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海燕 張雪瑩2 谷海燕 郭艷東 陳雅輝 秦燁 朱葉珊 王海芹 李春耕
潰瘍性結腸炎,又稱非特異性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簡稱潰結,主要累及結腸黏膜層和黏膜下層,多從結腸遠段逆行向近端發展,最終累及全結腸。中醫學將其歸納為“泄瀉”、“痢疾”、“腸風”、“下利”等范疇,病位在脾、胃、大腸,與肝、腎密切相關。病因與濕熱實邪為主,到脾虛兼濕熱、濁毒的虛實夾 雜,遷延日久,耗傷陰液,陰損及陽,損傷脾陽,正虛邪戀所致。
現代醫學認為,潰結的形成與腦腸軸互動功能失調有關,受多種心理社會及環境因素的影響,而失眠也屬于心身疾病的范疇,它們具有共同的心身障礙基礎——精神心理應激。潰結本身具有慢性遷延性、易復發的特點,在病變初起、發展、到潰瘍病灶形成,患者嘗試多種治療方法,臟腑虛寒日盛,心理負擔也與日俱增[1],從而加重失眠的發生。因此,要解決睡眠障礙,要先治療引起睡眠障礙的疾病。失眠,中醫屬“不寐”范疇,證情輕重不一,輕者有入寐困難,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時寐時醒等,嚴重者則整夜不能入寐[2]。
1 病因病機
泄瀉發生與脾胃有關,正如趙獻可《醫貫.論泄瀉》中論到:“臟腑瀉利,其證多端,大抵皆因脾胃而作”或因飲食不節或因情緒抑郁,脾氣受損,脾失健運,一則水谷不化,二則清濁不分,病情纏綿難愈,而致心脾兩虛,血不養心,神不守舍則不寐。張景岳認為,泄瀉不但與脾關系密切,與腎 也有關,《醫宗必讀.痢疾》中云:“是知在脾者病淺,在腎者病深……未有久痢而腎不損者”。腎屬先天,賴后天脾化水谷精微充養,脾虛生化不足,不能養先天,致腎中陰氣不足,致心腎失交,心火獨亢于上,有熱則擾神明,神明不寧而致失眠。潰結發生或源于脾虛,或源于肝郁、郁而化火致肝火旺盛,若遇情志失調,憂愁抑郁,肝氣失疏,橫逆犯脾,肝氣郁結,郁則氣滯,肝脈布于胸脅,肝氣久滯,神明受擾,而神魄不安。
2 辨證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之不寐多見于虛實夾雜,治療時應充分考慮病因病機,針對臨床癥狀,實施辨證施治。
2.1 心脾兩虛證 心藏神,神不安則不寐;脾藏意,主健運,脾失健運則氣血化源不足,不能養心安神而致不寐,臨床表現為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頭暈目眩,伴有四肢倦怠,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治療要點:①中藥湯劑:補益心脾、養心安神的歸脾湯加減。②耳穴貼壓:可選心、脾、神門、皮質下、枕、耳背;③穴位按摩:睡前按摩合谷、足三里穴50-100次;④藥膳:宜食黃芪粥、黨參粥、山藥粥。
2.2 心腎不交證 腎藏精,腎水不能上濟心陽,心火不能下溫腎陰,心腎不交亦能導致不寐,臨床表現為心煩不寐,心悸不安,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口干咽燥,腰酸,或有夢遺,舌紅,脈細數。治療要點:①中藥湯劑:黃連阿膠湯加減。②耳穴貼壓:心、腎、神門、交感、皮質下;③穴位按摩:心俞、腎俞、涌泉穴,各50-100次。
2.3 肝郁氣結證 肝藏血,血舍魂,血虛肝旺可使魂不能藏,從而引發不寐。本證以少寐多夢、口渴喜飲,心煩易怒,胸脅脹滿,目赤口苦,小便短赤,食少便干,舌紅,苔黃,脈弦數。治療要點:①中藥湯劑:龍膽瀉肝湯加減。②耳穴貼壓:神門、肝俞、膽俞或皮質下;③穴位按摩:心俞、肝俞;④針灸:足三里、陽陵泉、曲池穴。
縱觀潰結的發病及病損過程,潰結乃脾腎陽虛夾肝郁,因此臨床治療當重在溫運脾腎,佐以疏肝理氣。不寐是潰瘍性結腸炎的一個伴隨癥狀,由于機體的氣血及臟腑功能失調,導致心神不安而產生[3]。在治療潰結的同時,輕者可不藥而愈,胃腸和則寐安;重者在加減寧心安神藥物及配合耳穴貼壓、穴位按摩等治療后可改善睡眠障礙。
參考文獻
柴可夫,谷英敏.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當“以溫藥和之”[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6(28):1139-1141.
魏杰.耳穴貼壓治療頑固性失眠的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2,2(14)252.
董永莉,戴鴻雁,黃穎,等.不寐的辨證施護[J].河北中醫,2003,8(30)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