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良平
【中圖分類號】R57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2
近年來膽結石患者的數量不斷增加,患者多就有病情變化速度較快,風險系數較高以及并發癥發生率較高等特點,臨床治療的難度相對較大[1]。手術治療為常見的方式,文章將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于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80例膽結石患者作為調查對象,將其隨機納入參照組與腔鏡組,比較不同手術治療方式下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現總結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于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80例膽結石患者作為調查對象,將其隨機納入參照組與腔鏡組(n=40)。參照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40:40,年齡范圍在37歲到74歲之間,年齡均數為(50.41±4.52)歲。腔鏡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41:39,年齡范圍在37歲到73歲之間,年齡均數為(50.34±4.45)歲。所有患者均通過腹部CT與B超確診為膽囊結石,排除肝外結石、肝內結石以及合并具有心腦血管疾病、惡心腫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組間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術前所有患者實施抗感染治療、電解質與酸堿度平衡治療,營養支持治療及專科治療[2]。參照組實施開腹手術治療,氣管插管麻醉,右側肋緣下斜切口,切口長度為10cm,逐步切開腹壁各層[3]。膽囊三角區依次將膽囊管、動脈實施離斷結扎,膽囊從膽囊床上剝離切除。縫合切口,視患者情況考慮是否應用引流管。腔鏡組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氣管插管全麻,氣腹針穿刺,壓力為10~12mmHg,四孔法或者三孔法。腹腔鏡下膽囊三角區探查,了解患者膽總管解剖結構后,膽囊管和動脈近端以兩道鉗夾控制,動脈遠端一道鉗夾控制。膽囊組織與結石散落應用穿刺引流袋取出。結合患者情況決定是否應用引流管[4]。
1.3 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及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實施數據處理,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應用卡方與t值予以檢驗,差異性比較應用p值予以評價,p<0.05則代表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腔鏡組與參照組患者的癥狀恢復時間對比 與參照組相比,腔鏡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相對較短,組間差值比較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2.2 參照組與腔鏡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參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5%,腔鏡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5%,數據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開腹膽總管切開術為臨床治療中常用的膽結石治療方式,具有操作便利,暴露良好等特點[5]。但是手術治療期間對患者的傷害較大,患者術后住院時間較長。微創技術快速發展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得到推廣應用,具有手術成功率較高,術后患者創傷較小以及恢復速度較快等特點。相較于常規的開腹手術治療方式,能夠在小切口的處理方式下,借助腹腔鏡全面觀察患者的膽總管情況,明確結石的位置、數量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手術中切口較小,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少,且對術后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并發癥的控制也能夠產生重要影響。同時比較適合于肥胖癥、糖尿病以及女性患者,臨床治療的優勢比較突出。根據數據調查的結果顯示,與參照組相比腔鏡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相對較短,且參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5%,腔鏡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5%,差值比較的結果證實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應用價值,患者術后恢復速度較快,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臨床應用價值比較突出。
綜合上述內容,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手術均為治療膽結石的有效方法,但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應用效果更加理想,患者術后恢復速度較快,并發癥發生率較低。
參考文獻
馮善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手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J].中國醫療設備,2016,31(S1):134.
趙俊立,馬偉琳,宋媛媛.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手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11):2111-2112.
李作志.對比觀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療效[J].醫療裝備,2016,29(06):78-79.
王衛公.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手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03):295-296.
武洪友,張躍.觀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手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效果[J].當代醫學,2012,18(2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