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平
【中圖分類號】R252.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2
梅毒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性傳播疾病,而梅毒螺旋體(TP)則是誘發疾病的主要病原體。梅毒可經血液、性、母嬰等多種途徑進行傳播,且發病率有日趨升高的的趨勢[1],不僅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而且對我國的無償獻血事業、輸血安全、新生人口質量等都有重要的影響。對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進行有效檢測無論對于疾病的診斷還是治療評價都有重要意義[2]。基于檢測原理的不同,媒體螺旋體特異性抗體檢測的方法也有不同。本文就我院100例梅毒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對兩種常用檢測方法(化學發光法及酶聯免疫吸附法)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比較,探討其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100例梅毒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經Western Blotting(WB)法檢驗,確診。患者中,男61例,女39例,患者的年齡在21歲到59歲之間,平均(36.2±3.2)歲。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在我院接受診斷、治療,且無一例失訪情況。
1.2 方法 患者入院之初,即采集其血液標本,并在獲取后的4 h內通過離心方法分析血清,于4℃的冰箱中保存待檢,并于次日分別采用化學發光法(CLIA)、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對血清進行檢測。計算患者的診斷靈敏度。同時,在患者接受治療后,對其進行進一步測定,以Western Blotting法檢驗結果為依據,判斷其治療效果,并對不同方法評價治療效果的準確度進行計算。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CLIA和ELISA診斷梅毒的靈敏度分別為99.0%、97.0%,CLIA法略高于ELISA,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經治療后,96例患者痊愈,治療有效率為96.0%,CLIA和ELISA判斷治療效果的準確度分別為100.0%和94.8%,也有CLIA高于ELISA的情況,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WHO的統計結果顯示,每年梅毒感染的人數都在1000萬以上。為了控制梅毒的感染,梅毒螺旋體的檢驗十分必要。常用的檢驗方法包括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明膠顆粒凝聚集試驗,二者在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的檢驗中都有很高的檢測靈敏度和特異性,效果基本相當[3]。隨著免疫學技術的發展,化學發光法也可以為患者的診斷、治療提供新的檢測途徑[4]。本文分別采用化學發光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對100例已確診的梅毒患者的血液標本進行檢測,并在治療后對其進行重新取樣測定,結果可見其診斷靈敏度和特異性均在95%以上,無論在疾病的診斷還是治療評價上都有很高的可靠性。其中,酶聯免疫吸附法具有操作簡便、成本低、檢測自動化、受外界因素影響小等優勢。而化學發光法除了具有上述優點外,還有更廣泛的檢測范圍[5],與酶聯免疫吸附法相比,敏感性和特異性都接近或達到100.0%,效果更優。
總之,采用CLIA或ELISA等方法都可以對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進行有效檢測,可以為梅毒的診斷、治療效果評價提供可靠依據。相對而言,CLIA的檢測靈敏度和特異性都更優。
參考文獻
張瑩,樸昌玉,孫彥杰,等.CLIA、ELISA與TPPA在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檢測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24):25-26.
趙曉慧.3種方法在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檢測中的意義[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9):1260-1261.
門守山,商發奎,韓春花,等.化學發光法與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獻血者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結果分析[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7,25(1):226-230.
劉洋,梅迪,申爽.電化學發光法檢測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的應用研究[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7,29(2):204-206.
遲瓊,王治偉.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與梅毒螺旋體抗體法在梅毒診斷中應用對比[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7,28(8):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