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保華
【中圖分類號】R2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1
西醫學所說的面神經麻痹即中醫通常所說的“面癱”,可分為周圍性和中樞性兩種。前者多由面神經本身病變或受周圍組織的病變影響所造成,發病原因很多,如病毒感染、神經炎、面部外傷,某些腫瘤術后(如腮腺混合瘤、顱內聽神經瘤)。臨床常見多數病人在面部受冷風侵襲后發病,表現為面部板滯不舒,口眼向一側歪斜,額紋消失,不能閉眼、皺眉。后者可因老血管疾患或腦腫瘤等引起,表現僅限于臉面下部肌肉癱瘓,常伴有肢體癱瘓等,而閉眼、皺眉均無障礙。這里僅介紹周圍性面癱,其他類型面癱可參考本病治療。
周圍性面癱也叫面神經炎,是面神經在莖乳突孔內發生急性非化膿性炎癥,又稱BELL麻痹,癥見一側眼瞼不能閉合,洗臉、漱口時發現口角歪斜,前額皺紋消失、目不能合、鼻唇溝變淺、嘴角歪向對側、鼓腮謝氣,并可有同側舌前2/3味覺減退,聽覺過敏或面肌跳動,可有淚液,睡液見少,偶見“鱷魚淚”現象,即咀嚼食物時,伴有病側流淚。進食時食物殘渣滯留于病側的齒頰間隙內,口水自該側流下。少數病人起初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或外耳道皰疹,聽覺過敏癥。好發于春秋兩季,發病突然,男性多于女性,一般認為是絡脈空虛,感受風寒,風邪人中(急性期)或熱毒侵襲面致面部經絡、經脈(主要是足陽明、少陽、太陽經筋)失于滿養。有的伴有惡寒發熱、頭痛項強等外感表癥。癥狀:舌苔薄白,脈弦細。氣血瘀阻(恢復期及后遺癥期),經筋失于濡養,面部抽搐或麻木,眼裂擴大,口眼歪斜等,日久不愈,舌質暗,苔薄白或薄黃,脈弦。現代醫學認為是莖乳突孔內病毒感染,引起組織水腫或骨膜類,以壓迫面神經或因局部營養面管痙攣,導致神經組織缺血、水腫受壓而麻痹,也有認為局部水腫可能屬于免疫反應所致。
1 治療方法
1.1 亳針療法 本病急性期(一周內)病情處于發展階段,局部取穴宜少,刺激宜輕,一般主穴取合谷、風池、頰車,風池合谷用瀉法,患側頰車用補法,針刺不宜過深,留針不宜過長,遠部諸穴用瀉法,強刺激,留針時間長,面部諸穴針刺要輕,進針用特定手法,即進針時用倒轉法針刺,即針刺手法中的瀉法,這樣可以防止急發期過度刺激、痙攣及疾病的引發(正如開關水龍頭,倒轉可使水與水管阻力及壓力減小,順轉可使水管與水的壓力增大,對水管產生壓力及磨損作用),須知在急性發作期與發展期是一個必然連接過程,應加以適當配穴,如兼惡寒發熱、頭痛等表征者,加大椎、列缺;露睛流淚者,加攢竹或魚腰;耳后痛者加翳風;味覺減退者加廉泉;體弱者加足里、三陰交。治療后用熱毛巾熱敷15分鐘一20分鐘。在疾病穩定期,即進入恢復期(一周至三個月)后,針刺深度可逐漸加深,所有腧穴均用補法。這個階段加地倉、下關、陽白、人中、承漿、四白、太陽、頭維、太沖、百會、迎香,其中迎香配合谷,應先用補法輕刺迎香,后用瀉法針刺合谷,下關平刺、地倉斜刺,太沖為循經遠取法。留針以20分鐘-30分鐘為宜,針后應做隔姜灸。后遺癥期(三個月)按上述酌情選穴外,應以透刺為主,地倉選頰車、陽白透魚腰、四百透承泣、水溝透地倉等,這些透穴針刺皮下出血到一邊捻轉一邊向前推進直至所需深度,提插捻轉的幅度視病程長短和患者身體狀況而酌情處理,針刺留針時還可以使用一些特例手法,如較為難治的面癱應及早采取宗合治療,取穴相應多一些,針刺強度應大,留針時間宜長。
1.2 水針療法配以耳針療法 取(1)陽白、四百、頰車、地倉;(2)太陽、奉正、下關翳風。兩組穴交替使用、選用皮試針頭抽取麝香注射液4毫升或精制腦組織液3毫升,按水針操作常規消毒,產生針感后回抽無血,將藥液注于每組4個穴位,在以面頰、肝眼、口、皮質下,配穴:腎上腺、枕。用毫針強刺激,留針30分鐘-60分鐘,聯合治療。一日一次,或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1.3 輔助治療法 中藥很有必要,如早期風熱可用疏熱疏風藥,適量加一些活血藥,風寒用散寒祛風藥,后期則主要以祛風活血通絡為主,主要以三百五蟲湯、牽正散補陽還五湯進行加減,牽正散量要大些,以服藥后舌頭有麻木感為度,注意蓄積中毒以防出現意外,對于頑固性面癱除用藥物外可酌情加補肝腎、益氣血之品,以增加人體正氣、祛邪外出。維生素應用也具有一定作用,因面神經有炎癥、水腫,神經元的部分功能喪失,故需要一些營養神經藥物,如:維生素、神經生長因子等輔助療法很重要。
1.4 鞏固療法 病情恢復后以按摩手法和食療為主,這樣可防病情復發及留下后遺癥。按摩以患側為主,健側為輔,使神經肌肉傳導恢復,改善各種神經肌肉的麻痹狀態。
2 小結
本病多由正氣不足、絡脈空虛、感受風寒、衛外不固、風邪人中(急性期)或熱毒侵裝面致面部經絡、經脈(主要是足陽明,少陽,太陽經筋)失于清養,氣血淤帶,面部筋肉縱緩不收而發病,現代醫學對本病的精因尚未明了,通常認為可能是局部炎癥所致,如:莖乳突孔內的骨膜炎、腮腺炎等,本病初期,針灸治療宜取穴少,輕刺激,本病若病延日久,治療失當,病情由實轉虛,氣血不能上灌于陽明,致使面部肌肉失于氣血濡養而枯槁萎縮,面部麻木,肌肉抽搐等。因此,本病早期以祛邪為主,恢復期以扶正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