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洋 黃黎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1
DM.是由RI分泌缺陷和/或RI作用障礙導致的一種代謝性疾病[1]。血糖的生化檢驗仍然是DM的診斷和高危人群的篩查的唯一依據,常規檢查項目包括FPG、OGTT、HbA1c等[2]。為評價各項生化檢驗在DM診斷中的應用及價值,選取我院就診的150名DM患者的檢驗結果進行了研究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A組選取2016.3./2018.3.我院就診的150名DM患者,其中I型DM患者9人,II型DM患者141人,平均年齡為(57.8±13.6)歲,入選標準為WHO1999年制定的DM診斷標準。B組為健康志愿者80名,平均年齡為(55.6±14.1)歲。兩組之間的一般資料有差異。
1.2 檢驗方法
1.2.1 FPG測定 檢查前的10 h之內禁食,于清晨6h-8h抽取靜脈血2 mL,用于FPG的檢測,(采用氧化酶法),每人于1周內進行3次檢測,以3次FPG結果均≥7.0 mmol/L作為診斷患有DM的依據。
1.2.2 OGTT 試驗前3 d正常飲食,每日攝入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應不低于150 g,并停用RI等影響糖代謝的藥物。試驗前一天晚上10時之后到第二天檢查前禁食。于受試當日清晨6時-8時抽取受檢者血液2 mL測定血漿Glc,為FPG。取無水Glc75 g溶于300 mL水中,讓受試者在5 min之內喝完,分別于飲用糖水后30 min、1、2 h和3 h各抽取靜脈取血2 mL進行檢測,在整個受檢過程中避免劇烈運動和情緒影響。血液標本應于1 h內進行檢測,根據檢測結果繪制耐糖曲線。OGTT中2hPG:≥11.1 mmol/L(200 mg/dl)為DM,必要時需再次測定[3]。
1.2.3 HbA1c)檢測 患者在檢查前的10 h之內禁食,于清晨6時-8時抽取靜脈血2 mL,用于HbA1c的檢測,檢測方法采用離子交換層析法,HbA1c結果≥8.0%可以診斷為DM。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來表示,檢驗方法為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結果發現,生化檢驗結果A組明顯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1型DM是自身免疫系統缺陷引起的RI分泌絕對缺乏,患者需要終生使用RI治療。2型DM是常見的DM類別,其發病原因是抗RI作用不足和代償性RI分泌反應。在這個無癥狀的期間,若通過生化檢驗如FPG、OGTT、HbA1c提早發現并治療,會對DM的進展大為減緩。研究表明,在未來20年內DM的患病率和患病人數將會逐年增加,因此建立有效的篩選和診斷措施,對于控制DM的發生和發展至關重要。
3.1 FPG檢驗在DM診斷中的應用及價值 FPG作為一種便捷的血糖測定方法.有關研究顯示,FPG的特異性達到99%,并且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以及HBp等對于FPG測定影響并不敏感[4]。FPG作為一個動態指標,受到時間,飲食和身體狀況等其他方面的影響,可能造成結果不準確,必要時需要復查。在本次研究中A組的FPG水平明顯高于B組,說明FPG作為診斷DM的一種生化檢驗手段具有很好的特異性。
3.2 OGTT在DM診斷中的應用及價值 OGTT是檢查人體血糖調節功能的一種方法。正常人在服用一定量的Glc后,血糖濃度會有暫時性升高,在2 h內血糖濃度可恢復至正常空腹水平。OGTT由于其檢驗過程繁瑣,造成在DM篩查中不易采用,但是其不受降糖藥物的影響,能夠比較真實的反應受試者的RI水平,這對減少DM的漏查有很好的優勢。本次研究的結果也表明,OGTT對于DM診斷是一種很好的手段。當然國際上也一直對是否采用OGTT作為篩查DM的標準持有爭論,但已有研究表明OGTT在診斷DM的準確率上優于FPG。
3.3 HbA1c 在DM診斷中的應用及價值 HbA1c能夠很好的反映受檢者近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相關,并且具有重復性好,檢測方便,即使非空腹情況下也能很好的反映血糖情況,結果精確的優勢,是監測血糖控制情況的良好指標,尤其是1型DM,定期監測HbA1c,能更好的了解病情的控制程度。本次的試驗結果顯示DM組的結果明顯高于B組,HbA1c也能夠很好的檢出DM。血糖的生化檢驗受到諸多外因的影響,本研究通過對FPG、OGTT 及HbA1c 這三項檢驗來檢測血糖,為DM診斷提供參考,各項檢查均存在著不同的優缺點,生化檢驗能夠為DM的診斷提供一定的依據,但確診DM需要綜合各種檢驗來確定。綜上所述,這三項檢驗能夠為DM的診斷提供重要的依據,在DM的診斷和篩查過程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Sleddering M A, Bakker L E H, Janssen L G M, et al. Higher insulin and 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 levels in healthy, young South Asians as compared to Caucasians during an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J]. Metabolism Clinical & Experimental, 2013, 63(2):226-32.
侯應華. 糖化血紅蛋白與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關系[J]. 醫學信息, 2015, 28(51).324-325
Genuth S, Alberti K G, Bennett P, et al. Follow-up report o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J]. Diabetes Care, 2003, 26(11): 3160
Maharjan B R, Shakya P R, Bhandary S. Screening for diabetes in a local population of Patan, Nepal[J]. 2010, 1(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