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積武
【中圖分類號】R593.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1
例1:王某,男,28歲,因“咳嗽、咳痰、發熱、氣促1月,伴雙腳踝浮腫、眼瞼部浮腫7天”于2015年3月2日入院。患者于1月前無誘因出現咳嗽,咳嗽為陣發性,痰少,呈白色黏液性,不易咳出,同時出現發熱,體溫高達39℃,無畏冷、寒戰,無胸痛、咯血。在衛生院治療(具體不祥),未見好轉。并出現氣喘、氣促,活動后呼吸困難。就診本院門診就診,胸片示:左下肺炎。為進一步治療而住院治療。發病以來患者無盜汗、午后低熱,無關節疼痛、肢體,入院診斷為右下肺感染,給予“哌拉西林舒巴坦鈉”、“奧硝唑”“痰熱清” 等對癥支持治療2周癥狀未見明顯好轉而出院。于入院前7天前起床發現雙腳踝部浮腫,腳腫加重而且眼瞼部也浮腫,無頭痛、無惡心、嘔吐,未做任何處理而到我院住院治療。體格檢查:體溫39.2,脈搏80次/分,血壓150/10OMmHg,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神志清楚,精神疲倦,急病面容,步入病房,查體合作。全身皮膚黏膜無黃染及出血點,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頭顱五官正常,雙眼瞼明顯浮腫,鞏膜無黃染,結膜無蒼白,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3mm,對光反射靈敏,鼻翼無煽動,外耳道無癤腫,耳鼻道通暢,未見異常分泌物溢出。唇紅,咽無充血,扁桃體不腫大。頸軟無抵抗,氣管居中,甲狀腺無腫大,未見頸靜脈怒張。胸廓正常,雙側呼吸動度對稱均等,雙側語顫正常,雙肺叩診呈清音,雙下肺可聞及少量散在濕性羅音,無哮鳴音。心界不大,心率80次/分,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平軟,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全腹無壓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觸及,莫菲氏征(-),腹部無包塊,無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正常,肛門及外生殖器未查,脊柱呈生理性彎曲,無壓痛,雙下肢輕度浮腫,神經系統檢查各檢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輔助檢查:血常規示白細胞12.30×109個/L,4.0×10 12個/L血紅蛋白101 g/L,血小板322 x 109個/L; 尿常規示尿蛋白(十十),潛血(十十十)余正常、肝功能、腎功能、血脂、心肌酶譜等均正常,C反應蛋白30.0 mg/L,類風濕因子、抗“O”陰性,血沉69mm/h;胸部DR提示雙下肺結節改變;副鼻竇華氏位未見異常;行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cANCA)陽性。臨床診斷為韋格納肉芽腫,給予強的松40mg/日頓服,環磷酰胺40mg/日靜滴,注射用青霉素鈉靜滴,呋塞米片20mg,日1次,囑臥床休息、低鹽低脂高維生索飲食,治療2周后發熱、咳嗽、氣促好轉,復查胸部DR病變明顯吸收,尿蛋白量、潛血明顯減少,現門診繼續糖皮質激素及環磷酰胺治療,已逐漸減量,病情穩定。
例2:龍某,女,44 歲。因”反復發熱、咳嗽6月,加重伴右側頭痛2月余”于2016年9月20日入院。患者于6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體溫最高40.2℃,無明顯規律性,伴咳嗽,無咳痰,曾到當地衛生院就診,考慮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給予“炎琥寧”、“頭孢曲松鈉”等治療后癥狀未見好轉,于2016年3月10日到海南省樂東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胸部DR提示右上肺少許纖維、增殖病灶。診斷為浸潤性肺結核,給予“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2周治療后咳嗽較前好轉,但仍發熱。于2016年5月12日因上述癥狀加重、全身乏力、消瘦明顯到海南省農墾三亞醫院住院治療,胸部CT提示:1、右肺上葉后段空洞、左肺下葉外基底段小結節;2、縱膈見數個小淋巴結,考慮反應性增生。血沉50 mm/1小時、C反應蛋白38.0 mg/L血常規、及免疫球蛋白檢查無異常。診斷為肺結核,給予”左氧氟沙星”靜滴、 “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口服等治療后癥狀未見明顯好轉。于2月前上述癥狀加重伴右側頭痛,以前額部、面頰部疼痛較明顯,晨起輕,午后重,自服“百服寧”后發熱、頭痛時好時壞,于2016年9月20日到我院住院治療,入院查體:體溫40℃,脈搏100次/分,呼吸26次/分,血壓120/80mmHg。發育正常,營養不良,神志清楚,精神疲倦,自動體位,慢性病容,查體合作。全身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頭顱外觀無畸。雙側眼瞼無浮腫、下垂,眼瞼活動正常。眼球無突出、凹陷、斜視、震顫,眼球活動正常。結膜無充血,鞏膜無黃染,角膜透明,無潰瘍,角膜反射正常。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2.5mm,對光反射靈敏,輻輳反射正常。耳廓無畸形,外耳道無異常分泌物,乳突無壓痛。鼻部未見畸形,鼻翼無扇動,鼻道可見少許膿性分泌物、右側上頜竇區壓痛。口腔無潰瘍,雙側扁桃體無腫大、充血、分泌物、假膜。頸無強直,頸靜脈無充盈,肝頸靜脈回流征陰性,氣管居中,甲狀腺無腫大、壓痛、結節、震顫、血管雜音。胸廓對稱,呼吸節律整齊,深度正常。右下肺叩診呈濁音,可聞及干濕性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區無異常隆起,心尖搏動于左第六肋間鎖骨中線外0.5cm觸及,范圍3cm,心前區無震顫,無心包摩擦感,心界叩診正常,HR100次/分,律齊,心音強度正常。腹平坦,腹式呼吸存在,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全腹肌軟,無壓痛,無反跳痛,未觸及腫塊,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陰性,雙腎區無叩擊痛,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4次/分。輔助檢查:血常規示白細胞11.31×109個/L,5.3×10 12個/L血紅蛋白100g/L,血小板372 x 109個/L; 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血脂、心肌酶譜等均正常,C反應蛋白28.0 mg/L,血沉75 mm/h,類風濕因子、抗“O”陰性;胸部DR提示:1、右下肺感染2右側胸腔積液(少量);副鼻竇華氏位提示:雙側上額竇炎。高度懷疑韋格納肉芽腫,行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cANCA)陽性(因我院條件有限不能行鼻竇及肺病變部位活檢),臨床診斷為韋格納肉芽腫,給予強的松40mg/日頓服,鹽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靜滴,次日體溫降至正常,頭痛較前好轉。1個月后復查胸部DR提示原肺部病變消失,右側胸腔積液較前明顯吸收。目前仍在門診訪治療中,病情穩定。
韋格納肉芽腫起病多隱匿,臨床表現多樣,幾乎可累及全身任何系統及器官,最常見的為上呼吸道、肺和腎臟病變的三聯征,此外,尚可出現眼部、皮膚黏膜、神經系統、關節、胃腸道等病變,臨床上缺乏特異性的臨床和實驗室表現,往往易被誤診為其他的疾病,如肺結核、肺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惡性中線性肉芽腫、淋巴瘤樣肉芽腫、結節性多動脈炎等。據國外文獻報告,該病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發病年齡一般在30~40歲,鼻、肺受損約占96%~100%,且常為首發癥狀,腎臟受損約占83%~90%,后期多發生腎功能衰竭,。實驗室檢查中白細胞計數、血沉、免疫球蛋白、C 反應蛋白等均可以升高,但缺乏特異性,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cANCA ) 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且于韋格納肉芽腫的活動有關,cANCA 檢測對韋格納肉芽腫有一定的輔助診斷價值。以往認為,韋格納肉芽腫的診斷除需具有系統性血管炎的臨床表現外,組織病理上必須具有炎癥性肉芽腫的證據才能確立診斷。但近年來有作者認為,只要臨床具有血管炎綜合征,上或下呼吸道炎癥及腎炎綜合征,同時伴有高滴度C-ANCA陽性即可診為韋格納肉芽腫。胸部DR影像改變有以下特點:(1)多發:多處肺病變,散在雙肺多個肺野。(2)多變:病變形態及新舊不一,浸潤、空洞及結節等多種形式,常同時存在。(3)多變:較短時間內病變內病大小、形態可發生較快變化。本組病例1初期出現呼吸系統癥狀,繼而出現腎臟病改變,誤診為肺部感染及急性腎小球腎炎、病例2先出現肺部病變,繼而出現副鼻竇炎,誤診為肺結核、肺部感染、胸腔積液、副鼻竇炎等,兩例均經檢查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cANCA)陽性,均符合 1990年美國風濕病學院GPA分類標準,均可以診斷為韋格納肉芽腫,經糖皮激素及環磷酰胺后均收到很好的療效。故臨床上遇到不明原因的發熱同時伴有慢性鼻炎及副鼻竇炎、下呼吸道癥狀、腎病病變兩聯或三聯征的患者均應高度懷疑韋格納肉芽腫的可能,早檢查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cANCA),條件允許可反復對肺組織、副鼻竇組織進行活組織檢查以早診斷、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