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萍 江能 萬里紅
【中圖分類號】R39.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2
尿潴留是混合痔術后常見的并發癥,根據報道,其發生率約為12%-52%[1]。不僅增加患者病痛,也增加術后出血風險、延長住院時間。為降低混合痔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我們提出補液控制的理念。即術后減慢補液速度、減少補液量,可減少尿液生成,進而降低尿潴留的發生率,已取得一定成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以來行混合痔切除術的病例,共62例,麻醉方式均為蛛網膜下腔麻醉。觀察組為進行補液控制的病例(n=35),對照組為未進行補液控制的病例(n=27)。兩組患者的年齡及性別構成比均無明顯差異,其中觀察組平均年齡為43±11.8歲,男女比例為21:14,觀察組平均年齡為36±19.6歲,男女比例為18:9。
1.2 方法 兩組患者的術前準備、術前宣教、手術方式等均相同,術后護理措施有所不同。觀察組予以補液控制,包括兩方面,即減少術后6小時內的補液量,并且減慢補液速度。具體做法如下。術后6小時內輸入體內的液體量控制在約1000ml以下,補液速度限制在1滴/秒以下。對照組術后6小時補液量約1500-2500ml不等,補液速度不統一,未進行補液控制。然后觀察并記錄尿潴留發生情況,尿潴留發生后則予以留置導尿或膀胱區熱敷等措施。
1.3 數據統計 記錄尿潴留發生情況,計算兩組患者術后尿潴留發生率,然后用SPSS 16.0軟件系統按卡方檢驗進行數據比較。
2 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尿潴留發生率分別為5.7%(2/35)、25.9%(7/27),P值為0.034(<0.05),有統計學差異,見表1。觀察組有兩例發生尿潴留,均予以留置導尿,對照組有7例,其中1例經膀胱區熱敷后小便自行解出,另6例予以留置導尿。
3 討論
混合痔術后發生尿潴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①術后肛門及會陰部疼痛可引起膀胱頸部及尿道括約肌痙攣,逼尿肌松弛,引起排尿動力不足以及阻力增加;②術后直腸內填塞凡士林紗布以及肛門部加壓包扎可在一定程度上對尿道造成壓迫,增加了排尿的阻力;③腰椎蛛網膜下腔麻醉可阻滯盆腔內臟神經,造成膀胱平滑肌收縮無力,亦可引起排尿動力不足;④中青年男性患者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增加排尿阻力及尿道梗阻風險;⑤部分患者不習慣床上排尿,另外,床單元并不是一個絕對私密的空間,可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也是一個重要因素;⑥術后補液常包括抗生素、止血針、消腫針劑及常規補液,補液量及補液速度控制不當即可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尿液,給前述幾個因素帶來不便,可謂雪上加霜。尿潴留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這部分患者因排尿困難,常會過度用力,造成腹壓增加以及會陰部肌肉緊張,可增加術后出血的風險。另外,大部分尿潴留患者需要留置導尿,不僅增加尿路感染的風險,而且增加了患者病痛,進而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患者經濟負擔。臨床上常用的預防混合痔術后尿潴留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循證護理干預方法[1]、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法[2]、中藥治療[3]、耳穴貼壓法[4]等。
不同的預防方法均有一定的療效,各有優缺點,但效果均不能令人滿意。我們提示補液控制的理念,通過減少術后6小時內的補液量、減慢補液速度,使得在麻醉藥物有效時間內盡量減少尿液的產生,從源頭上預防尿潴留的發生,待手術急性期過后患者已完成心理調節,膀胱功能也逐漸恢復,尿潴留的可能性自然會降低。通過本研究可以發現,補液控制可顯著降低混合痔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該方法簡單易行,效果顯著,且不需要額外用藥,不增加患者經濟負擔,值得進一步推廣經驗。
參考文獻
沈潔,張旗.循證護理干預在防治混合痔術后排尿困難及尿潴留中的應用研究.河北中醫.2016,38(3):446-449.
曹佳,溫付東等. 新斯的明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混合痔術后排尿困難療效觀察. 中國肛腸病雜志.2016,36(7):48.
候春光,潘燕. 肛腸病術后尿潴留的中醫藥治療.中國肛腸病雜志.2015,35(3):75.
王海芹.耳穴貼壓預防混合痔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后尿潴留的護理.山西醫藥雜志.2014,43(15):1869-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