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曉燕 王麗芳
【中圖分類號】R28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2
黃芪又稱綿芪,始載于我國中醫典籍《神農本草經》內,多產于我國黑龍江、甘肅、山西、內蒙古等地區。迄今為止我國中藥中黃芪使用已有2000多年歷史,其性微溫、味甘,具有收斂生肌、脫毒排膿、利尿、補氣固表等作用,歸脾、肺兩經。歷代醫學家在黃芪用藥中,均對其炮制工藝非常注重。黃芪炮制方法眾多,例如:去蘆、酥制、醋制、蒸制、煮制、酒制、鹽制、炒制、炙制、切制及輔藥汁制等[1]。本文,通過對古今黃芪炮制文獻進行查閱,并結合實際經驗,歸納其炮制歷史沿革,以期發揚、繼承黃芪炮制經驗,其炮制提供理論依據,報道如下。
1 黃芪炮制歷史沿革
黃芪作為常用中藥材,始載于《神農本草經》中,但僅針對黃芪藥性、功能等記載,并未對其炮制方法做出介紹論述。對于黃芪炮制方法首次出現在南北朝《雷公炮炙論》中,指出“須去頭上皺皮,蒸半天,手劈令細,剉用”[1]。黃芪炮制方法在宋代被快速發展,加熱制法、炒制、蒸制等傳統炮制方法上,涌現出大量根據不同敷料的炮制方法,例如乳、姜汁、酒、鹽、蜜等。宋代始載有鹽制法,例如:鹽蜜水涂炙、鹽水拌炒、鹽水浸焙等;蜜制法如:蜜蒸、蜜水拌炒、蜜炒、蜜炙等,此外還有炒制法、酒制法。《圣濟總錄》[2]記載:“洗打破手劈如絲,以鹽水少許和水揉,猛火培干”“蜜涂炙”“蒸陪干”。至元代《衛生寶鑒》中記載黃芪炮制:“去盧皴,剉碎,桶剉,柱篩齊之用”。黃芪炮制發展至明朝時期,《普濟方》[3]中記載“蜜炙”“微炙炒,略炙炒”“洗凈、寸截,捶碎,劈如絲狀,鹽水浸透,文火炙酥,剉”。至清代黃芪炮制又一次得到巨大發展,如《本草新編》[4]中提出九制黃芪的新炮制方法;且《本草綱目拾遺》提出“人乳制七次”。綜上,黃芪在我國中醫歷史上,炮制方法眾多,其中以酒制、鹽制、蜜炙等炮制方法為主。此外,黃芪在我國近兩千年中醫應用史中,明清時期首次出現關于其炮制理論、目的、作用等記載,如“上部酒伴炒,中部米淚伴炒,下部鹽水炒”,有關古籍記載黃芪生用治癰疸,蜜炙用治療肺氣虛、炒用、蒸用、鹽水用治療下虛。當今,根據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收錄,蜜炙、黃芪飲片兩種黃芪炮制方法[5]。
黃芪作為臨床常用藥物,其性溫、味甘,具有利水退腫、托毒斂瘡、固表、升陽、補中益氣等作用。鹽制可引藥入腎,具有利水退腫、補腎氣功效,用于治療腎虛氣薄癥狀;黃芪酒制則可用于散寒,治療氣虛肺寒等癥狀;黃芪蜜炙制法可起到補中益氣的中小,用于治療中氣下陷、脾肺氣虛等癥狀。現代炮制方法最為常用為蜜炙制法,因其甘溫偏潤,且主益氣、輔潤燥。
2 黃芪炮制理論與研究進展
黃芪具有極為悠久的炮制歷史,炮制作為中醫用藥特色,即指藥物制成其他劑型或使用前,進行科學加工的一個過程,使其符合醫療用藥制劑、調配等臨床需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黃芪質量檢測指標成分包括:毛蕊異黃酮葡萄糖苷、黃芪甲苷等兩項。其藥理研究顯示[6],黃芪具有多種有效活性成分,其中毛蕊異黃酮葡萄糖苷具有清除氧自由基、降血脂、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是含量最高的黃銅成分;黃芪甲苷作為其主要成分,具有降壓、鎮痛、抗炎、扶正強壯等功效。
黃芪中有效成分含量直接影響其功效,具有關研究顯示,蜜炙黃芪因黏度高,保存良好,難以過篩、粉碎,進而影響黃芪甲苷的溶出,導致其甲苷有效含量低于生品[7]。此外,國內學者劉星楷等[8],在“黃芪有效成分研究:Ⅴ.黃芪中清除”的研究中指出;黃芪經過120°高溫蜜炙炮制中,一部分黃芪皂苷有效成分出現乙酰基脫落、糖苷鍵斷裂,說明生黃芪與蜜炙黃芪存在一定療效差異,可能因糖苷鍵、脫乙酰基水解存在相關性。對此,我們認為黃芪有效成分除受熱不穩定因素影響外,炮制過程中,蜂蜜的加入同樣對其存在一定影響。國內學者李利明[9]研究指出,黃芪在通過蜜制、鹽制、炒制、米制、酒制等不同方法炮制后,其化學成分影響對照分析中指出,黃芪通過不同方法炮制后,其有效成分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黃酮成分對比,其中以酒制最高、蜜炙最低,同樣多糖類含量以酒制最高。此外國內學者通過皮下注射2%濃度乙酰苯井誘導動物氣虛、血虛藥理模型研究,對蜜炙黃芪與生品黃芪效果對比;結果顯示,蜜炙黃芪具有更高的補氣作用。進而為傳統中醫論述提供科學依據。
3 小結
近年來,隨著中醫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種疾病治療中,中藥飲片的使用率顯著升高;中藥飲片功效大不如前的現象逐漸顯現,經分析雖然與藥草生長時間、種植環境等存在一定關系,同時在中藥飲片炮制上也存在一定影響。黃芪在我國中藥應用中,具有極為豐富的炮制方法,雖然臨床用藥歷史悠久,但目前,尚無系統性的黃芪炮制研究,對其炮制機理尚無法科學的闡述。對此,今后仍然需要對其炮制機制進行深入的研究,為臨床用藥提供科學依據,提高其用藥效果。
參考文獻
徐麗莉, 袁久林. 黃芪炮制歷史沿革及現代研究思路[J].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1,29(9):2071-2073.
趙佶. 圣濟總錄[M].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62:1553.
朱棣. 普濟方[M].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59:3488.
陳士鐸. 本草新編[M].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1996:36.
聶小春.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增修訂情況介紹[J]. 醫藥導報, 2010, 29(8):975-979.
石子儀, 鮑忠, 姜勇,等. 不同來源黃芪藥材中毛蕊異黃酮葡萄糖苷和芒柄花素的定量分析[J]. 中國中藥雜志, 2007, 32(9):779-783.
姜勇, 金芳, 鮑忠,等. 不同來源黃芪藥材中黃芪甲苷的定量分析[J]. 中國中藥雜志, 2006, 31(11):930-933.
劉星楷, 江明華, 俞正坤,等. 黃芪有效成分研究:Ⅴ.黃芪中清除.[J].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1991,3(4):1-6.
李利明. 不同炮制方法對黃芪化學成分的影響[J]. 中國醫藥科學, 2014,4(17):85-87.
劉星堦. 黃芪蜜炙方法的歷史沿革及效用的探討[J]. 中國中藥雜志, 1993, 18(2):87-89.
戴稼禾, 梁子鈞, 秦萬章,等. 黃芪藥物對人體紅細胞變形能力作用的實驗研究[J]. 貴州醫藥, 1987,11(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