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小亮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1
1 概論
微循環作為循環系統中的分支之一,直接參與組織器官和細胞的物質、信息以及能量傳遞,是強大的內分泌與代謝的器官,同時也是維持生命的血液運行通道,對機體細胞和組織代謝功能有著直接的影響。自從這一概念出現后,醫學界對于整個循環系統也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而對于微循環的認識,也直接加強了醫學對疾病的更深入的分析,從而明顯提高了臨床療效。針灸作為我國醫學治療手段中最為簡便有效的方式之一,其在治療微循環障礙中有著不可忽視療效和貢獻。本文將針對針灸對于頭面部以及臟腑微循環的影響,進行深入具體的整理與分析。
2 針灸對頭面部微循環的影響
2.1 針灸對腦微循環的影響 伴隨高血壓腦出血等傾向的腦梗塞疾病,這種腦循環障礙通常在中老年人群體中較為多發,而針灸則可以起到改善腦血管調節功能,從而達到增加腦部供血促進肢體功能康復的成效。根據研究表明,針灸療法對于各種原因引起腦部微循環不同程度障礙都有著明顯改善和治療作用,不僅能將血流速度顯著提升,還能有效降低血管阻力,從而改善腦組織損傷。此外,針刺還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為側支循環的建立起到促進作用。研究表明,腦梗死患者經過針灸醫治過后,其血液流量與流速都有了明顯的提高,頸動脈血流量也隨之得到增加。值得一提的是,電針療法與藥物相配合使用后,還能起到一定的抗抑郁療效。
2.2 針灸對面部微循環的影響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針灸對于面部微循環障礙患者的陽白、地倉以及頰車穴等穴位局部皮膚表面的血流量有著明顯提升作用,而在提高面神經損傷修復的臨床療效上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以靳三針療法、面神經節注射以及星狀神經節阻滯組成的“三聯療法”,能夠通過將血管擴張、增加局部血流量與流速的方法,將患者神經細胞血氧利用率穩步提升,進而控制和減輕患者的水腫與炎癥,同時促進神經組織新陳代謝功能,有效改善患者面部微循環,是治療各種面部病變的主要醫療手段之一。
2.3 針灸對球結膜微循環的影響 球結膜微循環作為人體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它囊括了所有種類的人體微循環,而正因其極高的重要性,球結膜微循環的健康與否,也成為了檢測全身疾病微循環的重要評估標準。根據我國目前的醫療水準,已經可以從球結膜微循環障礙中,觀察出患者在肝硬化以及糖尿病等病癥的相關狀況。而在各類球結膜微循環障礙中,三棱針點刺放血是治療急性結膜炎的最有效的針灸療法,而其原理正是以針刺來改善球結膜微循環達到治療目的的。
2.4 針灸對耳廓微循環的影響 在反映機體病變中,耳廓微循環的狀況是最為直觀的觀察方法之一,它為疾病的發生階段以及治療階段都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針刺可以促進血管運動,提升其自發性與節律性搏動,從根本上擴張耳廓微循環血管,進而對其微循環障礙起到顯著改善。根據實驗觀察,對腦性癱瘓患者進行頭針針刺治療,通過觀察患者耳廓中的紅細胞聚集率與靜脈流速,發現頭針具有切實的療效,但電針刺激卻會對耳廓微循環產生負面效應。
3 針灸對臟腑微循環的影響
3.1 針灸對胃腸微循環的影響 根據我國中醫學的概念來看,針對各類腸胃疾病,可以通過針刺胃經井穴來進行治療。眾所周知,穴位中的“足三里”,是胃腑下合穴,而“合治內腑”,則是指針刺以足三里為主要穴位的一組穴位來起到促進患者胃腸微循環,從而調節患者胃腸血管通透性,達到治療消化道及胃腸疾病的功效。根據王新宇的研究資料中可以得出,針灸中的電針療法對于減少血管活性物質以及各類內生性炎性介質積聚于腸粘膜的問題上,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同時,電針療法也能起到保護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腸粘膜屏障和減輕腸上皮細胞壞死等功效。在臨床使用時,電針能有效緩解痙攣性疼痛。此外,針刺足三里,還能在增加血流量的基礎之上,相對其他療法更為直接有效地促進了患者胃腸組織的血液循環速度
3.2 針灸對心肌微循環的影響 對心肌血液流變學、心肌酶以及多種體液因素的良性調節,使得針灸療法在治療冠心病上占得重要地位,而其主要治療機制,則是以減少心肌氧化代謝以及改善微循環等方式來進行的。其中,電針“內關”穴,不僅能夠有效地降低心肌缺血狀態下血小板活化因子的水平,還在減少心肌組織損傷,以及增加血小板的活性功能等方面功不可沒,并借此改善患者心肌血液的病理狀態。而“心俞”作為另外一大主要穴位,在治療急性心肌缺血等病程中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資料表明,在心肌梗死的早期,以針刺內關穴的方式可以有效緩解冠脈血管痙攣,起到控制病變演化發展的作用,為了抑制心肌肥大等癥狀,則可以通過長期電針刺激足三里與百會穴的方式來達成。
3.3 針灸對子宮微循環的影響 針灸在體現一定的經穴療效特異性的同時,還可明顯改善子宮的微循環。據文獻報道,以電針三陰交與血海對于痛經大鼠子宮微循環作為研究重點,得出了子宮毛細血管及微血管在數量、管徑以及血流狀態等方面,經過針灸治療后可得到顯著的改善,而其中,最為靈敏的毛細血管,其管徑變化也最為明顯。但在電針兩穴治療痛經子宮微循環的同時,其介入的時機也對病情的療效有所不同。例如,即刻、預先以針刺三陰交穴可以快速緩解疼痛以及子宮血管的痙攣,但預先針的療效卻明顯優于即刻針,除此之外,穴位對陣痛療效,也以血海穴、懸鐘、三陰交的排列順序逐步遞增。
4 結語
針灸療法以一種綠色物理治療的概念,在多個層面及途徑中對于微循環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正面療效,而其自身擁有的持久效果以及較少的負面反映,也是針灸療法在臨床中可以普遍運用于患者的主要原因。它不僅能促進人體各個部位微循環的血流量與血流速度,還能改善血流形態與血管痙攣等癥狀,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治療方法。根據本文對于針灸影響微循環的分析與研究,我認為針灸療法值得大力推廣和應用,同時也希望針灸對人體微循環的影響與聯系,能夠成為醫學界的研究熱點,為我國針灸療法開創出更為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林麗嬌,許金森,朱小香,鄭淑霞.針灸影響微循環的研究進展[J].中國針灸,2015,35(02):203-208.
李春華,陳瀅如,佘延芬,李靜,劉玉祁,苑鴻雯,張鵬,辛思源,齊丹丹,王傳杰,谷雨,朱江. 針灸對微循環影響的研究進展[J]. 上海針灸雜志,2014,33(01):1-4.
楊偉寧,李志同,解秸萍.針灸與微循環[J]. 微循環學雜志,2012,22(0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