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芳 楊馥嫚
【摘 要】樂理是一門相對簡單的基礎理論學科,包含音程、節奏、節拍、和弦等課程,樂理知識的掌握對學生學習作曲、編曲等相關音樂知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是整個音樂理論學習的基礎,是學習音樂中的必修課程。
【關鍵詞】樂理教學;概念;規范化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8-0192-01
在音樂專業的學習中,樂理知識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可以通過對樂理知識的掌握來充分理解音樂的內涵,為今后學習音樂相關理論知識打下扎實的基礎。但是,目前的許多樂理知識教材中,樂理的概念不夠規范化,導致了教師無法為學生正確講授樂理知識,同時也阻礙了學生對樂理知識的積累。
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反思
目前,許多學校對樂理知識教學中的概念規范化問題不夠重視,仍然存在一些概念問題凾待解決,只有在概念規范化的基礎上教師才能更好地教授學生樂理知識,對于概念的講解才能更加科學、合理、謹慎,使學生對樂理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
在基礎樂理知識教學中,需要教師講授樂音、音名、重升音、音高系統、加線、等音、音程等課程,教師可以利用聲音、語調、動作以及電子課件的方式將樂理知識直觀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帶領學生進行聯想記憶,將抽象的音樂理論變成形象化的發聲,并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將枯燥的樂理知識進行區分比較,加深學生對樂理知識的學習記憶。但是,在教師教學的實踐中,教學的主要核心是將樂理知識的重要內容和概念為學生講清楚、講明白,忽略了教材中樂理知識概念規范化的作用。比如教師在講解音程時,課本上將音程的概念總結為一同彈奏的或順序進行彈奏的兩個音,這其中的“彈奏”二字覆蓋的音樂面較窄,不能夠體現音樂中除了樂器還有聲樂,使概念過于片面化,不能清楚直接地表明音程的內涵,但是教師仍然將音程的概念按照教材進行講解,因此筆者建議,在音程概念定義的教學上應當充分考慮音樂中的各方面因素,音程的概念定義實際上是兩個音中間的時間距離和相互關系,所以概念中“彈奏”這個詞,教師可以嘗試用其他更加準確的詞語進行替換。
樂理教材中的調式交替體系是在調式的關系里進行拓展,使調式的形式增加,將部分關系較近的調組合成新的調式交替體系,其中的兩個調式主音的樂曲表現是有相同意義的,新體系稱為調式交替,分別為同音列交替、同主音交替、不同音的不同音列進行交替的三種形式。或者解釋為一樣的音列或是一樣的主音在不同的調式前后從樂曲的表現中體現的調式交替。在其他樂理教材中還有很多種對調式交替的解釋,在所有概念的解釋中最主要的爭議是對調式交替范圍的討論,在多年的爭論中仍然沒有獲得最終答案,使教師在樂理教學中無法和學生確切描述調式交替的概念。
在調式交替和轉變調音的時候,會出現調性的改變,調性主要表現在調式類型和主音音高的方面,總結起來就是同音列的調性變換和不同音列的調性變換,教師教課要具體強調和解釋。同音列或者是同名調的變換是在樂曲民歌類型和樂曲創作里普遍出現的,兩者是有共同性質的,將不一樣的主音和音列或者調式、調性進行變換,作為音的調式交替,不能夠明確體現出它們之間的概念區分,使得樂理知識表述不明顯。
二、關于概念規范化的思考
樂理知識的概念是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音樂某一知識點內在含義的解釋,概念中的表述由于樂理知識教學的復雜性以及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的不同教材對同一概念的不同描述,使教師教學非常不便,樂理教學的概念規范化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式。
許多樂理名詞的混淆是由于作者對名詞的意義、內涵等研究得不夠深刻,概念的規范化可以從明確定義內涵和精確語句兩種方式分別進行,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都要將概念描述得準確化。教師在樂理知識教學中可以嘗試脫離概念的表面含義,通過對其深刻的挖掘講述,使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學習由點及面聯系在一起,進而對樂理概念的認識逐漸加深。教師還要從教學手法上進行改進和創新,教學中將樂理知識的概念重新排列組合,帶領學生參加更多的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實踐中解決問題。
三、結語
使樂理教學中的概念規范化,只憑借教師的力量是十分單薄的,需要有關部門以及音樂領域專家們共同努力,將教材概念規范化,為教師的教學工作減少阻礙,使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夠更加順利、輕松,從而為社會和國家培養越來越多的音樂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杜亞雄.融匯古今擇要述之——評田耀農新著《中國傳統音樂理論述要》[J].音樂研究,2015(04).
[2]杜亞雄.中國樂理的十個基本概念[J].音樂探索,2012(01).
[3]常超.樂理教學中調號的識別方法探析[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07).
[4]李曉曄.對樂理課程體系設置及教學的一些思考[J].音樂生活,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