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初中數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
張 帆
(四川省西昌市第六中學 四川西昌 615000)
摘要:中學數學具有內容的抽象性、應用的廣泛性、推理的嚴謹性和結論的明確性等特點。在實施中學數學素質教育時,應根據數學本身的特點,在傳授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積極探討數學知識與素質教育的最佳結合點,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初中關鍵詞:數學;教學;學生;素質
中學數學是重要的基礎學科,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肩負著自身的歷史重任,對培養和發展中學生素質意義重大。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應結合教學理論與實踐,將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數學知識的傳授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數學學科的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階段中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把素質教育貫徹于數學教學之中,使數學教學能為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服務,是當前數學教學改革的中心議題,是擺在我們廣大數學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的任務。
一、聯系性教學
數學教學走向綜合化,首先要把本學科知識聯系融通。對此,人教版數學主編林群先生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認識問題有兩種方法。例如,你要了解一個城市,可以一條街、一條巷的走,逐個認識;更好的辦法是坐上直升飛機,從天空向下觀察,不僅可以清晰了解每條街、每條巷,更可以把握街道之間、巷子之間的關系,能夠從總體上更直觀、更清晰地把握。數學教學也應當這樣,應當讓學生坐上直升飛機來看問題。
“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課題學習”幾大領域不是割裂的條塊。這種對原先的代數、幾何統整,并非簡單地增刪,拼貼,移植,而是進行了系統的綜合與再劃分。雖然教材編排注意到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但混編和螺旋上升的處理方式使知識顯得不太系統,這就需要教師引導。聯系性教學把內容看作彼此相關的知識、工具,有可能以交織在一起的形式出現,如數形結合、數據處理、數學建模等。適時加強各領域的滲透與前后知識的綜合,隨著學習的逐步深入,可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完整的認識體系與合理的知識結構,也利于發展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數”之前,學生已經了解了一次函數與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聯系。本章通過探討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關系,再次展示函數與方程的聯系。可以深化學生對一元二次方程的認識,又可以運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二次函數的有關問題。因為函數是初中數學知識的頂峰,綜合性較強,教學時要特別注意聯系已學知識。如,在第一節開頭,用函數的概念對正方體表面積、多邊形對角線數、產量增長等問題中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說明。用關于y軸對稱點的坐標的關系說明y軸是拋物線y=x^2的對稱軸。用平移描述函數y=ax^2與函數y=a(〖x-h)〗^(2+k)圖象之間的關系。這樣處理既利于知新,也益于溫故。
二、綜合性教學
數學教學的綜合化,還體現為密切數學和其它學科間的聯系。從多向、多維、多層的聯系中尋找結合點,把“觸須”伸進這些學科中,建立起數學通向其他學科的“互聯網”,實現學科整合。
數學作為一種工具和普遍適應性技術,應用領域在不斷擴大。它的簡捷與理性,使之在研究諸多客觀世界中不可缺少。教材加強了學科之間的聯系,大量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入,進一步促進了數學教學綜合化的發展。加強與其他學科的綜合,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是對數學知識的檢驗。反過來,其他學科又包含著很多數學因素,為數學提供鮮活的背景與素材。要用“大課程觀”的理念將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有機融合起來。跨學科學習,消除學科間的隔膜,對如何挖掘其他學科的資源,利用數學解決其他學科的問題提出了新要求。我們要“跳出數學教數學”。
八年級下冊前兩章,多處提到電阻、電壓、功率、壓強、杠桿等名詞,如PR=U2,電壓一定時,用電器輸出功率是電阻的反比例函數。再如研究F=pS時,當壓力為定值時,壓強與受力面積成反比,利用函數圖象來表示,p與S關系一目了然。這種知識與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將促使學生更自覺地去探究知識。
另外,語文知識讓數學表達簡練、明白。學生比較陌生、又比較抽象難懂的概念,利用語文知識增加數學教學的生動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往往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多媒體課件是解決教學重難點強有力的工具,教材中的“信息技術應用”板塊也為學生提供了很多豐富的學習背景,如對位似、函數性質等知識探索。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加強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數學將被充實得更富于立體化、多元化,更富于時代性。
三、生活化教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數學教學在立足綜合性、著眼實踐性的同時,要重點突出數學性,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一方面在課堂上增強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可以通過提煉生活場景中的數學因素引入概念,可以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解決身邊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走出閉塞的教室,回歸生活,在廣闊的生活空間展開數學教學。鼓勵學生利用雙休日、節假日等開展實踐活動,將課堂與課外、教材與活動、學校與社會實現有機整合。
教材第二十七章“相似”,通過生活中大量的實例(照片、足球、車模、不同字號的字)引入相似圖形、位似圖形的概念。“相似三角形應用舉例”給出了一些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方法,解決生活中不能直接測量物體長度的問題(金字塔高、河寬、盲區)。再如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引用古老的雞兔同籠問題;講到黃金矩形,介紹了優選法和生活中的美妙應用;講到鑲嵌,干脆讓學生到生活中去觀察、去發現,思索其中的奧秘。教材中的生活比比皆是,生活中的數學舉不勝舉。教學中要特別留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初中數學教學整合的幾條途徑,可以實現“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各種能力的整體發展、數學與其他學科的溝通,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數學學習過程變成了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相關學科知識和能力遷移運用的過程,也是各種學習方式綜合發揮作用的過程。數學教學走向綜合化,根植于現實,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