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青岳
摘 要:科學實驗活動拓展性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實踐創新等核心素養、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使這門課程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在選擇活動內容、設計活動方案時,應當盡可能為學生學習科學方法、動手操作提供更多的機會,要著力擴展學生的科學視野、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要以這些思想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指導課程的開發工作。
關鍵詞:科學實驗;拓展性課程;深度學習
浙江省教育廳要求全省義務教育各學校開設知識拓展類、體藝特長類、實踐活動類拓展性課程。其中,實踐活動類課程是初中科學極為重要的拓展性課程,它對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實踐創新等核心素養,以及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推進拓展性課程的實施,受浙江教育出版社之邀,筆者主編出版了一套《義務教育拓展性課程·科學實驗活動》(共5冊),供全省各初中學校開設拓展性課程選用。本文將闡述我們編制科學實驗活動拓展性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 為學生學習科學方法提供機會
科學學習包括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科學方法的學習等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說,方法比知識具有更為廣泛的遷移效應,因此也更有價值。雖然在《科學》教科書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學到不少科學方法,但科學方法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我們應當利用拓展性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科學方法訓練的機會。
案例1 學會估計
估計是生活中常用的科學方法,它是“抓大放小”、近似處理問題的方法。生活中常常要估計時間、距離、質量,等等。為了讓學生學會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方面,我們在七年級上冊安排了一個“學會估計”的系列活動,其中一個活動是:估計紙的張數。具體做法如下:
(1)將字典在不看頁碼的情況下對半分開,中間夾一張紙條,如圖1。
(2)將分出的一半,再對半分開,中間再夾一張紙條,如圖2。
(3)數出四分之一書的張數,再乘以4(如果書很厚,也可以按這樣的方法取出八分之一,數出張數,再乘以8),你估計該書紙的張數為________張。
(4)根據書的頁碼算出書中紙的張數,再加上前言、目錄等的張數,該書實際紙的張數為______張。你估計的張數與實際張數相差______張。
二、為學生動手操作提供機會
俗話說“心靈手巧”,這說明手和大腦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人的大腦控制與管理著整個人體的各個部門,人體各個部門的活動又能促進大腦機能的成熟與發展。腦科學的研究證明:大腦有6萬個神經細胞控制著人體軀干,但控制手的卻有多達20萬個神經細胞。也就是說,大腦皮層的相應區域中,雙手所占的“地盤”要比人體整個軀干(包括內臟)所占“地盤”還大。當孩子雙手活動時,指頭上的神經細胞會隨時將信息傳到大腦,大腦將這些信息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加工、處理,又不斷發出指令調整手的動作,使動作準確完善。這一過程中,手和大腦都得到鍛煉。科學實驗活動拓展性課程作為活動類課程,應當為學生創造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
案例2 紙鍋燒水
許多書介紹這個活動,是用紙杯作鍋的。紙杯雖然取材方便,操作簡便,但直接用紙杯燒水,學生的主要活動是觀察,而動手操作的機會極少。對此,我們采用的方法是:讓學生用紙折一個紙盒,以取代現成的紙杯。這既讓學生學習一種生活的技能,又讓他們獲得動手操作的機會。具體的做法如下:(1)取一張A4打印紙橫向對中切開,按圖3所示畫2條橫線、2條縱線,標上序號;(2)將紙沿橫線①向下折;(3)沿縱線①向左折;(4)將右邊上面的紙展開,壓出一個三角形;(5)將紙沿縱線向右折;(6)將左邊上面紙展開,頂部壓出三角形;(7)將中間重合處的紙向上折;(8)拆開已折部分,將紙的另一邊按相同方法折;(9)將折痕部分復原,形成紙盒。
三、著力擴展學生的科學視野
教科書出于對課時、學生層次差異等方面的考慮,對內容的選擇作出了較多的限制,使得許多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知識無法納入其中。但選擇科學實驗活動拓展性課程的學生,對科學有著更強求知欲望,他們希望對科學能有更為寬廣的認識。科學實驗活動拓展性課程應當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學到更為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著力擴展學生的科學視野。
案例3 露點的測量
露點概念在生活中十分常見,但學生并不知道露點概念的意義,更不知道露點是怎樣測量出來的。對此,我們安排了如下測量露點的活動:
(1)將金屬罐的外包裝紙撕去,用剪刀將金屬罐的蓋中間部分剪去,如圖4所示。
(2)將室溫的水注入金屬罐中約三分之二。
(3)用吸水紙將金屬罐的外壁擦干。
(4)在金屬罐中加入少量的冰塊。
(5)在罐中小心插入一支溫度計,同時用攪棒緩慢攪動, 如圖5所示。
(6)當金屬罐外壁開始出現薄薄的一層水膜時,如圖6所示,準確記錄此時的水溫。
(7)按步驟(2)至(6)重復進行2次,將溫度記錄在下表中。
[實驗次數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水溫 ]
(8)計算三次實驗中當罐體外壁出現水汽時的水溫平均值,這個溫度就是金屬罐所在空間空氣的露點
四、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是否樂意接受某事物,跟這個事物是否有趣直接相關。玩是孩子的生活方式,也是孩子的學習方式。科學實驗活動拓展性課程可以為學生在玩中學科學提供很好的機會,學生在活動中可以觀察到大量有趣的現象。在選擇科學實驗活動項目時,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讓活動更有玩味。
案例4 制作簡易打氣筒
(1)用剪刀的尖端在塑料瓶壁腰部鉆一個小孔,如圖7(a);
(2)用剪刀的尖端把塑料瓶蓋鉆出一個直徑5毫米左右的小孔,如圖7(b);
(3)取一個小氣球,將它剪短,只選取其下半部分的球肚。將氣球套住瓶蓋,把氣球過長的部分往蓋子的內部折進去,如圖7(c),然后將瓶蓋旋緊塑料瓶,如圖7(d);
(4)在瓶蓋接近邊緣的對稱的四個位置用小刀在橡皮膜上割出四個小孔,如圖8(a);
(5)另取一個氣球套在瓶蓋上,用大拇指按住塑料瓶壁上的小孔,使勁地按壓塑料瓶壁,然后放開(放開時,手指不要壓著小孔)。一擠一放,就可以把氣球吹大,如圖8(b)。
五、促進學生進行深度的學習
科學實驗活動項目的選擇,僅僅讓學生感覺好玩是不夠的,還應引導學生對科學問題深入地探究,進行深度的學習。在深度學習中,提高探究的能力。為此,應當對原有的一些實驗活動進行再開發,挖掘出蘊含其中的豐富內涵。
案例5 探究影響雙錐體滾動方向的因素
雙錐體自動爬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活動。當將雙錐體放在V形軌道之間時,雙錐體就會自動向上爬升。許多書本對這個活動的介紹,只是向學生展示一個奇異的現象,并說明雙錐體在高處的重心要低于在低處時的重心。僅此,學生的收獲是非常有限的。為此,我們讓學生對這一現象進行實驗探究,通過測量,自己尋找隱蔽的因素,自己獲得探索的結論。具體做法如下:
(1)你認為雙錐體能否向上滾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將V形軌道的上端墊高約2厘米并保持不變,即保持軌道的坡度不變。
①量出軌道上端書的高度h0(即木條上、下端高度差),記錄在表格中。
②調節2條木條之間的夾角,使兩個玻璃漏斗做成的雙錐體橫放在軌道上恰能靜止不動。量出此時兩木條之間的夾角α0;再將雙錐體橫放在軌道上兩個高低不同的位置A、B(B的位置比A高),分別測出漏斗頸中心所處的高度(如圖9)。將有關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③保持軌道的坡度不變,稍增大V形軌道2條木條之間的夾角,雙錐體橫放在軌道上時將向哪個方向運動?測量此時2條木條之間的夾角;再將雙錐體橫放在軌道上兩個不同的位置A、B,測出漏斗頸中心所處的高度。將有關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④再稍增大V形軌道2條木條之間的夾角,重復③中的實驗,將有關的實驗現象和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⑤保持軌道的坡度不變,使V形軌道2條木條之間的夾角稍小于α0,雙錐體橫放在軌道上時將向哪個方向運動?測出此時2條木條之間的夾角;再將雙錐體橫放在軌道上兩個不同的位置A、B,測出漏斗頸中心所處的高度,將有關的實驗現象和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⑥再稍減小V形軌道2條木條之間的夾角,重復⑤中的實驗,將有關的實驗現象和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3)保持V形軌道2條木條之間的夾角α0不變(即保持2條木條上端的間距不變)。
①增大軌道上端的高度,使其稍大于h0,雙錐體橫放在軌道上時將向哪個方向運動?測出此時V形軌道上、下高度差;再將雙錐體橫放在軌道上兩個不同的位置A、B,測出漏斗頸中心所在的高度。將有關的實驗現象和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②再稍增大軌道上端的高度,重復①中的實驗。將有關的實驗現象和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③減小軌道上端的高度,使其稍小于h0,雙錐體橫放在軌道上時將向哪個方向運動,測出此時V形軌道上、下高度差;再將雙錐體橫放在軌道上兩個不同的位置A、B,測出漏斗頸中心所在的高度。將有關的實驗現象和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④再稍減小軌道上端的高度,重復③中的實驗。將有關的實驗現象和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 兩木條之間的夾角
/度 木條上、下高度差/cm 漏斗運動(向上/向下/靜止) 漏斗在A、B兩位置的高度 A位
置/cm B位
置/cm 1 2 3 4 5 6 7 8 9 ]
(4)分析表格中雙錐體不同運動狀態時間的相關數據,你得出的結論是:
致謝:參與本文涉及案例編寫的作者有:王小虎,王小琴,游愛艷,顏貽奎,翁慶雙,在此一并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