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厚祥 段兆余 劉光曉 段宏生
【中圖分類號】R683.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1
患者,男,40歲,因一小時前騎摩托車摔倒,右肩著地,傷后右肩劇痛,右上肢活動受限,稍動右肩疼痛加劇。急到我院門診就診,收住院。查體:p80次/分,R20次/分,Bp105/80,神清,精神可,患者步行入院,左手托患肢。左顳部淺皮膚擦傷,皮下血腫直徑2cm。左肩部鎖骨區(qū)腫脹明顯,皮膚無瘀斑,鎖骨上窩腫脹,波動感,壓痛,未觸及皮下捻發(fā)感,鎖骨異常活動。右上肢皮膚泛紅,無感覺異常,橈動脈可觸及。肺(—)。X線片示鎖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折端重疊3cm。初步診斷:鎖骨中段粉碎性骨折,鎖骨下動靜脈損傷可能。緊急術前準備,輸血準備。
急診行血管損傷探查術。患者仰臥位,墊高右肩,鎖骨中段前側切口,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近折端露出后鮮血迅速涌出,一助手拇指和示指抵壓鎖骨后方持續(xù)指壓止血,一助手協(xié)助術者快速延長切口,剝離近段鎖骨,距離胸鎖關節(jié)3cm處線鋸鋸斷近段鎖骨,看見血液迅猛從鎖骨下動靜脈處涌出,紗布填塞不起作用,必須指壓。遠折端后下重疊移位,骨折面斜行,斷面呈三棱狀,尖端鋒利如匕首。迅速剝離遠折端骨膜,向前外側牽開。迅速分離鎖骨下動靜脈,見鎖骨下靜脈二破口,分別為0.1cm×0.1cm,0.1cm×0.2cm;鎖骨下動脈破裂,周徑1/3相連,破口約0.3cm×0.6cm。靜脈破口兩端安放血管夾,動脈破口兩側用橡皮筋懸吊。肝素生理鹽水沖洗斷端,普魯卡因生理鹽水間斷沖洗段端。鎖骨下靜脈7-0血管吻合線縫合,各一針,放松止血夾,血管充盈好,無漏血。修剪動脈段端,5-0血管縫合線三定點縫合后,7-0血管縫合線每份等距間斷縫合,放松橡皮筋,漏血處加補一針,血管充盈好,即刻可觸及橈動脈搏動,壓甲反應好。生理鹽水沖洗觀察未見血液滲漏,外敷止血紗布。血管表面健康組織縫合覆蓋。
復位固定鎖骨骨折:先將游離骨碎片與近折端用鋼絲雙道捆扎固定為一體,用克氏針鉆通髓腔。再將遠近折端復位,克氏針鉆入遠折端髓腔,出肩后外側,針尾平截骨面后,長斜骨折復位,鋼絲雙道雙環(huán)捆扎,克氏針再逆行鉆入近端鎖骨髓腔,至距胸骨頭軟骨面0.5cm。收緊扎線,骨折對位可。折彎剪斷克氏針尾留于皮外,沖洗創(chuàng)面,鎖骨下置帶側孔橡皮管引流。
手術時間持續(xù)9小時,術中出血約3000ml,輸血2200ml,術后按照血管損傷吻合處理,右上肢血循環(huán)良好,二周后出院,定期隨訪,一年后骨折愈合取出內固定,右上肢無明顯功能障礙。
討論:1、向下后重疊移位的遠骨折端只有一個銳利的尖端,二血管有三處破口,說明受傷瞬間應該只有少于一個的破口,其余兩個以上破口是折端移動再次損傷。傷后右上肢兩次較大活動:受傷時患者用力移動摩托車;第一次臂叢麻醉及麻醉后用沙袋墊高肩臂部,是否存在仰臥位挪動體位肩部活動度大,折端移動刺破血管。此患者骨折一個特殊表現(xiàn)為折端一骨折片由水平位移位成約70度角站立位,抵在遠近骨折端,使遠折端移動時骨折尖端均指向下方血管區(qū)。其他時間雖然患者步行入院,但左手托右前臂,折端移動較小。2、術前血管損傷認識不足。當新鮮骨折表現(xiàn)為: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可觸及鎖骨上血腫;胸片上縱膈增寬或鎖骨下動脈區(qū)域的血腫;臂叢麻痹。應該懷疑鎖骨下動脈損傷,此多為直接外力損傷[1]。我院沒有血管超聲等檢查血管損傷的設備,同時醫(yī)師也沒有對兩側橈動脈搏動強弱對比,也忽略了骨折血腫的提示。3、術前估計不足,準備不充分,導致手術時間較長。此為我院首例鎖骨骨折合并鎖骨下血管損傷,醫(yī)師經(jīng)驗不足。
術前x片
參考文獻
臨床骨科手術技巧與失誤防范/王偉主編.-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7.6
實用骨科學 陸裕樸 胥少汀 葛寶豐 徐印坎 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