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虹
近年來,隨著國學的再次興起,人們對于文言文的重視度急劇增加。根據《初中語文課標準》的要求,學習文言文要能借助工具和書籍簡單地來理解它,對于淺顯易懂的文言文要加強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也要積極閱讀課本外的文言選段,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學會舉一反三,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隨著高考全國卷的普及,中考接軌高考,注重知識的遷移應用。分析新課改以來的中考試卷,文言文考察一直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是截取課內文言文,通過文言實虛詞、翻譯等手段來考查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拓展到課外文言文的學習,這反映了在新課改中,重視學生將所學知識充分利用,以此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利用兩段文言文來考察學生又是最為常見的題型,通常兩段文言文具有相同點,一般在題材、人物、手法等方面類似,但中考語文的文言文比較閱讀命題都不會給考生設置閱讀障礙。中考文言文一般考察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及用法,以及重點語句的翻譯等,常見的命題方向有:
一、在文言文比較閱讀中常見的文言實詞的異同。
如(2006,天津)由是先主遂詣亮,不恥勞辱, 考察詞的隱身義和詞類活用現象。文言文到現代語言的過程中,詞匯一直是變化最大的部分,所以我們要根據詞匯來進行分析。
(一)注意詞語的古今異義。
如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換,詞義情感色彩變化。
走 從
古義:跑、逃跑。例: 古義:跟隨。例:
①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①戰則請從
②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②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
今義:行走,步行。 今義:介詞。
(二) 一詞多義
文言文最為常見的現象就是一詞多義,同一個詞在不同語境不同段落可能就會發生詞義上的變化,這個時候就要根據上下文來判斷該詞語的具體意義,不能一概而全。本質上一詞多義是由詞語引申或者隱喻和假借造成的,所以理解文言文一詞多義就要從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入手。
兵
①兵器,武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②軍事,軍隊。“可汗大點兵。”成語:兵貴神速、兵不厭詐”
③兵士?!吧鲜雇鈱⒈??!?/p>
池
①護城河?!俺欠遣桓咭?,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
②池塘?!巴恋仄綍?,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三)通假字
通假字是文言文學習中又一個知識點,所謂古今通假,便是兩個字通用一個意思,或者這個字取另外一個字的意思,二者之間語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又叫音通假或者音假借。我們復習中可以把六冊的所有的通假字找出來,讓學生掌握。
常見的通假字有:
亡——無、爾——耳、見——現、說——悅、湯——燙、坐——座、反——返、惠——慧、詘——屈、簡——揀、竦——聳、拂——弼、屬——囑、編——遍、錯——措、食——飼、邪——耶、還——旋、被——披
(四)詞類活用
實詞在文言文中占據相當多的部分,但是它們都固定的用法,有著自己實際的含義,但也有例外,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下或者用法中,一些實詞原本的含義會發生改變,變成另一種意思,這就是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一般包括:名詞→動詞、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名詞、形容詞→動詞或者名詞等等。在平時的學習中,遇到此類用法,我們要及時記錄,歸納總結,便于后期的復習和回顧。以下舉幾個例子,如“一狼洞其中”,“洞”本是名詞,在這里作為動詞“打洞” ;“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餓”是不及物動詞,這里帶了賓語“其體膚”,活用作使動詞,意為“使…經受饑餓”。
二、常見虛詞的理解
常見的文言虛詞有18個,比如“之、其、以、而、于”等,文言虛詞一直是學生的噩夢,相對實詞來說,虛詞更加變化多端,用法也比較靈活,有時甚至沒有實際意義,只是語氣詞,所以學習起來相對吃力。對于文言虛詞的應用,許多省的中考主要以選擇的形式來出題。
(2015黃岡市)選出下列加點文言虛詞理解有誤的一項(A)
A.雖欲言(雖然) 皆朝于齊(向)
B.意猶不足(還) 遂致亡滅(于是)
C. 百姓何得不安樂乎(怎么) 乃下令(于是)
D.燕、趙、韓、魏聞之(代詞,代這件事)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助詞,的)
文言虛詞的學習也是有方法的,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可以經??偨Y,橫向對比,不斷攻克各個虛詞。
(一)及時整理,充分總結。
每學習一個新的文言虛詞時,可以記錄它的意義和用法,整理歸納相應的語句和解釋,便于后期的復習,這樣下次再遇到這個虛詞時,能夠準確知道它的意義,所以平時的積累必不可少。
(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文言虛詞的學習不能死板的記錄,光靠記錄是沒任何效果的,在記錄的同時要對它在文中具體語境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整理和學習,在遇到同樣的語境時,可以快速理解,這就是靈活運用。
(三)結合現代漢語來理解文言虛詞。
文雅虛詞的理解離不開漢語的支撐,在學習文言虛詞時,結合上下文,將文言文翻譯成漢語,這樣更加直觀的了解和認識它的用法。一般來說,翻譯也占了文言文考察的一大部分,很多學生在翻譯文言文時覺得頭大如斗,就是因為沒有理解重點虛詞或者實詞的意思,從而無處下手。
各省市在考察文言文時經常會出現翻譯的題目,如:
(2017,福建)翻譯下列語句。(4分)
(1)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2分)
(2)登山里許,飛流汩然下瀉。(2分)
譯文:
(1)這(白帝和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馭著風,也不覺得(比它)快。
(2)登上山走了一里多的路,就看見了山泉汩汩地往下流瀉。
三、如何指導學生翻譯文言文
在文言文學習中,翻譯一直是比較難的部分,即使學習文言文再久,拿到一篇陌生的文言文,翻譯起來還是比較辛苦。這往往是對文言實虛詞掌握的不牢靠,對翻譯沒有技巧,從而翻譯的一塌糊涂。老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發揮帶頭作用,讓學生簡單易懂的理解并翻譯文言文。
首先,翻譯要盡可能的準確,要根據原文來進行翻譯。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對文言實詞和虛詞進行積累,充分掌握意義及用法,牢記通假字,此外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使用直譯的方法。
其次,翻譯之后的語句要通順,將文言文的特俗格式改為常見結構,比如倒裝、被動或者判斷等句型改成復核現代漢語閱讀的習慣。
最后,翻譯的語句要盡量簡潔明了,言簡意賅,讓人一眼就能理解。
四、比較人物形象,分析感情傾向
閱讀甲乙兩文,分析甲乙兩文中人物的形象,比較兩個閱讀材料中作品的感情傾向,是這幾年來中考課內外文言文比較閱讀中出現頻率比較高的題型,比如:
(一)請根據文意簡要概括愚公和魯公的性格特點。
分析人物形象,和現代文閱讀的方法一樣,要注重分析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態等細節,根據人物事跡概括他的主要特點,同時也要注意對比。
比如,愚公作為移山的主人公,他必須得有堅定地信念和不畏艱難的勇氣,才能把大山移走。魯公則相反,相對愚公來說,就顯得猶豫不決,決策過于優柔。通過分析人物性格特點,可以掌握一定的小竅門,比如用一些性格描寫的詞語來概括人物特點,例如剛正不阿、郁郁寡歡、勇往直前、膽小如鼠等等。
(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或態度,是歷年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點,如:
諸葛亮、曹劌、柯煥三人“忠”的內涵分別是什么?
熟悉歷史的同學可以知道,諸葛亮一生忠于蜀國,竭盡全力輔佐劉備,魯莊公則盡力做好國君,柯煥為國為民,誓死殺敵。一般分析這種作者觀點的題型,需要先考慮人物的形象,如果是正面形象,則大多是褒獎的態度,如果是反面形象,則大多是貶低的態度。分析文章時,要準確把握文章語句含義,梳理結構,分清主次信息,從而明確主旨。
除此之外,部分文言文中作者的態度比較明顯,往往表現在特殊的句式結構中,這種情況是最容易找到的,我們只需要找到重點語句或者前后語句,比如中心句、結尾句等;或者作者借助人物的事跡來表明,表達的感情比較隱晦,需要細細品讀,在領悟的基礎上歸納總結,概括作者的態度,最后找到正確答案。
綜上所述,中考的文言文考察大多是固定的題型,即使再怎么變化,也離不開實詞、虛詞和翻譯。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及時總結,進行深入分析和學習,多做比較,把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牢牢掌握,找到翻譯文言文的規律和技巧,正確把握文章主旨,進而回答問題。另外,我們也要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在對課本內文言文學習的同時,也要多多學習課外文言文,拓展知識面,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