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佳妮
【摘 要】梅爾·吉布森的影片具有濃重的血腥氣息,它最直接地展現著暴力和死亡的力量,最終達到救贖心靈的目的。而他影片中的種種暴力行為,無論是出于對戰爭的控訴還是為了實現對自己靈魂的救贖,都帶著悲憫的目光,同時伴隨著濃郁的宗教情懷。戰爭、暴力及殺戮終將展現為對人性的光輝、信念、希望、愛和寬恕的追求。
【關鍵詞】梅爾·吉布森;暴力美學;宗教情懷
中圖分類號:J9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8-0135-01
導演梅爾·吉布森迄今導演過四部影片《勇敢的心》《耶穌受難記》《啟示錄》以及《血戰鋼鋸嶺》。雖題材不同,但表達了同一個主題,且在他的影片中從不乏鮮活的暴力鏡頭,這讓他在美國及世界范圍內引起極大爭議。梅爾·吉布森拒絕修飾一切暴力,相反,在某種程度上他甚至“為暴力而暴力”。而且他的作品有著一脈相承的主題:從不避諱的血腥暴力和宗教信仰。暴力鏡頭的背后,卻隱藏著一個擁有信仰、樂于付出的靈魂。
一、暴力書寫
暴力作為樂于展示和欣賞的元素早已存在。西方現代行為學說的創始人康納德·洛倫茨在其著作《論侵略》中指出:“人的好斗性是一種真正的無意識的本能?!雹偌幢灸艿那笊λ劳龅目謶趾蛯Ω泄俅碳さ淖非?。電影中的暴力美學主要是指“導演通過對暴力元素的運用,創造純粹的形式美感,使觀眾從這種暴力的欣賞中獲得身體體驗和情感宣泄的一種藝術創造。”②而吉布森正是這樣一位善于將暴力表現在具體文本中的創造者,他的暴力凝聚了對人性的思考,對社會的思考。
吉布森曾說:“我的目標就是把這殘酷和血腥做到極致,我要把觀眾推到一個不能承受的臨界點上,到了那個邊緣,他們才能真正體會到什么是暴行,什么犧牲。”③例如《耶穌的受難記》中,羅馬士兵用長矛刺入耶穌的身體,鮮血如雨般噴灑出來,仿佛從天而降的血浴。導演更是擅用特寫鏡頭,細致到“難以接受”,形成的感官刺激遠遠大于思考與內省的力度,最直接地體現了暴力和死亡的力量?!堆獞痄撲弾X》中,這種殘酷已經不是戰爭層面的殘酷,而是宗教殉難、殉道般的對肉體極致苦痛的展現,隨處可見的斷肢殘臂,滿身是火的自殺式沖鋒。
從《勇敢的心》到《血戰鋼鋸嶺》,都展現著人類文明發展中最殘暴的一面,第一次是以死來鑄就蘇格蘭人民的自由;第二次是為人類承受所有罪惡和屈辱;第三次,他干脆讓一只黑豹生生撕碎一個土著獵人的臉;第四次,讓觀眾“親自”感受煉獄般殘酷的戰場。但是其中都透露出深刻的人性,吉布森不美化戰爭,不粉飾死亡,不矮化敵人,不宣揚戰爭,而是讓觀眾看到更真實的“自己”,他認為對暴力的全部還原就是對和平的尊重,不需要任何技巧,只有一個方式:極端的大尺度。若只沉迷于殺戮,不討論為什么戰斗,不審視自己,又有什么意義?只有更大尺度地展示這個世界本來的血腥,才知道誰才是這個血腥世界真正的創作者。
二、信仰之光
梅爾·吉布森的宗教情結由來已久,源于悲慘童年和早些年的慘淡生活促使他在宗教信仰中找到慰藉。因此,他的所有電影其實就一個母題——信仰,吉布森流露出一種悲憫的宗教情懷。正如《勇敢的心》中的“自由”;《耶穌受難記》里的孤立無助,卻要與上帝同在;《啟示錄》中的叢林之戰;《血戰鋼鋸嶺》中的“再救一個”。影片中的暴力震撼著觀眾的視覺和心靈,他竭盡全力讓觀眾去感同身受那種受難之痛,以襯托出他們的至真至純,感動于他們無比堅韌的精神,這種精神便是救贖。
在茫茫信仰的海洋上,人性歸何處。理解和被理解都是一條漫長的修行之路。吉布森通過暴力揭示某種社會語境,時刻提醒我們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和平。而暴力書寫讓觀眾從一名誤解者轉變為理解者。因為這種個人信仰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最終目的是一樣的:為了更多人的福祉以及最終的和平。
三、結語
梅爾·吉布森在影片中所表達的血腥與暴力顯然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義,而又在“暴力”與“血腥”所營造的影像世界中,警醒人們,人是需要理想和信仰的。在《勇敢的心》中華萊士面臨生命之危,也要引導蘇格蘭人民英勇反抗,只因有一個堅定的民族信念?!兑d的受難記》中耶穌的遭遇,我主耶穌,受難基督,重現了災難背后超然的愛?!秵⑹句洝分谢⒆σ獮樽杂梢徊?,不愿將心臟展示給蒼天?!堆獞痄撲弾X》中煉獄般的戰場,“再救一個”,則是源于超凡脫俗的精神力量,是高于一切的無條件信仰。如道斯說的“人們現在在割裂世界,我卻想把它拼湊起來”,吉布森用難以割舍的親情、堅貞不移的愛情和永不放棄的信念,將人們從倫理邊緣拉回,開始重新審視戰爭與信仰,正視人類本性中的真善美。
注釋:
①Konrad Lorenz.On Aggression[M].New York:Routledge,1963.
②李輝.暴力美學在電影中的表達與審視[J].電影評介,2012(8).
③史詩巨片《耶穌受難記》周三公映備受關注[DB/OL].www.phoenixtv.com,2004-2-22.
參考文獻:
[1]高鑫涔.《耶穌受難記》中的耶穌形象研究[J].戲劇之家,2016(8):147.
[2]劉偉.20世紀90年代銀幕暴力美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5.
[3]杜秋麗.解讀梅爾·吉布森電影中的基督教思想[J].電影評介,2011(05):18-19.
[4]成紅舞.梅爾·吉布森電影的后現代敘事特色[J].電影文學,2007(09):12-13.
[5]潘國豪.《勇敢的心》電影結構主義解讀[J].電影文學,2010(01):92-93.
[6]張聰.《耶穌受難記》一個天主教徒對《圣經》的詮釋[J].電影文學,2009(08):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