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保國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1
慢性疾病給患者的家庭以及社會帶來嚴重影響,社區慢病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社區居民的健康水平,而高血壓屬于臨床中常見的慢性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其發病率也逐年生長,因此需要有效的管理制度,提高疾病的控制率以及治療效果[1],而此次研究旨在分析慢病管理對社區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特選擇200例患者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患者資料 此次研究涉及的參組人員一共為200例,均為本社區患者,上述患者均符合高血壓的臨床診斷標準,其研究時間為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利用隨機分組的形式,將上述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患者例數為100例,男性患者為56例,女性患者為44例,其年齡最大為72歲,最小為41歲,平均年齡為(59.69±4.31)歲,病程最短為半年,最長為8年,平均病程為(3.21±0.44)年,而對照組患者例數為100例,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例數比例為60:40,年齡最大為70歲,最小為42歲,平均年齡為(59.55±4.37)歲,病程最短為1年,最長為10年,平均病程為(3.24±0.47)年,利用統計學分析以上患者的臨床資料,其差異極小,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社區管理干預,而觀察組患者則實施慢病管理,(1)健康教育,社區應加大高血壓疾病的宣傳力度,通過開展社區講座以及發放宣傳冊等形式,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疾病的認知情況。(2)定期對高血壓患者開展門診隨訪活動,同時建立健康咨詢處,讓社區人員了解高血壓的預防措施,并且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另外根據患者的情況,實施有效的藥物指導。(3)日常干預,工作人員應對高血壓患者實施日常管理,首先為飲食方面,指導患者應低鹽的食物為主,并且針對吸煙飲酒的患者應告知其戒煙酒,對于體質較肥胖的患者應,實施減肥計劃,根據患者的情況建立適當的體育鍛煉,隨后采用心理干預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讓其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提高對疾病治療依從性[2]。(4)建立檔案,工作人員應為患者建立統一的病歷檔案,另外對患者實施開放式病歷系統,根據患者的疾病情況,對其高危因素進行評估,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避免[3]。
1.3 觀察范圍 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壓情況,另外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比較。
生活質量采用sf-36生活質量表進行分析,包括情感、病情、活動三個方面,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4]。
1.4 統計學方式 本文研究所得數據資料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使用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分析上述患者管理前后血壓變化情況,在管理前兩組患者的收縮壓與舒張壓差異較小,而管理后數據均明顯改善,但是觀察組的數據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情況,在下方表2中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
3 討論
慢性疾病的病程較長,其常見的慢性疾病為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近年來慢性疾病引發的死亡率正逐年上漲,因此應對慢性疾病患者進行相應的管理干預。而高血壓的發病率較高,其引發的并發癥也較多,病情較為復雜,臨床治療時間較長,其特征為血壓異常,給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造成嚴重影響。據相關報道稱,我國現階段社區高血壓疾病的普及力度較低,這也是導致高血壓患者年輕化的重要因素,而慢病管理是臨床上用于慢性疾病治療的有效管理方式,將慢病管理應用在社區管理中,以社區的形式,讓高血壓患者了解疾病的相關情況,同時了解治療的重要性,以此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進而確保血壓的正常,提高其生活質量[5]。
通過此次研究結果也不難看出,在管理前兩組患者的收縮壓與舒張壓差異較小,而管理后數據均明顯改善,但是觀察組的數據明顯優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對社區高血壓患者開展慢病管理,能有效控制患者血壓情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保證其健康。
參考文獻
葉瑞香.社區高血壓慢病管理模式改善高齡EH患者療效及對血壓變異性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1):144-145.
盧惠娟,蔣雯.老年慢性病患者社區照護管理與其社會因素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20):5125-5127.
邵彩光,王美芳.社區慢病管理對高血壓病患者規范用藥的影響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7,11(12):15.
孟晰.社區高血壓慢病管理模式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波動的影響[J].醫療裝備,2017,30(11):68-69.
朱啟輝.慢病管理對社區慢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及并發癥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7,28(21):4068-4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