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嚴水花 李建偉 朱敏 范致遠
【中圖分類號】R47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1
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和交通的高速發展,創傷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創傷患者具有病情危急、并發癥多、處理復雜、致殘率和致死率高等特點,故患者來院后給予快速準確的傷情評估,能夠直接影響到患者傷情的正確診斷和處理,以及其的生存和預后效果[1]。目前臨床中常用的傷情評估方案為CRAMS評分,其主要用于判斷患者早期傷情,進行檢傷分類,根據其嚴重程度,指導救治。但CRAMS評分的生理指標易受精神心理因素及基礎血壓的影響。我院在CRAMS評分基礎上對其進行了優化,取得了滿意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隨機選取2016年7月—2016年9月期間我院未開展優化創傷評估前收治的創傷患者共計200例設為對照組,其中男性145例,女性55例,年齡為18-63歲,平均年齡為42.38±3.15歲。致傷類型:交通傷85例,墜落傷45例,擠壓傷31例,利器傷18例,其他21例。選取2016年10月—2016年12月我院開展優化創傷評估后急診收治創傷患者共計200例設為觀察組,其中男性144例,女性56例,年齡為18-64歲,平均年齡為42.43±3.21歲。致傷類型:交通傷87例,墜落傷44例,擠壓傷30例,利器傷19例,其他2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相似,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方法 所有對照組患者均采用常規CRAMS評分[2],對患者早期傷情進行判斷,檢傷分類,根據其嚴重程度,指導救治,對評分<7分的患者,醫務人員立即采取措施,包括保持呼吸道通暢充分給氧,迅速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控制出血,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觀察組患者則采用優化后的創傷評估方案,其具體實施方法為:
1.2.1 準備階段(1)成立優化創傷評估方法管理小組:成立由急診科護士長、急診外科科主任、急診外科醫生、責任組長、急診科主管護師組成的管理小組。小組成員以面談方式,詢問當班護士創傷評估時間掌握,評估內容是否掌握。實地查看病人情況,評估是否完整。收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主要存在風險因素,有無組織優化護理評估相關知識培訓,有無發生不良事件補救措施,如何進行系統性風險管理。優化創傷評估管理小組挑選病情復雜,需要評估內容多的患者,審查整個評估過程,對關注流程和關注區域進行優化:了解評估不全導致發生不良事件情況,進行根本原因分析,及時發現風險評估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最終確認根本風險,進行整改。(2)制定優化創傷評估內容:①制定優化創傷評估標準,明確評估者的職責。②優化創傷評估記錄單的設計:為了更全面的對創傷患者進行系統評估,創傷患者入院后2分鐘內進行CRAMS評分,在搶救措施實施的同時給病人作進一步的HPLAN評估,H=頭部,P=骨盆,L=四肢,A=動脈,N=神經。③人員培訓:每月組織一次針對性的相關知識培訓,組織護士學習創傷評估的內容,培養識別風險能力。
1.2.2 實施 在觀察組患者入院后,由急診相關工作人員在2分鐘內給予患者CRAMS評估,在搶救措施實施的同時給病人作進一步的HPLAN評估,H=頭部,P=骨盆,L=四肢,A=動脈,N=神經,具體包括頭面部有無嚴重撕裂、挫傷、顱腦有無凹陷變形,頸部有無壓痛、畸形、腫脹,患者有無恐懼、悲觀不良情緒;骨盆有無壓痛、不穩定;四肢有無骨折、腫脹;脊椎有無腫脹、壓痛、癱瘓。根據評估結果,對有手術指癥的患者立即做好術前準備,對情緒不穩定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對重要的臟器功能嚴密監測,對懷疑有骨折、血管神經受損的患者加強安全轉運,防止搬運不當引起繼發傷害。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和護患糾紛發生率,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兩組患者對于急診救護服務的滿意度,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總患者數量*100%。
1.4 統計處理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各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數據以率(%)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200例患者中,搶救成功197例,死亡13例,搶救成功率98.5%,未發生護患糾紛。對照組200例患者中,搶救成功175例,死亡25例,搶救成功率為87.5%,護患糾紛發生率為5%。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和護患糾紛發生率具有著明顯的差異性,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救護滿意度為,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救護服務滿意度,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CRAMS目前急診常用的創傷評估方案,其以生理指標作為主外加損傷部位的評分,普遍適用于現場或者確定診斷前的創傷評估,也常被用于撿傷分類處理或者預測患者生存率中[3]。在用于急診分診撿傷分類時,其具有著較好的應用效果,尤其適用于于急診預檢早期評估[4]。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CRAMS評分的生理指標易受精神心理因素及基礎血壓的影響,導致其敏感度下降,影響評估效果。而在CRAMS評分基礎上對創傷患者做進一步評估,包括Head(頭面部)、Pelvis(骨盆)、Limb(四肢)、Arteries(動脈)、Nerve(神經)等方面的評估,即CRAMS-PLAN評估,快速對創傷患者進行循環、呼吸、消化、泌尿、大腦、脊柱以及肢體骨骼系統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和評估,及時作出判斷,然后根據患者各個部位評估結果,按照傷情的輕重緩急安排其搶救順序,有利于合理安排急診救護工作,為危重患者的搶救贏得時間。同時對于降低急診護患糾紛發生率,提高患者對救護工作的滿意度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有利于促進急診搶救質量的提高。
結論
優化創傷評估在用于急診創傷救護工作中,能夠有效提高急診創傷救治效果,為有效搶救贏得寶貴時間,提高急診資源的利用率,有效降低護患糾紛的發生。
參考文獻
施素華,殷婷婷,孔悅,等.創傷評分預警在多發骨折合并多器官損傷患者救護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2B):54-55.
趙威,黃楊,王玉同,等.損傷嚴重程度評分對重度創傷病情評估的意義與預后相關性研究[J].臨床誤診誤治,2014,27(1):7-10.
李春蓉,樂明輝,劉侃.早期預警評分在急診創傷患者病情評估中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7,7(9):255-257.
王軼寧,洪凌,陳光,等.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在急診創傷患者診治中的應用[J].現代實用醫學,2014,26(4):49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