空間很大,它所蘊藏的藝術意蘊和精神理想統一在可以感知的表象里。第三個,是“三民”小學領到了教育部撥給“驢得水”老師的專款,于是,老師們把小操場安上了各種顏色的燈泡,除了裴魁山,大家快樂地跳起舞來。那個夜晚是“三民”小學第一個光明之夜。我們可以說這個氛圍象征著“三民”熬過了黑暗,迎來了光明。舞會上最開心的要數張一曼和孫校長,他倆興高采烈,偏偏起舞。似乎是在慶祝自己向理想邁進了一步,孫校長全然忘了自己的年齡,像年輕人一樣臉上充滿朝氣,邁著輕快的舞步。漂亮的白旗袍和白色高跟鞋伴著張一曼美麗的舞姿,同孫校長一樣,她陶醉在絢麗的燈光和曼妙的歌舞中,全然不覺舞場外面黑夜的蒼茫。周鐵男雖然參加了舞會,卻拒絕了張一曼的邀請,他讓不會跳舞的佳佳教自己跳舞。對于一個一向很男人的周鐵男來說,生硬地拒絕一個女同事的邀請多少不合情理,張一曼開一句玩笑話——“重色輕友”,已流露出對他的輕蔑和不滿。可見,喜歡佳佳是借口,躲避張一曼才是他真正動機。這一細節描寫對故事情節的發展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鏈接著躲在樹下偷看張一曼“睡服”銅匠,偷看裴魁山和匍匐在胖保鏢腳下這兩個情節。至此,細心的觀眾大概不會再認為,槍響前后周鐵男的變化不可思議,因為,細節告訴他們,骨子里周鐵男很保守,很惜命。
其次,是符號象征。銅匠被張一曼“睡”服后,準備離開學校,碰巧遇見了采野菜回來的張一曼。只見張一曼的臂腕里挽著一個的菜籃,里面整齊地擺放著她剛采摘的開著黃花的蒲公英,這些蒲公英鮮明亮麗,靜靜地躺在籃中,緊緊依偎在張一曼淡雅的旗袍旁。它們已不同于生物學意義上的蒲公英,而是一種藝術符號,散發著審美快感。影片中還有一處蒲公英的特寫,那是在故事接近結尾時,張一曼在開滿蒲公英的山坡上嬉戲,她一邊采著淡黃的蒲公英花,一邊和花兒聊天。觀眾的靈魂被這一幕深深觸動了,他們寧愿相信張一曼沒有瘋,她快樂地生活在屬于自己的世界里,有蒲公英作伴。至此,蒲公英再次作為藝術符號,刺激著觀眾的理解機制。蒲公英所釋放出來的精神能量來自她們鮮亮的色彩和嬌小的外形,指向的是張一曼的精神天地。這些美麗的小黃花終有一天會變成白色的羽屑,臨風飄撒。雖身不由己但并不孤獨,她們緩緩地飛翔,延續著生命,這,與張一曼的人生何其相似!
綜上所述,《驢得水》的象征結構為它提供了一個較大的闡釋空間,從知識分子主題到人性主題,再到人生主題或“人文意味”,觀眾可以為故事找到許多主題,主題的不確定性增強了影片的“觀賞動力”。在電影的結尾處,佳佳坐著一輛大車慢慢地離開,《驢得水》的故事也隨著晃晃悠悠的車輪緩緩地拉上帷幕……佳佳父輩的人生,他們的努力與付出,成功與失敗,是不是也被裝在了大車上,裝在了佳佳的記憶里?在觀眾的心中,故事并沒有結束,他們繼續追問,追問故事的意義,追問人生的意義。
注釋:
①張潔.反叛的象征與溫情的荒誕[J].戲劇文學,2013(7):8-10.
②本段文字摘自1905《電影網 新聞》:《專訪<驢得水>導演周申、劉露:我們要的是真實》, 2016年10月25日,作者:老飛宅。
③本段文字摘自《解放日報》《中國青年網》:《<驢得水><百鳥朝鳳>它們憑什么位列年度電影十佳》,2017年2月23日。
④余秋雨.藝術創造學[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