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龔妮
【中圖分類號】R65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2
近年來,臨床方面經結腸鏡檢查,診斷患者是否存在結腸病癥。為此,需確保腸道清潔設備檢查準確率,以便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針對于此,本次研究擷取近年來收治的130例結腸鏡檢查患者,分析分別通過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甘露醇治療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共擷取了實行結腸鏡檢查患者130例。通過隨機拋硬幣方式,將13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65例。研究前,兩組結腸鏡檢查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治療。觀察組男性、女性各38例、27例;年齡搜集范圍25~78歲,平均(51.5±5.5)歲。對照組男性、女性各40例、25例;年齡搜集范圍24~80歲,平均(52.6±5.7)歲。兩組結腸鏡檢查患者臨床相關資料,均使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加以嚴格處理,無顯著對比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通過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舒泰神(生產廠家: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034)治療,主要由復方聚乙二醇(生產廠家:深圳萬和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828)、碳酸氫鈉(生產廠家:四川太平洋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51021146)、氯化鈉(生產廠家:陜西宏府怡悅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61022441)、氯化鉀(生產廠家:桂林南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5020099)組成。檢查前4h,將藥物添加到250ml溫開水中,每間隔15min口服一次,直至排出清水樣便,即可接受結腸鏡檢查。
1.2.2 對照組 檢查前3d,以清淡食物為主,檢查前4h給予濃度為20% 250ml的甘露醇(生產廠家:湖北多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079)。然后,叮囑患者飲水2000ml,待排出清水樣便后進行結腸鏡檢查。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腸道清潔滿意度、不良反應發生率,實行觀察、比較。腸道清潔度療效的評判:按照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幾個級別評判。其中,腸腔內沒有糞便,并且腸道表面保持清潔、內鏡視野非常清晰,即為非常滿意。腸道中存在一定的糞便液,但吸引處理后沒有發生不良影響,即為滿意。沒有達到上述標準,即為不滿意。(非常滿意+滿意)×100%=腸道清潔滿意度。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的臨床數據,均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21.0實行處理,計數資料經n進行表達。率使用%表示,運用X?方式,進行臨床統計學方面的檢驗工作。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間的數據對比:P<0.05,即——統計學意義存在。
2 結果
2.1 兩組腸道清潔滿意度的對比 兩組腸道清潔滿意度比較,差異性存在,P<0.05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對比 觀察組和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數據對比為:6.15%、18.46%,差異性突出,P<0.05
3 討論
高滲性強脫水劑,為濃度為20%的甘露醇。經口服治療,即可在腸腔中形成高滲狀態,吸引液體進到腸腔位置[1]。這時,能夠對腸壁構成直接的刺激,進而加速腸蠕動,使得腸道在最短的時間達到清潔的目的。但是,容易發生不良反應情況[2-3]。液體滲出,無法保證水電解質平衡,進而導致患者發生乏力、休克癥狀。故此,糖尿病者、老年患者、身體虛弱者,建議謹慎給藥。與此同時,還會對胃腸道構成較大的刺激,因此患者容易發生惡心嘔吐、腹脹等表現。對于腸內存在器質性病變者,發生腸梗阻的可能性較大[4]。受到飲食因素影響,如果沒有做好腸道清潔工作,就會導致腸腔中存在較多的液體,直接危及到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屬于新型非吸收性腸道清洗劑,可將聚乙二醇4000、親水分子結合,進而形成比較穩定的氫鍵,進到腸道后能達到潤滑腸道和軟化糞便的效果[5]。且不會對腸道生理功能、水電解質平衡,構成不良影響。這種治療方式,不會受到飲食因素的影響,能在較短的時間達到清腸效果。
綜上可知,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應用于結腸鏡檢查中,能達到較好的腸道清潔效果,并且應用安全、可靠。
參考文獻
喬建霞.老年患者口服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與傳統瀉藥行結腸鏡檢查腸道準備效果的對照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7,17(4):560-561.
陳青青,王新艷,范惠珍等.兩種腸道清潔劑對便秘患者的腸道準備效果及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7,17(8):1-2.
撒志梅,張聽芹,呂燕等.結腸鏡檢查前不同腸道準備方法的效果研究[J].寧夏醫學雜志,2017,39(2):161-163.
黃恩流,馬長注,焦明釗等.芍藥甘草湯加味聯合甘露醇在結腸鏡檢查腸道準備的應用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7,9(17):52-53.
鐘雄東.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應用于混合痔患者術前腸道準備的臨床觀察[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17,17(4):48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