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吾杰旦木?阿不來提 如克亞?白克力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2
本次研究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行顱內動脈瘤行股動脈介入術的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干預,獲得良好的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1 研究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本院接受治療的顱內動脈瘤患者,選取時間段為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病例數為80例。通過隨機數字法分組,平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性和女性的例數分別為28例、12例,年齡范圍為22歲至63歲,平均年齡為(45.53±6.69)歲;觀察組中男性和女性的例數分別為24例、16例,年齡范圍為24歲至65歲,平均年齡為(48.49±4.82)歲。組間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的護理方式,在臥床得到充分休息以后可以進行床旁活動。給予觀察組循證護理的方式,具體護理方法為:①由護士長作為循證護理的小組長,由責任護士作為組員,準確查詢所研究的證據,準確的利用和評價鑒定科研證據。與此同時結合以往在臨床上的經驗,針對患者的需求以及最終評鑒的科研證據制定最終護理方案,保障能夠科學有效的實施護理計劃[1]。②提出問題:提出在進行介入栓塞治療手術之后可能出現的各方面問題,如舒適度、疼痛感、穿刺部位預防出血以及起床時間的縮短等。③查閱在介入栓塞治療手術過程中所需的手術時間、術后可能發生的并發癥。手術的關鍵在于對部位進行壓迫和包扎時控制出血量,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判斷術后拔管的時間。選用6F小規格的血管鞘在血管內操作以此降低術后發生出血的幾率。④制定護理方案[2]:督促并幫助患者翻身、坐起以防止由于長期臥床發生的床褥等病癥。指導患者在絕對臥床休息的情況下能夠得到6h的制動,若患者出現排尿困難的狀況可以通過不斷變換體位,對穿刺部位按壓進行改善。術后得到充分休息后1天即可下床進行適當鍛煉。
1.3 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止血時間、制動時間以及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計方法 SPSS21.0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數值用 表示,均行正態分布檢驗,采用雙側檢驗,比較用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組間比較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率用卡方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差異
觀察組中患者的止血時間以及制動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
2.2 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后不良反應情況 觀察組中失眠、舒適度差、排尿困難、導尿、血腫出血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有相關研究表明,患者在進行介入栓塞治療術后其有著高出血率,出血發生率約為3-15%,其中并發癥的主要發生部位為股動脈穿刺部位,發生幾率高達69%。為能夠有效減緩血流速度,減輕穿刺點收到的側壓力,同時有效保證創口能夠受到血凝塊的封閉作用,需要在拔除鞘管之后在對局部進行30min的按壓。除此之外,肝素抗凝的時間為2-6h,凝血功能在術后6h即可恢復正常功能,因此在將沙袋取下后,創口部位仍受到彈力繃帶的加壓包扎作用。若患者在術后采取了強迫性體位,其臥床時間過長,患者由于對床上排尿心理上難以適應切精神處于緊繃狀態導致排尿困難出現尿潴留的癥狀,嚴重情況下需要進行導尿。這不但對患者的身體造成痛苦,對于老年患者來說還增大了發生尿路感染的幾率[3]。對患者實施循證護理能夠使臥床時間以及制動時間得到有效的縮短,以此預防穿刺點出血,有效避免發生不良反應。除此之外,循證護理還能夠改善患者的不適癥狀、腹脹、腸蠕動以及心理方面的負性情緒等,從而達到減緩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自理能力的目的。
對于股動脈介入術患者采用循證護理具有顯著的優勢能夠提高治療的有效率和成功率,縮短制動和止血時間,有效改善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
參考文獻
蔡美美, 張海英. 循證護理在顱內腫瘤行股動脈介入術患者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 2016, 22(21):79-80.
趙麗華, 劉瑾瑾. PDCA循證護理對顱內動脈瘤介入術后患者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 2016, 54(25):150-153.
肖燕. 循證護理在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治療患者中運用效果觀察[J]. 當代護士(上旬刊), 2018(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