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末地理大發現后,世界進入資本主義時代。進入19世紀,世界已被分割殆盡,地處東亞的中國、朝鮮和日本成為西方殖民者覬覦的最后一塊蛋糕。然而,與朝鮮和中國的境遇不同,日本不但率先擺脫殖民危機,維護了民族獨立,而且成為近代東亞唯一的“進步非常快的資本主義國家”,進而又變成“壓迫其他民族和奴役殖民地”的“新興帝國主義強國”(列寧語)。究其原因,便是此間日本發生了明治維新。明治維新作為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向為國際學界關注,研究成果汗牛充棟,但是在若干相關問題的評價和判斷上分歧依舊,亟待找到新的突破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學者對明治維新的研究基礎薄弱,但在20世紀“文革”前的十年間仍出現了第一次研究熱潮,周一良、吳廷璆等一代學人關于明治維新性質等專題論文的發表,在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進入改革開放的20世紀80年代,明治維新研究再現高潮,萬峰、尹文成、馬家俊、汪淼、湯重南等學者發表的相關專著,標志著中國學界的明治維新研究進入綜合研究階段,而由吳廷璆、汪向榮、呂萬和、朱守仁、張聲振等學者撰寫的數十篇專題論文的井噴式付梓,促進了明治維新性質、階級關系、經濟制度變遷、思想觀念演變等專題研究的深化,展示了新時期老中青專業研究者的空前陣容。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20世紀90年代后的近30年,明治維新研究陷于沉寂,除了有關著述涉及到相關問題外,專題論文等研究成果寥寥。適值明治維新150周年之際,這組“明治維新與近代世界”專欄論文的刊載可謂恰逢其時。可以說,這組論文所探討的以下問題,從研究視角到理論分析的觀點,體現了中國明治維新研究的最新進展。
一是探討幕末改革與明治維新的關系。以往的研究中,中外學界的主流偏重于考察和評價明治政府的改革措施,而對于幕府末期的“改革”,即便實證上并不回避,評價時卻往往偏低。《從幕末改革到明治維新:連續性與變異性的互動》一文,有助于修正這一偏頗。論文認為:開港后的幕末改革與明治維新之間存在著內在邏輯關系,幕府推行的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政策及其實踐,為明治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提供了足資參鑒的思路和基礎,改革中涌現的部分革新人才,也是明治日本近代化建設的設計者和推行者。幕末改革為明治日本提供的政策、體制及人脈機緣,貫穿于倒幕維新運動的全過程,體現了“連續性”;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西鄉隆盛等一批革新人才掌權后與時俱進,調整近代化政策,廢舊立新,則體現了“變異性”,由此才使日本度過危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明治維新所見近代日本的國家意識》一文,是從國家意識的視角探討幕末日本與明治日本的連續性的。論文指出:“尊王攘夷”意識在日本有著久遠、堅固的基礎,日本學界講座派視攘夷的武士為封建保守的看法過于武斷,這種看法對西鄉隆盛之流迷戀武士道“義理”者可能有效,但對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伊藤博文等人來說,有些說不通。講座派分析“尊王攘夷”的方法,若非出于闡論觀點的理論需要,便是對歷史的連續性作了硬性切割。轉型期的日本,國家意識與尊王意識之間并無一條清晰的界線,其思想內核是神授的大和國家不可能被蠻夷的“脛足”所欺侮。明治維新完成了“一君萬民”國家的初建,強烈的國家意識在明治維新后的百余年間一直發揮著作用力。
二是探討明治時期的外交體制和機制。《明治維新與日本近代外交體制的形成》一文指出:日本的近代化不是明治維新一蹴而就,而是源自幕末的開放和改革,幕末近代外交意識的形成,外交機構的初建,外交經驗的積累,以及外交人才的培養,為明治政府展開近代外交奠定了基礎。日本的近代外交體制是在西方殖民主義的壓力下形成的,濃厚的殖民主義、侵略主義因素滲透其中。近代外交體制建立未穩,明治政府便迫不及待地利用剛剛學來的近代外交體系,吞琉球,侵臺灣,掠朝鮮,走向了對外侵略擴張的不歸路。《明治政府一元外交制度的確立過程芻議》一文認為:明治時代的日本外交終結了德川幕府末期外交主體資格分散所導致的政策搖擺及政出多門所帶來的對國家主權的傷害,完成了外交體系雙軌制向完全的條約體系轉型的使命,為日本與世界體系接軌創造了條件。但是,這一外交體制自始就埋下了隱患,明治政府受皇權思想、軍國主義思想掣肘,薩長藩閥長期控制的軍部勢力對政府的外交政策多有抵牾,甚至不時操控文官政府,令日本外交政策左右搖擺。日本浪人以其固有的反體制,批判權威的姿態,在缺乏系統思想的指導下,憑借國士風格及所謂的“俠義心”在東亞大陸進行了廣泛持久的政治外交活動,從而加劇了日本外交決策權與外交職能的分裂。
三是探討明治維新形成的政治制度。與明治維新研究所不可回避的憲政、國體、皇權問題相聯系,《革命的凍結與激活:明治維新中的一君萬民構造》一文,觸及了以往研究備受關注但結論依然不甚清晰的難點問題。論文指出:將一君萬民直接歸入封建專制行列,可能是一種慣性誤會,它有著向近代開放的可能,內含獨特的權力大眾化及權力限制的理路。明治維新實現了權力革命之后,一君萬民的政治構造意在將革命凍結,實施過程中立憲、政黨、多數決原則等陸續登場,展現了一君與萬民通過代議制的連接。然而,代議制自身有其不足,難以汲取真正的、實質的民意并達于天皇。當天皇權威被用來補足代議制和實現理想時,其行為本身就失去了意義,并將自身置于危險境地。為消除軍隊的政治化傾向,維新政府在漸施軍政分離的同時,避免軍隊與民眾之力相結合,逐漸形成統帥權獨立并直屬天皇,但是當軍政二者難以平衡、需天皇裁決時,本有凍結革命之意的統帥權獨立反而造成了革命被激活。也就是說,明治維新中的一君萬民制度建構,雖曾凍結了革命,同時也內含了激活革命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