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昌全
【中圖分類號】R7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2
病例1 黃××,男,8月15天,體重8.5公斤,因“黃色水樣便3天,6-8次/天”入院,無惡心、嘔吐,無粘液血便,于外院服用醒脾養兒顆粒、蒙脫石散、口服補液鹽未見好轉。入院體查:生命征平穩,前囟及雙眼眶輕度凹陷,皮膚彈性可,心肺(-),腹脹、軟,腸鳴音弱,3次/分,大便常規陰性,診斷:嬰兒腹瀉伴輕度脫水。治療:繼上述治療,將口服蒙脫石散改為生理鹽水20ml+蒙脫石散1.5克保留灌腸(方法:采用小兒頭皮針剪掉針頭的軟管作為導管插入直腸8-10cm,注入稀釋的蒙脫石散,保留灌腸30min左右),1天2次,經第一次灌腸后大便恢復正常,鞏固治療2天痊愈。
病例2 張××,女,4月10天,體重6公斤,因“綠色水樣便20天,5-8次/天”入院,無惡心、嘔吐,無粘液血便,于外院間斷服用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蒙脫石散、口服補液鹽未見好轉。入院體查:生命征平穩,前囟及雙眼眶輕度凹陷,皮膚彈性可,心肺(-),腹脹、軟,腸鳴音活躍,7次/分,大便常規陰性,診斷:嬰兒腹瀉伴輕度脫水。治療:繼上述治療,加葡萄糖酸鋅口服液10ML,口服,1天1次,將口服蒙脫石散改為生理鹽水20ml+蒙脫石散1克保留灌腸,1天2次,經第一次灌腸后大便次數明顯減少,減至3次/天,鞏固治療2天痊愈。
分析:腹瀉病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是我國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發病率高,1歲以內約占半數,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見的病因有感染性的:如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感染,還有非感染性的:如癥狀性的、過敏性因素常見的與牛奶蛋白過敏、飲食因素如突然改變食物種類,氣候因素等,還有乳糖不耐受、先天性果糖不耐受等。小兒腹瀉尤其是病毒性腹瀉,容易引起脫水、及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嚴重的可危及生命。因此,對小兒腹瀉病的防治十分重要。腹瀉病治療原則;調整飲食,預防和糾正脫水,合理用藥,預防并發癥。病例1在醒脾開胃、養血安神、固腸止瀉,防治脫水基礎上用蒙脫石散灌腸,效果良好,病例2在腸道微生態療法、補鋅,防治脫水基礎上用蒙脫石散灌腸,效果顯著。
蒙脫石散是腸粘膜保護劑,為天然蒙脫石微粒粉劑,具有層紋狀結構和非均勻性電荷分布,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氣體等有極強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作用;此外對消化道黏膜還具有很強的覆蓋保護能力,修復、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御功能,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作用,是腹瀉病常用的治療藥物。用蒙脫石散灌腸,藥物直接通過腸粘膜吸收,粘附于腸粘膜上,作用迅速,小兒易于接受,且無不良反應,而口服法要經過食道、胃,最后到達腸粘膜,相對吸收較少,且患兒大多為嬰幼兒,蒙脫石散口感差,小兒不易依從,故而療效不理想,因而蒙脫石散灌腸優于口服,且保留灌腸簡便易行,故蒙脫石散灌腸治療腹瀉病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