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盼盼 莫淑紅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1
在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等與生活方式、行為因素有關的疾病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其中中風以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復發率高等特點,已經成為老齡化社會的主要致殘性疾病之一,也是當代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的三大疾病之一。有文獻報道,中風不僅導致患者殘疾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且常伴有心理障礙。這給患者帶來了軀體和精神的雙重痛苦,極大地影響了中風患者神經和肢體功能的康復。而中風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腦血管病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是指發生于卒中后,表現為一系列抑郁癥狀和相應軀體癥狀的綜合征,如未及時發現和治療,將影響卒中后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和回歸社會的能力。最近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PSD在卒中后5年內的綜合發生率為31%[1]。近年來對中風后抑郁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現將情志護理在中風后抑郁領域的相關研究概況作一綜述。
1 卒中后抑郁發生的機制研究
PSD發生機制尚不清楚,目前普遍被接受的觀點有兩種學說:①生物學機制。研究認為PSD是一種器質性情感障礙,其神經生物學基礎主要是因為5-HT、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和多巴胺(dopamine,DA)系統的失衡,在PSD患者的血清和腦脊液中也能發現5-HT明顯減少[2-4]。“胺類遞質失衡“假說認為PSD的發生是由于卒中后腦內某些與胺類遞質相關部位的損傷所致,如來自于腦干,尤其是中腦的上行投射纖維,經過丘腦和基底節,最后達到額葉皮層。這些纖維遭到破壞后導致了生物胺類遞質,如5-HT、NE和DA數量減少或生物活性降低,最后導致抑郁癥狀的發生[5]。②社會心理學說。PSD的致病機制中,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被廣泛接受。卒中的突然發生,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神經功能缺損,社會和經濟環境發生改變,導致患者心理應激障礙,心理平衡失調,可能誘導PSD的發生發展。研究表明創傷后應激障礙在卒中患者中非常常見,它與患者對卒中的主觀感受相關,且伴隨著抑郁或者焦慮樣癥狀,它的發生與PSD患者神經遞質,如5-HT、NE等改變有關[6]。
2 中風后抑郁的中醫認識
傳統醫學中無“中風后抑郁”之病名,按其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郁證”范 疇
。早在《內 經》中就有“憂愁者,氣閉塞而不通”提出五郁學說。金元時期,朱 丹 溪 提 出“氣郁、血郁、痰郁、濕郁、熱郁,食郁”的六郁學說。明代張景岳最早在《景岳全書·郁證》中提出“因病致郁”和“因郁致病”的學說,并提出“郁由乎心”的觀點,認為氣機不暢、血淤阻絡為病機核心。總之,中醫對中風后抑郁的病因病機認識可歸納為內傷,七情致氣血郁結,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清竅蒙濁,以致神無所主,影響腦主神明,其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密切相關,證屬本虛標實,多虛實夾雜。對中風后抑郁目前尚無統一的辨證分型。
3 中風后抑郁的情志護理
3.1 以喜勝憂法 運用中醫“以情勝情”的方法,通過講述風趣幽默的故事,讓病人心中喜悅,以喜來克服抑郁、憂傷等情緒。護理人員要善于觀察、了解病人的情緒、嗜好和家庭情況等;積極主動與之溝通,要善于表達關懷的態度,讓病人感到你在關心他、愛護他,使病人看到希望,逐步樹立起康復的信心。并把一些成功的例子講給病人聽,引導他們回憶生活中愉快的事情,保持心情舒暢。
3.2 五音療法 五音療法也相當于現代的音樂療法,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以音樂作為調治疾病的手段,根據中醫傳統的五音理論,把宮商角徵宮商羽5種不同音調的音樂來調治疾病,即“宮動脾,商動肺,角動肝,徵動心,羽動腎”,不同音調的音樂可以健運臟腑、調理氣血、舒暢情志,起到促進身心健康的作用。對于抑郁癥病人的情緒低落、悲傷心境、自卑、自責等不良情緒有良好的疏解作用。可以先從舒緩、柔美的音樂開始,代表音樂有《漢宮秋月》、《歡樂歌》等使病人抑郁的情緒再次抒發,達到情志舒暢。
3.3 安神靜志法 《內經》所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安神靜志法”即指導患者通過靜坐、靜臥或靜立等自我控制的方法達到一念代萬念,患者入院后2周,病情相對穩定,進行心理疏解后,每天指導其靜坐、靜臥或靜立30分鐘,同時引導患者想象一個自己最喜歡的環境,自己在快樂地干自己所喜歡的事情。經常通過語言、行為等方式,肯定患者的進步,調動患者的積極因素,讓患者從內心肯定自己。
3.4 移情疏導法 《臨證指南醫案》中指出“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指出了“移情療法”的重要性,本方法是讓病人將注意力從疾病轉移其他方面上去,如給病人播放一些喜歡看的電影、喜劇小品等。護理人員應教會病人自我疏導,克服消極情緒,使之忘記病痛,保持積極情緒,達到心理平衡。護理人員在臨床觀察中,應根據中風病人情志變化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心理疏導語言,加強病人的心志鍛煉,這將來有利于病人的臟腑活動,促進中風后肢體功能的恢復。
3.5 暗示療法 護理人員可以用各種方法給病人暗示,使病人解除思想負擔,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暗示還可以增加自我認同感,減輕疼痛,改善睡眠質量。《素問·湯液論》指出,精神不進,志意不合,故病不可愈。可以暗示病人抑郁對中風康復的影響很大,調動病人配合護理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內在的治療作用。
3.6 以“情”養“情”法 中風病人入院后,社會活動減少,家庭功能缺失,活動受限,易產生依賴情感,特別是有抑郁情緒的病人,對未來失去信心,與家人、朋友的交流少之又少,對疾病的恢復很不利。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社會支持系統對病人的康復有明顯的促進作用[7]。護理人員應充分調動家人、朋友等社會支持系統的力量,讓他們主動與病人交談,對言語不清的病人,應主動安慰、鼓勵病人,用至真至愛的親情友情,來養護好病人的情緒,讓他們保持心情舒暢。
4 小結
中醫學重視情志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七情平和,則臟腑氣機調達,氣血調暢,臟腑活動功能正常;七情不和,情志失常,則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恐則傷腎,怒則傷肝,喜則傷心,思則傷脾,憂則傷肺,此人之七情所傷也”。中風是一種嚴重危害生命的疾病,而中風后抑郁對疾病的康復有非常不利的影響。因此護士應注意做好情志護理,防止因情志因素導致患者病情加重。情志護理應遵循以下原則:誠摯體貼,全面照顧;因人施護,有的放矢;樂觀豁達,怡情養性;避免刺激,穩定情緒[8]。運用以喜勝憂、五音療法、安神靜志法、移情疏導法、暗示療法、以“情”養“情”等情志護理的方法,可以消除病人的焦慮、抑郁等情緒,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促使病人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Hackett M L,Pickles K.PartⅠ:frequency of depression after stroke: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Int J Stroke,2014,9:1017-1025.
.Bryer JB,Starkstein SE,Votypka V,et al.Reduction of CSF monoamine metabolites in post-stroke depression:a preliminary report[J].J Neuropsychiatry Clin Neurosci,1992,4:440-442.
.Gao HQ,Zhu HY,Zhang YQ,et al.Reduction of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plasma seroton in in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A preliminary report[J].Clin Invest Med,2008,31:E351-356.
.呂路線,宋景貴,盧紅等.卒中后抑郁狀態患者的血漿、腦脊液單胺類神經遞質測定[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0,33:29-32.
.Loubinoux I,Kronenberg G,Endres M,e tal.Post-stroke depression:mechanisms, translation and therapy[J].J Cell Mol Med,2012,16:1961-1969.
.Bruggimann L,Annoni JM,Staub F,et al.Chronic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after nonsevere stroke[J].Neurology,2006,66:513-516.
.李旭東,周寶玉.腦卒中康復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1998,7(3):171.
.陳嶸,秦竹.情志相勝療法與森田療法的相關性研究[J].中醫藥學刊,2004,22(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