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汴京 李肖梅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1
1 一般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至2017年10月我院門診及住院病人60例,隨機分為加味參附湯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病程方面類似,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診斷標準 參考2002年國家衛生部制訂的《中藥新藥治療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選用心腎陽虛型患者。主癥:①心悸;②短氣乏力;③動則氣喘;④身寒肢冷。次癥:①尿少浮腫;②腹脹溏瀉;③面色灰青;④舌象:舌體胖大,質淡,苔薄白;⑤脈象:脈沉細無力或遲。
1.2.2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心血管分冊》舒張性心力
衰竭診斷標準[3]稍有增補:(1)有心衰癥狀與體征,存在舒張性心力衰竭的基礎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等;(2)LVEF>45%,左心腔大小正常;(3)有左心室舒張功能異常的依據(E/A<1);(4)無心臟瓣膜異常,并排除心包疾病、心肌病等。(5)NT-proBNP[4]升高(根據年齡判斷[5],即年齡<50歲,NT-proBNP>450pg/ml,NT-pro50-75 歲,NT-proBNP>900pg/ml,提示心力衰竭)。
1.3 納入標準:(1)符合冠心病舒張性心力衰竭的診斷及中醫癥候者;(2)選取心功能在Ⅱ-Ⅲ級之間;(3)年齡在45-70歲之間。
2 研究方法
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基礎用藥,即抗血小板、調脂、利尿、擴管等,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加味參附湯,組成:人參15g、黃芪20g、制附片10g(先煎)、丹參15g、澤蘭20g、紅花15g、茯苓20g,水煎服,每日一劑,4周為1療程,4周后復查各項觀察指標。
2.2 觀察指標:超聲心動圖;NT-proBNP;安全性指標:肝、腎功能、電解質、心電圖、臨床癥狀(中醫癥候)改善情況。
3 療效判斷標準
NYHA心功能分級方法心衰療效判定標準[2]:參照《中藥新藥治療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1)顯效:主次癥基本或完全消失,治療后證候積分為0或減少≥70%;(2)有效:治療后證候積分減少≥30%;(3)無效:治療后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4) 加重:治療后積分超過治療前積分。
4 臨床資料的統計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所有計量資料均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者用非參數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5 治療結果及分析
5.1 治療后兩組綜合療效比較:兩組總療效分別為86.7%與73.3%
討論
中醫關于心衰癥狀、病因病機的論述出現較早,對心力衰竭病因病機的認識較一致,即本虛標實,病位在心,累及肺、脾、腎等臟,以心氣虛為心衰發病基礎,以血瘀為基本病機,以陽虛為轉歸標志[5]。據中醫辯證分型,歸為益氣、活血、溫陽、利水等基本治療原則。
舒張性心力衰竭又被稱為收縮功能正常的心衰,因心室主動松弛功能異常,失去部分或全部被動充盈能力,使心室松弛及順應性下降,最終產生左室高充盈壓、低充盈量,出現體循環或肺循環障礙的一組臨床綜合征[6],類似于收縮性心力衰竭,而左室收縮功能卻正常或輕度異常,LVEF≥45%。
加味參附湯是治療心衰經驗方,組方為:人參10g、黃芪20g、制附片10g(先煎)、丹參15g、澤蘭15g、紅花15g、葛根15g、茯苓20g。方中人參、黃芪益氣升陽,人參補氣之功可助黃芪行水之力,共為君藥;附子辛溫,有回陽之效,丹參、澤蘭、紅花、葛根有活血化瘀,通暢經脈,共為臣藥;茯苓健脾利水,為佐使之藥,全方具有益氣溫陽,活血利水的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組間綜合療效比較有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加味參附湯用于臨床治療冠心病舒張性心力衰竭(心腎陽虛型)有一定療效。
參考文獻
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心血管分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謝麗萍.左室舒張功能不全的診治現狀[J]:中國醫學文摘.內科學,2001;28(2);240.
曹雪濱.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醫辨證分型特點[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9,16(3):13.
路廣晃.周次清教授辨治心力衰竭的經驗[J].中醫藥研究,1994(1);3.
祝新超.馮凱等.中西醫結合治療舒張性心功能不全的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2009,5(25).
Zile MR,Gassch WH,Garroll JD,etal.Heart failure with a normal ejection fraction:is measurement of diastolic function necessary to make the diagnosis of diastolic heart failure Cirulation,2001,104:779-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