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玲玲 李海珍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1
腫瘤放化療是一種強烈的應激源,患者經常因為化療以及疾病等引發癌性疲乏,不能有效緩解睡眠及休息[1],增加患者心理焦慮及抑郁情緒,甚至影響社交。敘事護理作為本世紀興起的護理理念,在護理領域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它不僅能幫助患者解決其疾病過程中的心理和情緒問題,最終形成和諧良好的護患關系[2]。為了減輕腫瘤放化療患者焦慮抑郁心理的影響,本院腫瘤內科住院放化療患者,用敘事護理法在治療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腫瘤內科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因各種腫瘤住院放化療患者250例,其中男136例、女114例,年齡42~71歲,平均年齡(57.6±8.6)歲。納入標準:① 年齡大于16歲,小于78歲;② 神志清楚,無溝通交流障礙;排除標準:① 晚期腫瘤患者和機體極度衰弱者;② 拒絕本研究方案。將25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2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家庭狀況、對疾病的了解和接納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討論并通過。
1.2 研究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的護理干預方法,當患者焦慮抑郁時,給予簡單的語言安慰和工作指導。實驗組在此基礎上進行敘事護理臨床干預,首先建立敘事護理小組,通過引導,讓患者講解自身疾病、治療經過和感受、放化療的顧慮、對醫護人員的評價及家庭的支持度等情況。然后對資料進行總結和反思,小組進行討論,找出影響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因素,將篩選出素材進行藝術加工,最終利用手機攝像軟件制作成各種主題的短視頻和治療文件。通過面談、QQ、微信、PPT等針對性進行治療,多給患者講解和觀看成功案例,此階段主要用疏導方式消除恐懼心理,增強戰勝癌癥的信心,認真做好解釋工作,使病人理解放化療的作用、簡要步驟、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和需要配合的事項,同時用各種方式減輕各種副作用。要求每位護士書寫敘事日記。
1.3 評價方法:對患者在進行干預前后的焦慮及抑郁情況進行對比,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 和抑郁自評量表(SDS)[3]進行評定。當標準分SAS≧50分,SDS≧53分即可判斷為焦慮或抑郁狀態。由1名責任護師指導患者填表,現場自評,當場收回,有效回收率l00%。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
3 結論
腫瘤患者雖然放化療可以治療疾病,但因副作用較大,所以患者因擔心副作用及疾病預后等,增加患者心理焦慮及抑郁情緒,影響治療進程及患者生活質量。而敘事護理強調護士以傾聽,回應的姿態進入到患者的故事中,了解患者的疾病經歷[4],有利于引導患者疏泄情緒,感受關懷溫暖,推動護患友好和諧相處。因護士共情作用建立了護患同盟的平臺;患者通過傾訴,敘說自己疾病的故事,會將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擔憂、茫然等情緒情得到釋放,為患者提供了情感宣泄的出口;腫瘤患者故事具有直面人心的力量,護理人員通過對患者的故事傾聽和整理,幫助患者從全新的角度認識自己的情緒,并且去發現自己能夠戰勝這種不良情緒的潛能,從心理上建立信心,從行為上積極的去實踐驅散不良情緒[5],這個過程促進護患關系,患者將不會感到太無助,積極配合治療。同時敘事護理也為護士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方法;因敘事護理是用他人的故事或特定行為人群來激勵目標人群的行為或思想發生改。比如我院腫瘤科將置PICC患者(住院或出院)通過微信群進行健康教育方法取得很好效果。在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護理干預前SAS、SDS評分比較差異不顯著且P>0.05,無統計學意義。通過敘事護理后兩組SAS、SDS評分比較,實驗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以敘事護理可以減輕腫瘤放化療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秦冬巖,岳崇玉,楊紅娟等.醫護一體化護理對腫瘤放化療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5):2148-2150,2151.
.于海榮.姜安麗.敘事護理學課程知識體系的構建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7)832-835.
嚴夢琴,肖水源,胡宓.我國一些抑郁量表的中文翻譯與信效度問題[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6,30(7):501- 505.
黃輝.劉義蘭.敘事護理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2)196-199.
黃輝,劉義蘭.敘事護理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J]. 中華護理雜志,2016,51(2):19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