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瓊
古人用“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形象地說明了環境與人成長的重要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環境的設置就恰似一根法力無邊的魔棒,擁有它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如果用“一石激起千層浪”來形容這種靈動的課堂,學生又怎么不會喜歡生動有趣的數學呢?課改理念又怎么不會得到充分的體現呢?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能和靈感的產生。”
一、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樂學的求知欲
常言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問題情境創設得好,就能吸引住學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燃起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對新知識的探究中。而兒童學習的興趣常常是從好奇開始的。作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對事物好奇的心理特點,積極主動創設最佳的問題情境,造成學生認知的不平衡,使他們產生知識上的“好奇感”和“饑餓感”,從而激發學生樂學的興趣。
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手持“三球儀”走進教室,立刻引起孩子們較大的反響,有的議論紛紛,有的在心理納悶:老師怎么拿“三球儀” 來上數學課呢?等學生安靜后,我讓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分別說一說自己今年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可是小亮今年12歲了,但他只過了3個生日。”話音剛落,孩子們又是一陣小議,急想知道其中的奧妙。我由此揭題并板書課題“年、月、日”。這種新穎有趣的導入方式,不僅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而且達到了以趣促問,以趣促學的目的,為探索新知促進樂學起到了鋪墊作用。
二、創設愉悅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樂學的主動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量通過生動的教學語言,恰到好處的比喻,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啟發和誘導學生,使師與生之間、生與生之間和諧交流,鼓勵學生在‘動中學、想中學、說中學、樂中學,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展示自我個性和表現的機會,在樂學中實現“要我學”為“我要學”的情感轉變,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樂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教學 “數的整除”,快下課時,我并沒給45名學生布置作業,而是設計“動腦筋離課堂”,先出示卡片2,請學號是2的倍數的同學先走。學生走了一些,又出示卡片5和3,讓學號是3、5的倍數的學生走。最后剩下學號是1、7、11、13、17、19、23、29、31、37、41、43的學生。此時,我不再出示卡片,而是問學生,老師出示哪一個數,大家都可以走呢?學生略加思考,異口同聲地說:“1”。這樣的教學設計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樂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出現了妙趣橫生的場面,真正體現了“學數學”“用數學”的教育理念。
三、大膽創設操作環境,誘導學生樂“做數學”
心理學家皮亞杰主張課堂教學要變“坐中學”為“做中學”。一堂課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點要看學生是否積極思考。《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學生就懂得珍惜;給學生一些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學生就增長了勇氣,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發現,在發現中提高,使人人都有收獲。
如 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我先請學生測量并標出各種不同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然后讓學生報出其中任意兩個內角的度數,老師來猜第三個角的度數,老師對答如流,準確無誤。學生帶著驚奇和疑問,走進了發現和探索的征途,有的用先測量后再計算的方法,有的用折紙的方法,有的把三個角撕下來重新拼在一起的方法, 還有的用長方形對折成兩個三角形等的方法探究得出了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學生們很快揭穿了“老師總能猜對”的秘密。接下來又是一次具有挑戰性的探究—“根據三角形內角和是180°,你能推導出五邊形、六邊形……一百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嗎?能揭示N邊形內角和的規律嗎?”在積極的探究活動中,孩子們通過折、拼、算、量、思等,終于發現了多邊形內角和等于180°×(N-2)。學生在探究、交流、合作中真正成了樂于“做數學”的主人。
四、創設質疑問難情境,培養學生善思的品質
古人曰“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疑能使學生由學記向學問轉化,解決疑難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需要,也是一堂成功課的關鍵之處。教師作為數學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促進者,就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傾聽孩子的心聲,有意識地創設一種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孩子敞開心扉,放飛思想、真情對話,學生才會把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靈感全部調動到課堂學習中,這樣的課堂才能回眸一笑百媚生。
如在教學《找規律》一課時,出了這樣一道題:1、2、4、( )、( )、( ),后面加上一些數,使這些數排列起來有規律,一位學生填出了:7、11、16,理由是分別增加1、2、3、4、5……,我微笑著點點頭;第二個學生又想到了:8、16、32……,理由是前一個數重復相加為后個數,我又滿意地笑了,正在這時,突然發現有一只小手怯生生地舉起,這是一位成績不太好的學生,我遲疑地問:“你還有什么問題嗎”。“我想填1、2、4……”,頓時,全班哄堂大笑,那位同學害羞得埋下了頭,我示意大家安靜,親切地說:“你的想法不錯,真了不起!能大聲能大聲地說出你的理由嗎?”那位學生慢慢地起頭:“我覺得重復也可以是一種規律。” 說得多好啊!簡單重復何嘗不是一種規律,大概受這種想法的啟發,學生的熱情一下又高漲起來,“老師,我又想到了另一種填法,1、2、8、1、2、16……,”。同學們都沉醉在尋找規律的興奮中
總之,多年的教學我始終堅持這樣的理念:用思想教書,用智慧育人。開課,體現“趣”字;授課,體現“實”字;練習,體現“精”字;結束體現“活”字。積極激發學生參與樂學的熱情,讓“死”的知識活起來,讓“靜”的課堂動起來,變單純的“傳遞”與“接受”為積極主動的“發現”與“建構”,才能使“樂學”之花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