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僵尸企業”與歇業性企業、可進行司法解散的企業、破產企業有所不同,目前還沒有公認的界定標準,卻因它“僵而不死”的特點成為社會焦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國務院明確強調,在深化企業改革方面,加快推進“僵尸企業”重組整合或退出市場。促進市場經濟健康運行,須在剖析“僵尸企業”成因及危害的基礎上,運用比較法,取巴西相關制度模式之長,結合我國市場特點進行改革,鼓勵“債轉股”,強化企業管理,進行產業提升,引進其他社會資本,保護小微企業。
關鍵詞:“僵尸企業”;經濟法對策;破產;重整;產業提升
一、“僵尸企業”的內涵剖析
1.“僵尸企業”的涵義與分類
“僵尸企業”最早是由經濟學家彼得·科伊提出的一個經濟學概念,主要是指雖然還在生產經營,但效益不佳、長期虧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喪失了自我修復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本應退出市場卻因為種種原因難以順利退出,通過長期放貸或獲得政府支持而勉強維系運轉免于倒閉的企業。
目前我國的“僵尸企業”基本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資不抵債的企業;第二類是半年以上無正常經營活動的企業;第三類是生產基本停滯的企業。
在深化企業改革方面,國家開始加快推進“僵尸企業”重組整合或退出市場,加大支持國企解決歷史包袱,大力挖潛增效。因此,中央高度重視“僵尸企業”的去留問題,將“重組救活為主、破產退出為輔”確定為處置“僵尸企業”的基本原則。
2.“僵尸企業”與其他類型企業比較
“僵尸企業”與歇業性企業、可進行司法解散的企業以及破產企業是不同概念。
(1)歇業性企業
歇業性企業是企業領取營業執照后,開業六個月內未從事營業活動,或者法院對其進行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前企業停止營業活動滿一年的企業。由此看來,其與“僵尸企業”本質上有所不同。
(2)可進行司法解散的企業
公司的司法解散是指公司的經營活動或理念嚴重違反法律法規、公序良俗時,由法院對其進行解散;或者公司經營嚴重困難,或董事、股東之間陷入僵局導致無法正常經營,可根據公司股東申請裁判解散公司。該情況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提起訴訟主體一般為公司全部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公司事務陷于僵局;股東無法行使權利;公司資產正在被濫用或浪費;程序上的條件限制--其他途徑已經窮盡。
(3)破產企業
破產企業主要由以下特點:首先有破產狀態的客觀事實;其次不能清償(或支付不能),債務人喪失清償能力,債務已到清償期,是金錢或可以金錢評價的債務在相當時期內持續不能償還;再次,債務超過(或資不抵債),負債超過實有資產,不考慮信用、能力等可能的償還因素,債務不論是否到期;最后,停止支付,是債務人依主觀意志做出的外部行為,非財產客觀狀況,且具有持續性。
3.“僵尸企業”出現的原因
“僵尸企業”的出現絕非單方面原因。首先,國有企業初期改革,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部分企業的發展腳步跟不上市場的大環境變化,使得一些傳統的、高耗能的行業雖然先行,但之后遠遠落后于其他產業,多見于一些發達地區。其次,許多高耗能產業企業產能過剩,沒有競爭優勢從而對經濟效益造成負面影響,進入到“企業運行困難--虧損--運行更加困難”的惡性循環中。再次,市場機制不健全,導致“僵尸企業”難以正常退出市場,“僵而不死”。
而企業自身經營存在問題也是導致其“僵而不死”的根源。首先,企業產品質量能力低下可能是因素之一,一些企業經營業務范圍小,主營業務實力弱,產品老化,質量下滑,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導致市場占有份額越來越少。其次,企業缺乏創新,技術落后,專業技術人員匱乏,過度地以來引進的技術而不培養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企業活力下降,缺乏競爭優勢,面臨被淘汰的境況。再次,企業家精神匱乏,我國的一些企業家過度依賴于政府,將政府提供的支持作為行業競爭的“溫床”,滋生了腐敗和權力尋租,嚴重拉低了企業績效,也形成了負面的環境。
4.僵尸企業的特點及危害
我國的“僵尸企業”大約集中存在以下幾個特點:(1)大多數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國有企業,員工數量較多,占據大量的信貸資源,這些因素的存在決定了其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當企業出現問題時,政府一方面不甘于使其破產,另一方面也沒有辦法拯救這些企業,只能通過銀行或政府的不斷輸血以維持其生存。(2)大多數的“僵尸企業”存在于一些產能過剩企業中,例如鋼鐵、煤炭、水泥、船舶、工程機械類企業等,當然也有大批的民營企業。(3)“僵尸企業”大多數屬于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4)“僵尸企業”一般多享有國家政策卻負債累累、長期虧損,大量募集資金,且扭虧無望。(5)“僵尸企業”廣泛存在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結構復雜,這使得相關部門對于掌握各地“僵尸企業”的情況十分困難。
“僵尸企業”的存在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危害,被稱為“中國經濟最大的癌癥”。對我國市場平穩運行存在諸多不利影響。首先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其次破壞了市場的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再次,“僵尸企業”長期存續提升了金融風險發生率,具體體現為增加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以及占用信貸資源。
二、當前我國“僵尸企業”處置存在的問題與障礙
清理處置“僵尸企業”被看做是“去產能”重要突破口。但是目前來說,雖然我們國家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是也暴露出在處理“僵尸企業”的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和障礙。主要原因是破產啟動難,進入破產的協調難,審理難,破產后的處置難,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人員安置
政府限制“僵尸企業”破產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考慮到當地的就業,一旦企業破產,職工的安置以及后續工作將成為極大負擔,另外當地政府還要承擔大批職工失業后社會治安變化的風險。
2.資產處置
“僵尸企業”管理不善,企業資產狀況岌岌可危,資不抵債。且大部分“僵尸企業”資產質量不高,變現困難,加上政府提供的幫助有限,內部資產難以處置。
3.地方政府保護
一些地方保護主義盛行,政府對“僵尸企業”的處理采取極端的保護措施,將破產案件被擋在法院門外。限制債權人起訴,不愿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另外審判力量不足,國企很難為自己做主,企業申請破產,主管部門想清算,地方政府不從實際出發堅持重整。形成了“企業敢破產,法院不敢接”的尷尬局面。
三、國外對于“僵尸企業”的處置情況--以巴西為例
同為發展中國家和金磚國家成員的巴西,在“僵尸企業”的破產重組方面有比較成功的做法。巴西對以公司企業的破產重組有具體的法律規定,首先在破產重組申請方面,債務人向注冊地法院提出破產重組申請,并提交多個具體申請文件,包括債務人面臨的財務危機情況、資產負債表、累計債務情況等一共十一項。
其次,法院裁定破產重組,主審法官通常在2周內裁定是否同意債務人啟動破產重組程序。破產重組管理人在整個過程中地位彌足輕重,法院在啟動破產重組程序后優先指定管理人。隨后給予債務人特殊優待,例如免無欠稅證明等,即可正常參與公共項目投標競標。暫停一切以債務人為被告的執行訴訟,并每月定期報告破產重組管理人企業財務動向,并制作報告,及時通知監督職能機關與稅務機關。最后廣而告之債權人15日內及時申報債權。
再次,制定破產重組方案。法院限定企業60日內提交破產重組方案。該方案須經破產重組管理人審核,并交債權人大會討論。若超出期限,則由法院決定該企業進入破產清算程序。
巴西對于破產企業職工的保護相對比較重視。巴西破產法中要求企業破產方案通過后債務人應優先向勞工支付5倍最低工資的勞工債務,并于1年內支付完畢。若低于該數額,則須在30日內全額支付,不得再次拖欠。充分體現了巴西的勞工保護理念。
四、“僵尸企業”處置的經濟法對策
對于“僵尸企業”正確的處理方法應該是,重組整合一批,提升一批,淘汰一批。設立標準,對于產能落后、負債嚴重、嚴重失去競爭活力的“僵尸企業”果斷進行淘汰,引導其破產,而對于另外一些由于自身體制、機制原因而形成的“僵尸企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鼓勵企業“債轉股”
針對“僵尸企業”來說,企業“債轉股”即將債權變為股權,有一舉兩得之效。短期內避免企業大規模倒閉,降低企業負債率。而對于銀行來說,修復了岌岌可危的報表。長遠來看,債權轉股權將大大降低企業負債率,盤活銀行不良資產,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并有利于推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但是“債轉股”終究是應急預案,并不能長期維系企業的正常生產與經營,更不能直接作用于企業的管理與經營、代替企業內部運營機制。不斷補充完善才能,促進“僵尸企業”重整,使之得以細水長流。
2.強化企業管理、產業提升
為企業制定可持續的戰略目標,培養創新精神,強化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整體素質。尋找企業自身優勢,并恰當運用進行產業轉型,淘汰落后產能。開發新產能,并避免再次沖擊企業,循序漸進,升級產能存量。通過技術改造恢復“僵尸企業”生命力,加強創新,改革企業運營機制,推動產業進行轉型,使企業能夠走入正常的發展軌道。
3.引進其他社會資本,鼓勵托管經營
引入社會資本在國外城市建設早有先例。目前,國際上常見做法包括“建設-經營-轉讓”(BOT)及其衍生模式,即建設-經營-轉讓模式。政府根據合同按照期限將特許經營權授予某些私營企業,并允許其向用戶收費、銷售相關產品以營利;特許期限屆滿,基礎設施無償返給政府。
托管經營是處置“僵尸企業”的另一重要途徑。由特定部門、機構直接接管中小企業的財產、職員、債務等,并全面改造,由企業、資產結構為切入點,實現資源再次配置。僅實現經營權的轉讓,不改變所有權的歸屬,避免資產所有者過多干預企業。
4.注重保護小微企業
近年來,我國注重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支持,致力于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充分扶持小微企業,給予一定政策優惠。可參考巴西破產法規定,設立小微企業表決權,或特別安排小微企業的債權人支付政策,推動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五、結語
總而言之,“僵尸企業”的存在不是偶然,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處置“僵尸企業”還需要中央下決心、從全局統籌策劃,否則僅靠地方政府和企業是很難完成的。因此,在政府做好對傳統產業的維護和對新產業的關注和提升同時,全社會共同努力應對“僵尸企業”的難題,才能使得“僵尸企業”的難題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浙江省發改委產業處.積極化解“僵尸”企業困境的幾點建議[N].浙江經濟,2013-8-10(3).
[2]羅紫瑜.“僵尸企業”的法律標準探微[J].商界論壇,2016,(3):225.
[3]胡文強.巴西公司破產重組實踐對我國處置“僵尸企業”的借鑒[J].經濟師,2016,(3):80-81.
[4]陳琴.“僵尸企業”路在何方[J].新理財,2015,(12):33-35.
[5]陳琴.處置“僵尸企業”的微觀思考[J].新理財,2015,(12):36-37.
[6]任重.向“僵尸企業”宣戰[J].科技智囊,2016,(1):55-57.
[7]程虹,胡德狀.“僵尸企業”存在之謎:基于企業微觀因素的實證解釋[J].宏觀質量研究,2016,4(1):7-25.
[8]王絳.清理“僵尸企業”五大難題待解[J].先鋒隊,2016,(2):43-44.
作者簡介:劉曉(1992- ),女,山東臨沂人,寧波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學、環境資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