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鳳萍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1
慢性心力衰竭(又稱慢性心衰)指由于慢性心臟病造成心室長期負荷過高導致心肌收縮力受損心臟內血液循環變慢靜脈系統出現淤血動脈系統出現血液搏出量下降加劇心臟內排血困難無法滿足全身組織代謝的心臟類疾病[1]。鑒于此,本文重點探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將收治于我院10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視為研究主體對象,納入時間為2016年7月-2017年7月,以隨機數字表法為參照劃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組54例。其中,對照組54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32:22,即男32例及女22例,最大年齡87歲、最小年齡62歲、平均年齡(72.1±3.6)歲;觀察組54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33:21,即男33例及女21例,最大年齡88歲、最小年齡61歲、平均年齡(71.5±3.2)歲。根據上述資料可知,2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不存在顯著差異性(P>0.05)表明具有納入對比研究價值,并且2組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悉此次實驗內容自愿簽署實驗同意書。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即:實行常規健康知識宣教促使患者明確治療過程相關注意事項,并且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情況,為患者提供簡單的出院指導服務。觀察組患者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即:(1)護理人員全面了解患者詳細情況評估其心理特點,開展有針對性及有目的性的溝通交流,促使患者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改善患者緊張、焦慮及恐懼等負性情緒,消除患者心理負擔;(2)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心力衰竭相關知識提高其病情了解程度,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掌握自我護理要點,密切觀察各項生命體制及臨床癥狀變化情況,分析加劇病情的相關因素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
1.3 判定標準 使用多普勒超聲檢測2組患者治療前后左心室射血評分(英文簡稱LVEF)、左心室收縮末徑(英文簡稱LVESD)及左心室舒張末徑(英文簡稱LVEDD),并且記錄2組患者治療前后6分鐘步行距離[2]。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處理相關數據,計量資料選擇(X(—)+S)為表示形式,2組數據對比選擇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選擇百分率(%)為表示形式,2組數據對比選擇進行檢驗,一旦P值低于0.05則表明2組數據間差異較為明顯具有統計學價值。
2 結果
從心功能指標及6分鐘步行距離指標來看,對照組與觀察組護理前后各項指標變化幅度相比差異顯著,兩組數據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慢性心力衰竭直接影響心肌收縮功能阻礙心血正常排出,存在造成動脈供血不足及靜脈血瘀等癥狀的可能性,導致血液供應無法滿足機體正常組織代謝的需求,以咳嗽咳痰及呼吸困為典型臨床癥狀,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3]。由此可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行綜合護理干預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能大大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程度。
綜上所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行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心臟功能,有利于提高生存質量。因此值得在臨床護理中使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張偉.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34):105-106.
王曉燕.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狀況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內科,2015,10(03):413-415.
唐華華.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0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