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麗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2
機械通氣目前在臨床上應用非常廣泛,是重癥監護領域的重要治療手段。但進行機械通氣的患者,由于人工氣道的建立,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感受,導致語言溝通障礙,為護患交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從而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不利于疾病的康復。我科通過運用語言交流、非語言交流、實物圖片、文字卡片等一系列方式與機械通氣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機械通氣患者的心理特點
機械通氣的患者,由于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患者往往不能耐受,非常痛苦,而又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感受,因此機械通氣患者的心里特點主要表現為極度恐懼和緊張、煩躁不安、悲觀、易怒、不合作,甚至拔掉氣管插管或其他重要導管,如果強行給予鎮靜治療及約束四肢,會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造成患者悲觀、絕望,這樣不利于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此時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用溝通交流技巧,及時了解患者的需求并給予滿足,耐心地做好解釋及安慰工作,就可以穩定患者的情緒,取得患者的配合。
2 溝通交流方法
2.1 應用語言交流方式,對患者進行必要的解釋及安慰 應用機械通氣的患者,由于病情危重需要進行各種監護,但是周圍各類儀器的報警聲、報警燈的閃爍,其他患者的呻吟聲、醫護人員的繁忙穿梭甚至談話聲等因素,都會增加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再加上氣管插管、氣管切開以及全身其他各種導管,使患者難以耐受,非常痛苦,因此護士應該及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介紹病房的環境及設置,幫助患者了解身邊的各種儀器是為了監測生命體征的變化,并囑咐患者不能拔除身上的各種導管,告知患者由于帶呼吸機暫時不能說話,護士24 h在床旁監護,可以隨時滿足患者的各項需求。讓患者了解翻身拍背、體位引流、吸痰等各項護理操作的重要性,以解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穩定患者的情緒,使患者能夠主動配合。
2.2 應用非語言交流方式,增加患者的安全感與信任感 非語言交流是以人體語言作為載體,即通過人的眼神、表情、動作和空間距離等來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往。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護士可通過眼神來傳遞同情、關注、安慰等信息。還可通過親切真誠的微笑,使患者如沐春風一樣心情舒暢,另外,掌握恰當的觸摸,也能夠縮短護患之間的空間距離,密切護患關系。機械通氣的患者,當發現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感受時,都會表現出緊張恐懼的心理,他們詢問的目光中帶有恐懼和無助,此時護士應該面帶親切微笑,用親切而堅定的目光注視著患者,耐心地解釋,告之不能說話只是暫時的,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夠感受到來自護士方面的心理援助,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起到了心理支持的作用。護士還可主動為患者翻身、拍背、洗臉、按摩,讓患者產生溫暖親切感,增加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有利于各種護理工作的開展。此外,還可通過仔細觀察患者的目光、表情、手勢、體動和口形來判斷患者所要表達的意圖。反復教會患者使用各種手勢,如豎小指表示要小便,豎拇指表示要大便,指口腔表示喝水或吃飯,手掌放在前額表示頭痛,手掌放在傷口處來回移動表示傷口痛,手掌上下翻動表示要翻身,指喉嚨表示有痰等,對于高位截癱進行機械通氣的患者,由于四肢癱瘓,不能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圖,護士可提出一些簡單的 問題,讓其作點頭、搖頭、眨眼等動作,以了解患者的要求,并給予滿足。
2.3 應用文字或實物卡片與患者進行交流 對于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我們可以給一些寫字板,讓他們將自己的要求和感受用文字表達,也可自制一些文字卡片寫上大便、小便、吸痰、喝水翻身等詞語,患者如有需要就可出示相應的卡片,對于一些文化程度低或聽覺及理解障礙的患者,可利用一些實物圖片與患者來進行簡單的思想交流,如是自制一些常用的物品圖片:水杯、碗、尿壺、便盆等,吿訴想要吃飯舉起碗的圖片,喝水就舉起水杯的圖片,大小便就舉起便盆或尿壺圖片等。對于肢體活動有困難的患者,護士可舉起卡片邊念邊詢問,患者只需做搖頭、點頭、睜眼、閉眼動作即可進行簡單的交流。
3 結果
筆者通過運用語言交流與非語言交流等方式與患者進行了有效的溝通,35例患者均樹立了戰勝疾病的信心,主動配合 治療 與護理,未發生由于患者不予配合而自行拔除氣管插管或其他導管的情況。經過精心地治療與護理后均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撤離呼吸機,拔除氣管插管,病情平穩轉往他科繼續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
4 體會
在實際工作中,護士應根據患者的不同需求,選擇運用恰當的交流方式。但護患交流是一門藝術,一種技巧,恰當的交流方式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增進護患感情,密切護患關系,有助于開展各種護理活動,對患者的治療和預后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反之,不恰當的交流方式,可使患者產生猜疑、恐懼和擔心,加重患者心理負擔,或導致護患關系緊張,不利于護理活動的開展,甚至會對患者的治療和預后造成負面 影響 。因此,護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修養,掌握良好的溝通交流技巧,并能夠正確運用于臨床工作實踐中,提高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