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平 郭忠德
摘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輕結論,重過程,教給學生學習和思維的方法,引導學生開動大腦參與學習,使教學內容與大腦中原有的知識經驗產生同構,建立起非人為的本質聯系,激勵學生創新學習的思維活動。
關鍵詞:數學;教學;創新
創新型教育既是一種相對于傳統教育思想而言的新教育理念,更是一種反映現時代要求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創新型教育在小學數學教育階段,主要是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一個人要有不斷創新的精神也就離不開他的創造力。創造力是人通過一定的智力活動,在現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智力活動,在現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重新組合和獨特加工,在頭腦中形成新產品的形象,并通過一定的行動使之成為新產品的能力,下面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談一談粗淺的認識。
一、重視學生的質疑問難
好奇是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它往往可以促使學生作進一步深入細致的觀察、思考和探索,繼而提出探究性問題,這是創新個性的具體表現,我們應倍加愛護和引導。而傳統教學中,學生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附性。學生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創新的個性受到壓抑和扼制。因此新課程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注重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以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質疑問難是探求知識,發現問題的開始。因此,學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是他們創造性思維的表現。例如教學應用題:“有25 塊棱長0.6米的正方體大理石,每立方米大理石重2.5 噸,如果用載重生5 噸的汽車一次性運往工地,運走這些大理石至少需要多少輛汽車?”同學們的解答是:2.5×(0.6×0.6×0.6)×25÷4.5=3(輛)我也認同了這種解法,正要講下一題時,有個學生提出疑問:如果25 塊大理石用3 輛汽車一次運完,由于25÷3的商不是整數,又不能超過汽車的載重量,那么在實際運輸過程中只能把一塊或一部分大理石鋸開來,分裝在這3 輛汽車上,而這在實際運輸中是不可能的,所以至少用3 輛汽車來運是不對的。聽了他這種講法,我感到很驚喜。想不到這位學生能以事實說話,不迷信老師,不迷信題目,不盲目吸收,能獨立思考,而且講得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并積極地與他們一起探索,去發現更廣闊的新天地。
二、重視內在誘導,引發創新意識
“你可以把馬拉到河邊,但你卻無法迫使它飲水。”教學活動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環境的創造,教學模式則是構建這種環境的方法。安靜地坐在教室里的學生不等于就進入了主動學習的狀態,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就等于教學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學的關鍵在于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激勵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引導學生不斷進行創新學習。
在“圓的認識”一課教學時,我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誰知道,汽車為什么能行駛得又快又平穩?”學生回答:“因為車輪是圓的。”“為什么車輪做成圓的,汽車就能行駛得又快又平穩呢?”學生面面相覷,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來,汽車為什么行駛得又快又平穩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還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從而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弄懂“圓”、“圓心”、“直徑”、“半徑”的概念及性質。學生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自主地探求知識,然后再用學到的知識來解釋“車輪為什么是圓的”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教師教的熱情和學生學的熱情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學生在主動參與,在“動”起來、“活”起來的過程中,有了成功的體驗,激起了更強的探索新知識的欲望。
三、重視多向交流,培養創新品質
創造又是一種集體活動,多向交流互動作用的教學方式,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可以自由地交流,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單向傳輸的教學現象,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團結、協作的優良創造品質,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為不斷創新奠定基礎。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節教學后有這樣一道求面積的思考題(如圖)。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這樣一道題難度不大,一般都能把它分割成兩個或三個長方形來解答。在畫輔助線分割求解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發現還可以把上圖補成一個長(30+40)米寬50米的大長方形,找出了用大長方形的面積減去長40米、寬(50一20)米的小長方形面積求解的方法。多向交流、互相啟發,在訓練了思維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互助、合作的良好品質。
四、重視教學過程,激勵創新思維
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是創新的前提。不展現事物的發展變化和思維活動的過程,不僅不能揭示事物的全貌,而且很難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導致被動學習。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輕結論,重過程,教給學生學習和思維的方法,引導學生開動大腦參與學習,使教學內容與大腦中原有的知識經驗產生同構,建立起非人為的本質聯系,激勵學生創新學習的思維活動。
“直線、射線、線段”的教學,讓學生看書上的結論用不了一分鐘。為了讓學生弄清“直線、射線、線段”的聯系和區別.我們設計了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首先從不同類型的線入手,觀察“直的線”和“曲線”,讓學生感性認識“直線、射線、線段”都是“直的線”,接著讓學生隨著計算機的演示從“能否延長”、“能否度量”、“幾個端點”等方面弄清直線、射線、線段的區別,最后再通過學習教材與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動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教學中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利用已有生活經驗建構起了新的知識,也掌握了學習、思考的方法。
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可貴的,層次最高的素質,如何培養是教育和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事實上影響創新能力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增強教改意識,把提高素質作為教學的根本任務,才能營造新環境,培養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劉立玲.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教育[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5).
[2]胡風麗.運用遠程教育創新小學數學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