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進軍 甄雪坤 王沖 王建雙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1
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發病率較高,發病機制:受年長、勞損或拉傷等因素影響,患者腰部發生明顯變化,且椎間盤出現病理改變,表現為髓核凸顯、纖維環破損等情況,對血管和神經根造成嚴重刺激,患者腰椎活動受限且痛感明顯,嚴重影響人們日常生活,如何有效緩解患者病癥,根除病因日漸成為臨床研究關注的重點[1]。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多采取手術治療方式,其中經皮椎間孔鏡術效果理想且安全性較高。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討了經皮椎間孔鏡術與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現詳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1月-2018年1月,隨機選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其入院序號奇偶數按比例(1:1)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38例。對照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34-52歲,平均(43.13±1.89)歲,病程6個月-7年,平均(3.79±0.54)年;觀察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32-52歲,平均(42.46±2.33)歲,病程6個月-8年,平均(4.21±0.39)年。本次研究經由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全部患者知情并自愿參與,上述資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衡性良好可進行比較研究。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實施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治療,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規消毒鋪巾,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設置切口,具體以病變椎間隙為中心,長度為3-5cm,選取髓核突出一側,沿著棘突骨面進行分離,到達椎板間隙上下緣為止,進行椎板開窗,保證突出髓核團顯露,將其摘除,常規檢查無誤后放置引流管,將切口縫合;觀察組實施經皮椎間孔鏡術治療,行局部麻醉,具體為止選擇在病變椎間隙距離棘突旁8cm位置,行常規消毒鋪巾,透視下進行椎間盤中央穿刺,注入造影劑2-3ml,設置0.5cm長度皮膚切口,行逐層擴張,隨后在椎間盤內置入椎間孔鏡工作套管,隨后探查突出變形髓核組織,將其摘除,縫合切口后結束手術。
1.3 觀察指標 術中出血量、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具體使用VAS量表[2],0-10分評分,分值越高說明疼痛越劇烈;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具體硬膜破裂、神經根損傷和腰椎不穩。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4.0統計軟件對本次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率)表示,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t檢驗。對比有統計學意義參照P<0.05。
2 結果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后出血量較少,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評分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2.63%明顯低于對照組13.15%,P<0.05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較為常見,是誘發腰痛的主要原因,患者腰部功能受限,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如何緩解患者腰痛,恢復腰椎功能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后出血量較少,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2.63%明顯低于對照組13.15%,P<0.05。具體原因分析如下: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選擇患者腰椎后路,在此行縱切口入路,切口較長,且操作過程中會傷及椎旁肌肉,術中出血量較大,且易出現粘連情況[3-4]。而經皮椎間孔鏡術可在局部麻醉狀態下進行,切口長度僅為0.5cm左右,在最大程度上緩解了疼痛情況,并且手術操作中不會對脊柱后方結構、椎旁肌造成破壞,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手術操作安全。
綜上,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行經皮椎間孔鏡術治療效果理想,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推薦推廣。
參考文獻
丁偉國, 徐衛星, 盧笛,等. 經皮椎間孔鏡與開放椎板間開窗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J]. 中國內鏡雜志, 2016, 22(4):43-48.
禤天航, 劉效仿, 曹正霖,等. 經皮椎間孔鏡與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治療復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比較[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6,31(9):972-974.
蘇建成, 包杰, 曾月東,等. 經皮椎間孔鏡與椎板開窗治療復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分析[J]. 實用骨科雜志, 2016, 22(3):261-264.
余偉宏, 鄧銳斌. 經皮椎間孔鏡術與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J]. 中國醫學創新, 2017, 14(28):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