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當前“一帶一路”發展的良好形勢下,建設創新型政府職能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就顯得尤為重要。積極創新政府職能不僅能促進社會的發展,保證經濟穩定增長,同時還能為社會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不斷創新我國政府職能,注重功能創新,深化分權管理,不斷推進體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這都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提供保障。
關鍵詞 政府職能 創新改革 路徑選擇
一、“一帶一路”倡議下政府職能創新的價值
在推進“一帶一路”的發展過程中,我國政府和人民必須勇于面對困難,克服困難,迎接挑戰。我國政府在新的背景下面臨以下挑戰:
(一)轉變政府傳統職能,實現政府治理現代化
在“一帶一路”的新機遇下,以管理和控制為基礎的傳統政府職能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注重服務現代化和透明的政府治理。要實現政府治理的現代化,最重要的是建立服務型政府,使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仆人”的作用。因此,對服務型政府作出全面、深刻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服務型政府的建設主要基于各級政府和行政人員。他們根據國家憲法和相關法律為公眾和社會提供適當的政府服務。其次,政府以公民、市場、企業和社會為服務對象。再次,政府服務不僅為公司和市場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還為公眾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政府還應為公民建設、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造福大眾。最后,服務效果應以社會和公民的滿意度為評價準則,而不是僅以經濟發展情況作為評價標準。
(二)高度重視政府的文化功能,增強文化軟實力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傳統的政府職能中,文化職能在各種政府職能中受到的關注最少。而“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們要高度重視政府的文化職能,正確對待古絲綢之路與新絲綢之路的銜接問題,做好對古絲綢之路遺留下來的物質文化遺產的合理開發和保護,這是當前政府的重要職責之一。政府在有利的社會大環境下,應充分發揮文化職能的作用,打造具有濃厚中國文化特色的品牌,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實現文化的軟著陸。“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使我國以一個更為開放的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成為世界更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這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能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
(三)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為了盡快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相關政府在“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和“建設西南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致力于打造一條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沿線“陸上絲綢之路”合作走廊,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這就要求必須妥善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利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策作用。但在“一帶一路”實施過程中,市場的參與僅僅停留在表面,參與的深度、廣度均不夠。各省市關于“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政策制定方面主要依靠中央政府,沒有真正做到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自身發展與融入的政策,即政策缺少針對性。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市場的一系列有效手段來合理調節市場資源,使市場因素自由流動。政府除了支持大型企業發展以外,也要注重中小企業的發展與參與,在政策、制度、資金、技術等方面擴大市場主體的參與范圍。
(四)建設生態型政府,打造城市文明新風
生態建設是城市文明的象征,是吸引資金和資源的條件。政府應該從自身做起,建立文明、高效、綠色的生態政府。為使“一帶一路”倡議付諸實際,生態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生態安全享受到應有的保護,生態文明不斷向前發展,政府對于自身的管理是最重要的關鍵點,在此基礎上要將構建生態型政府擺在當前社會發展的首位。我國目前的生態環境并不樂觀,因此政府如何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顯得尤為重要,政府在治理過程中發揮怎樣的作用也是主要關注點。“生態政府”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都已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之一,也是政府職能創新和生態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一帶一路”倡議下政府職能創新的路徑選擇
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我國政府職能提出了新的機遇和要求。為了建設一個服務型政府,使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能夠穩步實現,就必須選擇正確的政府職能創新之路。
(一)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產業規模,提供相關資金支持
在與沿線不發達國家或地區進行交流與貿易合作的過程中絕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合作完全基于發展需要和市場規律,使發展成果惠及雙方。在擴大產業規模的過程中,將為其發展建立一個平臺,使區域資源的整合更方便快捷。在產業整合過程中,不要把重點放在單一產業的農業、工業和其他產業的整合上,要加快農業、工業和高科技產業走向世界的步伐。在吸引投資方面,在已有人才和先進技術的基礎上,要借鑒、學習和溝通,為“一帶一路”倡議進程提供有利條件。采取減稅、免稅等優惠政策,鼓勵更多企業參與其中。通過適度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以增強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對盈利能力較差領域的產業或項目,政府要給予一定的補貼;對于有些成本大于收益的項目,政府可將項目的財政補貼支出納入一般性預算之中,以保證私人部門不虧損,減少私人部門對收益成效的擔憂。
(二)全面優化發展的環境,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一帶一路”推行過程中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為絲路沿線國家或地區參與提供法律保障。若保障制度不完善將面臨來自投資、勞工、環境、經營不善及貿易等方面的法律問題與挑戰。就“一帶一路”倡議而言,我國不僅要建立國際法律機制,還要建立國內法律機制,確保“一帶一路”的順利實施。政府間簽訂雙邊或多邊合作協定,密切我國與有關國家的交流合作,對相關國家參與“一帶一路”形成強大的吸引力。我國必須推動建立新型的國際合作關系,實現雙贏,共謀發展。
(三)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促進科技領域的合作
我國雖是人力資源大國,但還不是人才資源強國。我國人才總量不足、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導致人才的大量流失,人才吸引力不強。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對策來整合人才資源。不斷推進義務教育的普及與實施,加快培養高技能人才,健全人才管理機制,對相關人才進行合理布局、優化結構。同時,政府還應主動走出去“招賢納士”,并以一流的服務和環境留住人才。地區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專業化的高端人才是我國發展的實力保障。解決好這一課題就需要充分調動國內外所有的創新資源,為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增長動力。自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這一國家層面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一帶一路”運行過程中,經貿方面的合作固然重要,但科學技術方面的合作同樣不容忽視。政府應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和創業基地,推動中外合作辦學和國際化的企業大學等項目,不斷引進國外頂尖科教人才和專業人才,培養出屬于我國的創業創新人才隊伍。政府還應以正確的方向引導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在沿線國家建設科技研究中心或技術示范、推廣基地等。
(四)加快發展低碳經濟,完善政府生態建設
建立生態政府是新時期中國政府建設的新目標。生態政府更加關注政治文明與生態文明的關系,處理政府與其他組織的關系。將管制型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促進經濟增長和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政府必須加以引導,改造高耗能產業,重點抓好某些行業節能減排工作。要進一步加強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重污染行業的節能減排工作,大力進行節能減排技術的開發和在實際中的推廣應用。政府還應正確引導企業的生態價值觀,在經濟發展中以保護環境為前提,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結合,造福后代。在“一帶一路”新背景下推進生態型政府建設是創新政府職能的機遇,也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作者單位為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作者簡介:張麗斌(1990—),女,山西呂梁人,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6級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馬宇薈,胡刃鋒.大數據給政府職能創新帶來的機遇和挑戰[J].信息記錄材料,2017,18(10):147-148.
[2] 熊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地方政府職能創新研究[J].企業經濟,2014,33(12):131-134.
[3] 韓桂友.以政府職能創新推動循環經濟發展[J].求知,2014(10):54-55.
[4] 吳春梅,翟軍亮.公共價值管理理論中的政府職能創新與啟示 [J].行政論壇,2014,21(01): 13-17.
[5] 任斐.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與地方政府職能創新[J].科技創業月刊,2013,26(09):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