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婷
【摘 要】本課題主要通過對“影視陜軍”目前存在的問題、“一帶一路”戰略下“影視陜軍”發展的機遇和瓶頸及“影視陜軍”自身發展、傳播經驗和浙江影視產業發展、傳播的經驗進行梳理總結,在此基礎上為“影視陜軍”未來的發展提供國際化發展思路和措施,以推出陜西影視產業的發展,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影視陜軍”品牌。
【關鍵詞】影視陜軍;地域文化特色;國際化發展與傳播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8-0114-02
陜西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資源,以西影廠為領軍,以吳天明、張藝謀為代表的陜西電影人曾在上世紀80年代創立了輝煌的歷史,在國內外打響了“西部電影”這一品牌,陜西影視與“第五代”導演一起成就了“影視陜軍”這一品牌,成為一個時代影視產業發展的標志。近年來,隨著《上門女婿》、《大秦帝國》、《我在北京挺好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電視劇的熱播和《望長安》、《大明宮》、《大秦嶺》等紀錄片登錄央視,陜西影視再次引發了大眾的注意和熱議,“影視陜軍”再次被提起。但由于資金、觀念等方面的制約,陜西的影視產業不管是從年產數量、影視作品質量、國內外影響力來看,都與其文化大省的地位不符,也不復曾經的輝煌。隨著習總書記“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中國各個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為影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本課題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以“影視陜軍”為研究對象,探討“一帶一路”戰略下“影視陜軍”如何進行國際化發展和傳播。
一、“影視陜軍”自身發展與傳播經驗
(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表現陜西地域文化特色。俗話說得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管是以《人生》、《老井》、《紅高粱》、《黃土地》等為代表的曾經的“西部電影”,還是如今熱播的電視劇、紀錄片,它們能夠得到廣泛傳播,引起關注都是因為這些作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突出了陜西風格、陜西特色、陜西水準和陜西氣派,具有濃郁的陜西地域文化特色。先秦的金戈鐵馬、白鹿原上的恩怨情仇、農民進城打拼的辛酸歷程、現實與理想糾葛的都市情感等一系列本土的、民族的、歷史的多種題材資源都釋放出影視陜軍觀照歷史,關注現實強烈信號和正能量的特點。
(二)領導有方,立足陜西,輻射全國,發揮人才優勢。不管是曾經的“西影”還是如今的“丫丫影視”,它們的成功都有相似的因素,那就是管理有方,立足陜西,輻射全國,發揮人才優勢。吳天明在任西影廠長之初就提出“立足西北,振興西影”的口號,并邀請張藝謀等一批剛從電影學院畢業的學生來陜拍片,給予他們資金、政策支持,在吳天明的召集和提拔下,張藝謀等第五代導演有了大量創新、開拓的機會,他們立足大西北,以國外各類電影節為跳板,成就了“西影”的輝煌。吳天明本人也被稱是“第五代導演的教父”。陜西具有代表性的民營企業——“丫丫影視”也一樣,其成功主要就是公司管理團隊對公司的準確定位、領導有方,發揮了人才優勢。“丫丫影視”堅持原創,始終以書寫人民故事、創作藝術精品為目標,以“實施影視產業全產業鏈目標戰略,并圍繞影視進行同心多元化發展”為發展戰略,聚合了國內一流的制片、策劃、編劇、導演,制作團隊,成就了業內有口皆碑的影視圈“金字招牌”。
二、“影視陜軍”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觀念陳舊、保守,不具開拓創新精神和市場意識。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陜西人有著實誠、忠厚、豪爽、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但同樣也存在著思想保守、易于滿足等缺點,這同樣體現在對影視行業發展所持有的理念上。上至政府下至影視公司的從業人員,部分人思想陳舊、保守,固步自封,易于滿足,沒有開拓創新精神,同時也不具備市場意識,商業意識和競爭意識淡漠。
以去年的熱播劇《那年花開月正圓》為例,本劇主要講述了陜西女首富周瑩傳奇的一生,雖然這部劇讓很多人了解了陜西,了解了“秦商”,但可惜的是這部劇并不是陜西影視公司主導開發、制作的。這么好的題材放在眼前,卻沒有去開發,只能說不是沒有好故事,只是缺少發現好故事的眼睛。反觀《那年花開月正圓》的總制片人、華視娛樂總裁趙毅,卻能在IP已經興起,劇本還沒有影子,只有兩頁稿子的情況下,獨具慧眼地看中這一題材,并投資四億拍攝電視劇,不得不感慨其獨到的眼光。
(二)市場機制和產業鏈不完善。市場機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的構成要素主要有市場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和風險機制等構成。不管從哪個機制的發展看,“影視陜軍”都存在問題,其中最顯著的問題就是融資難,致使陜西影視產業發展陷入瓶頸。
影視產業鏈最基本應該包括影視產品的策劃、制作、發行、放映,具體來看包括策劃、評估、劇本創作、投資、拍攝、后期制作、宣傳、發行等,以及影視基地、院線、演藝經紀等延伸業務,而從“影視陜軍”的發展來看,一般只在項目策劃、劇本創作上有優勢,由于資金缺乏、人才匱乏,陜西影視產業在融資、制作、運營方面是短板,導致陜西影視產業沒有形成全產業鏈模式,從而影響了“影視陜軍”的可持續、成長性發展。
三、浙江影視產業發展與傳播經驗
針對“影視陜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橫向借鑒影視公司數量位居全國第二的、有很多成功經驗的浙江影視產業,來為“影視陜軍”的發展提供思路。通過對浙江影視產業發展與傳播成功經驗的分析,有以下幾點值得借鑒:
(一)敢于創新、開拓,具有市場意識。浙江影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浙商”的貢獻。曾有人分析,浙商特點在于“舍得”、“和氣”、“共贏”、“低調”、“敢闖”,這樣的特質,做文化產業再合適不過。“浙商”的 瞻性思維和創新精神、市場意識為浙江的影視產業發現了很多商機,同時“浙商”的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也促成了浙江影視產業的諸多第一,比如中國第一家上市的電視劇公司華策影視,第一家上市的演藝公司宋城演藝都誕生在浙江。
(二)打造龍頭企業,帶動影視產業集群發展。作為地方的文化產業,需要頂尖企業來領頭,從上至下串聯帶動產業群發展。浙江影視發展的經驗就是如此:電影、視頻端有阿里,電視劇有華策,影視城有橫店,由領軍企業帶動整個產業鏈,形成聚集效應,推動了整個浙江的影視產業繁榮發展。
(三)政府的支持。在當前中國特定的經濟發展環境下,政策的支持是一個地區發展的最大驅動力,而浙江影視產業的發展正是把握住了政策機遇。
四、“一帶一路”戰略下“影視陜軍”發展與傳播的策略和措施
2013年9月和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這一倡議的提出,為中國影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和動力,那么在“一帶一路”戰略下“影視陜軍”該如何抓住機遇乘風破浪,促成新一輪發展呢?結合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影視陜軍”發展的經驗教訓,借助浙江影視產業發展與傳播經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國際化發展和傳播,打造“影視陜軍”品牌。
(一)借助地域文化,打造具有陜西特色的影視作品,打響“影視陜軍”品牌。“品牌戰略”是我國發展經濟的一大舉措,以品牌帶動產業,進而推動經濟發展。“品牌戰略”同樣也適用于文化產業。俗話說得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影視陜軍”有著其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是我省應該大力發展的一個品牌,但目前發展受限,那么如何借助陜西的文化資源優勢,創作出具有秦人、秦地、秦風特色的影視精品,重振“影視陜軍”品牌,以品牌帶動陜西影視產業的發展,在宣傳陜西的同時推動全省經濟和文化發展呢,可以多方面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在盛世文化、絲路文化、秦嶺文化和紅色文化上做文章,打造多元影視品牌,成就“影視陜軍”品牌。同時從市場和觀眾出發,在突出地域特色的同時實現個性與現代化、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創造出雅俗共賞的現實主義題材劇。
(二)完善影視產業機制,全力拓展產業鏈,著力打造影視產業發展集聚區。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發揮市場的競爭力,政府牽頭完善影視產業機制。同時以影視作品帶動周邊產品的開發,發揮集成效益,整合資源進行產業化運作,將文化的資源優勢轉換成產業優勢,形成立體的影視文化產業鏈。
(三)借助“一帶一路”,發揮人才優勢,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影視管理運營、策劃制作人才,將“影視陜軍”推出陜西、推向國際。“影視陜軍”曾經的成功離不開影視人才的努力。今天的陜西同樣具備人才優勢,西安高校聚集,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帶來了各地不同的思想觀念,凝聚這些學子的智慧,激發他們的激情和熱情,將是陜西影視產業發展不可多得的財富。關鍵問題是以什么吸引他們留下。現在雖有曲江文化產業的優待政策和政府的落戶政策,但這些還不夠,原有觀念的保守,辦事效率的低下,市場機制的不完善使大批學子望而卻步,所以要發展必須轉變思想,改變觀念,借助“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以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影視管理運營、策劃制作人才為目標,發揮人才優勢,實行“走出去”戰略,不斷地和北京、上海、浙江等影視發展相對集中的省市乃至國外影視業發達的城市進行交流合作,將“影視陜軍”推出陜西、推向國際,傳播中國聲音,展現中國精神。
(四)政府牽頭,給予政策、資金支持,推動“影視陜軍”發展。陜西省委、省政府應加大對影視陜軍的創作引導和人才培養。政府應經常深入到陜西文化影視隊伍中調研,針對陜西影視目前出現的問題,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比如資金支持、政策幫扶、優惠措施等,吸引資金、人才,鼓勵、激勵“影視陜軍”重拾自信、有所成就。
參考文獻:
[1]李兆虹,王坤.陜西影視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提升路徑[J].青年記者,2017(09):76-77.
[2]陳京麗,李磊.陜西影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新路徑[J].青年記者,2016(11):69-70.
[3]向莉,吳亞芳.陜西影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新西部(理論版),2016(08):14+17.
[4]秦毅.“影視陜軍”的“資源變現”策略[N].中國文化報,2016-05-23(006).
[5]吉平,陳陽.西安曲江影視產業發展探析[J].新西部(理論版),2013(13):26-27.
[6]楊艷伶.陜西影視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電影評介,2013(12):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