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飛
【中圖分類號】R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2
隨著科技進步的發展,醫療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守治療無效的腰間盤突出癥開始逐步引入,經皮椎間孔鏡微創技術(PTED),且經臨床實踐證明,此技術臨床價值較高。為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積極采用此技術,并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了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治療的腰間盤突出患者70例,其中男40例,女30例;年齡23~75歲,平均年齡為(48.5±5.4)歲,病程3~21個月,平均(11.3±2.5)個月。突出節段:單節段63例,其中L3~49例子,L4~537例,L5~S117例;雙節段7例,均為L4~5和L5~S1。隨機將7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5例,2組在年齡、性別、突出節段等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有患處放射性腰疼,檢查時患側下肢感覺減退,膝反射、跟腱反射減弱;經MRI、CT檢查,顯示腰間盤突出或脫出,無骨性椎管狹窄,無腰椎不穩。
1.3 治療方法 通過對照組與觀察組對比方式,對照組中采用椎間盤鏡手術治療,觀察組給予經皮椎間孔鏡微創技術治療。具體治療方法如下:術前進行局部麻醉,采用德國脊柱椎間孔內鏡系統和美國低溫消融射頻機,準備好亞甲藍、3000ml生理鹽水灌洗液后展開手術。(1)體位與穿刺點選擇:選擇取患者俯臥折刀位,腹部懸空,以擴張穿刺區面積、促使椎間隙后側張開;標記棘突正中線、髂骨輪廓線及椎間盤平行線。(2)穿刺:X線透視下確定并標記出病變椎間隙體表投影;取椎間盤水平線及脊柱后正中線位置,在其側12~13cm處進針,在進針點延伸向病變椎間孔纖維環外緣位置,以1%多卡因進行逐層浸潤麻醉。與軀干矢狀面呈10~20°角插入穿刺針,穿刺針經側口放肌肉群刺入至病變間隙纖維環位置;透視下顯示,18號針正位處于同側椎間隙上關節突外側邊緣,穿刺針的側位在椎間隙后1/6處。(3)置入導絲、擴張器及工作套管:待穿刺到位后,將穿刺針針芯取出,經穿刺針將導絲植入;退出穿刺針,在導絲與皮膚結合處以刀片做約為6-8mm的切口,沿導絲按照由細到粗順序將擴張器逐級置入工作套管中;并在C型臂x先透視下更加明確套管進入長度,在擴張器植入過程中,若受關節突阻擋,則要用環鉆環切在病變椎間隙處、患側下位椎體上關節突肩部位進行椎間孔成型操作,但要注意,在進行環鉆時要逆時針旋轉,避免產生組織損傷,環切深度要控制在椎間孔內口,避免進入椎管,造成神經根、硬膜囊損傷。(4)染色:待工作套管到位后,插入椎間孔鏡,并以0.9%氯化鈉溶液清洗,觀察髓核與纖維環,再次將穿刺針置入髓核內,注射亞甲藍進行髓核染色。(5)摘除髓核:在椎間孔鏡觀察下,確定神經根、髓核及硬膜囊的位置,用髓核鉗將髓核分次取出。在摘除髓核后,將椎間孔鏡緩慢退出,仔細尋找行走神經、出口神經根,將神經根周圍染色突出組織徹底切除。沖洗殘留的髓核組織,采用射頻技術進行止血,在纖維環成形后將外套管拔出,修復纖維環,并縫合皮膚。(6)術后處理:術后患者絕對臥床2d,在8~10d拆線,患者在1個月內要以臥床休息為主,3個月內避免進行劇烈腰部運動,要求患者必須佩戴腰圍,待3個月后進行適量運動,并進行循序漸進訓練,步入正常工作與生活。
1.4 療效評價 隨訪觀察3個月,對患者進行術前及術后3個月疼痛VAS評分、ODI指數評定與優良率(參照Macnab標準,分為優、良、可與差4個等級。優: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或顯著緩解;良:患者術前主要臨床癥狀基本改善;可:患者部分術前癥狀改善;差:患者癥狀未見改善或加重)。
1.5 統計學方法 以統計軟件SPSS17.0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正態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情況 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時間為42~98分,平均(60.5±10.6)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67.2±11.6)分;術中出血量12~25mL,平均(20.5±2.1)mL,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7.9±8.7)mL;術后5~23h可下床,平均(18.6±4.2)h,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3.5±5.0)h;住院時間5~7d,平均(5.8±0.5)d,顯著低于對照組的(8.2±1.5)d;切口長度為0.8cm,顯著小于對照組切口長度的1.8cm;無血管損傷、椎間盤炎、神經損傷等并發癥,術后3個月所有患者均進行MRI或CT檢查,顯示椎間盤突出部位被完全切除或部分切除。
2.2 VAS評分、ODI指數評定 2組患者經治療VAS評分、ODI指數均有下降,與治療前相比,組間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下降更為顯著,且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 治療優良率 觀察組:優27例(77.14%),良4例(11.43%),可2例(5.71%),差2例(5.71%),優良率為94.29%。對照組:優15例(42.86%),良5例(14.29%),可3例(8.57%),差12例(34.29%),優良率為65.71%。2組優良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是腰腿痛的最常見原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故也一直是骨科醫生及研究者們研究的熱點。對于其治療方法包括傳統的椎板間開窗術、半椎板切除術、全椎板切除術等,由于這類手術對錐體旁肌肉和韌帶組織損傷較大,并要切除部分關節突關節及椎板骨質,有可能導致脊柱穩定性破壞等風險。隨診脊柱外科的發展,微創治療技術如射頻消融髓核成形術、臭氧注射、膠原酶溶解術、后路椎間盤鏡下髓核摘除術等為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邁出嶄新一步。
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經皮椎間孔鏡技術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方面,基本不破壞脊柱生物力學的穩定性,在Quadrant通道、椎間盤鏡等眾多微創治療手段中能真正達到神經根松解減壓的目的,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和發展前途。
參考文獻
周躍.經皮椎間孔內窺鏡技術的現狀與未來[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9,1(05)
金大地,瞿東濱.腰椎間盤微創手術[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