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民 譚政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2
老年人機體消化吸收功能逐漸退化,是營養不良的高危人群。營養不良是老年住院患者常見疾病,臨床發病率較高,患者營養狀態與疾病轉歸與預后密切相關[1]。臨床常規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很容易將一些與營養關系密切的問題忽視,導致患者營養狀況進一步惡化,在一定程度上延長其住院時間,引起各類相關并發癥,增加患者再住院率,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本研究選取2017.5~2018.3本院收治124例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將綜合評估及干預運用于改善老年住院患者營養狀態中的臨床價值,現作以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臨床納入2017.5~2018.3本院收治124例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全部入選者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均為62例。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全部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組年齡61~86歲,平均年齡(75.39±5.26)歲,基礎疾病:高血壓45例、糖尿病17例,男33例、女29例;對照組年齡62~86歲,平均年齡(75.63±5.74)歲,基礎疾病:高血壓46例、糖尿病16例,男34例、女28例,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住院期間進行常規營養支持治療,加強腸內外營養工作,指導患者合理膳食。研究組在常規營養支持治療基礎上,由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營養評估,包括身體情況,飲食習慣等,根據患者營養綜合評估結果為其制定針對性飲食治療方案。便秘是老年患者常見問題,針對此種情況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合理飲食,每日適當攝入粗纖維食物,必要時合理應用藥物通便,盡可能降低便秘對老年住院患者營養狀態的不良影響。此外,根據患者不同基礎疾病制定個性化飲食計劃,嚴格限制每日三餐營養攝入量,定期監測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血壓、血糖水平,嚴格把控飲食中糖、鹽攝入量。
1.3 觀察指標 分析對比兩組干預效果,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NA評分變化進行對比。采用微型營養評價量表(MNA)評估老年住院患者營養狀態,總分24分,得分越低提示患者營養狀況越差[2]。
1.4 統計學處理 以SPSS19.0系統行數據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計量資料以()表示,分別采用、t檢驗,統計學分析結果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前研究組MNA評分與對照組相比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MNA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水平不斷發展,人們對臨床醫療服務工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相關研究表明,入院時對老年患者進行常規檢查與問診很難全面了解患者實際營養狀態[3]。老年患者住院期間受自身、外界因素影響,很容易出現營養不良情況,進一步加重患者病情,延長其住院周期,同時增加醫療費用及經濟負擔,直接影響患者臨床預后,同時也給患者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老年住院患者營養不良無典型臨床特征及表現,本研究通過采用微型營養評價量表(MNA)評估患者營養狀態,提示全部患者均伴有程度不同營養不良情況。老年住院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與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包括心理狀態、機體營養攝入能力、疾病引發的疼痛等。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研究組MNA評分與對照組相比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MNA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更高,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綜合評估及個性化干預的實施有利于改善老年住院患者營養狀態,與當前研究結果大致相符[4]。因此,改善老年住院患者營養狀態的關鍵在于早期發現導致患者營養不良的相關因素,通過實施個性化干預措施從根本上預防營養不良的發生,最大限度降低老年患者發生營養不良幾率,對改善患者營養狀態、提高生活質量、促進早日康復等方面均具有積極意義。此外,在臨床實際工作中,通過對患者實施科學飲食指導、用藥指導、運動療法等綜合干預措施可進一步緩解老年患者不良癥狀,積極改善其營養不良狀態[5]。
綜上所述,通過綜合評估老年住院患者營養狀態,制定科學、高效的綜合干預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營養不良狀態,促進早日康復,進一步改善其預后,具備臨床實施意義與運用價值。
參考文獻
林玲.綜合護理干預在改善維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營養狀況及生活質量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23):28-29.
鄭維華.飲食日記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癥和營養狀態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7,36(15):2111-2113.
李燕,程垚,徐斌等.食管癌患者術前營養風險評估與干預的效果評價[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2):166-170.
饒紅英,楊秋蓮,周艷顏等.出院后飲食營養干預對改善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營養狀態及生活質量的作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8,24(3):58-60.
侯煜,徐若男,丁霞等.營養健康教育對老年人營養狀態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6,19(5):471-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