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龍
如何創建高效課堂?我們認為,需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當前教育改革要求以及學校校情和學情來對課堂教學進行標準化界定,使教師有序可循,有標準可依,增強課堂教學的規范與科學。學校在2014年年初提出了高效課堂“五要素”策略,即將“問、思、動、撥、測”作為課堂五大支撐要素,引導典型的課堂存在元素和操作流程。我們的研究在于探尋“五要素”之間存在的系統化關聯,以及如何把這些要素整合到課堂教學這個系統內,最終創建高效課堂。
一、高效課堂“五要素”研究的意義
表面看來,“五要素”不能概括課堂全過程,但它好比一座建筑物的“承重墻”,唯其堅實,才能有效影響整個課堂體系,才能輻射到課堂全過程,涵蓋所有可預計的正常環節。
對學生而言,“五要素”科學地指導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協助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問與思”的習慣,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
對教師而言,形成一套相對規范的備課與上課規范,便于青年教師參照并盡快實現專業化,同時幫助年長的教師克服思維定式,優化教學技能。我們將“在實踐中強調學科化構建”作為教學基層團隊建設的一項策略,研究和實踐的推進,使得觀評課趨于科學合理,同時保持開放式優化策略,讓教科研活動保持活力。
對學校而言,教師是教育之本。由于教師在常態教學中有順序可循、有標準可依,這就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規范性,保持了教師教學的科學性與創新性。教師獲得了專業化成長,提升了教學質量,學校也就獲得了可持續發展。
二、高效課堂“五要素”參照標準內容
針對“五要素”的課堂參照標準,我們研究制定了一份具有指導綱要性質的文本,內容包括各要素的類型和名稱、界定含義、操作時機和場合、調控事項、效果反饋觀評等。分別概要介紹例舉內容如下。
1.問
包含教師設問和學生疑問兩方面。具體界定了前置性問題、導入設問、情境問題、互動之問(主要針對學生)、探究問題(主要針對教師)、應用中的問題、反饋之問、保留后問。
例如,對“前置性問題”的釋義是:多為教師主動提出,也可讓學生先發問,然后教師選定問題;典型情況就是復習提問,也可以默寫、聽說、抽測等為表現方式;理科大多針對概念、原理采用復習提問或簡單小題目抽測,文科可針對文本或其意義采取默寫、聽說、抽測等方式。前置性問題的目的是以此確定繼續授課的基礎是否牢固,校準教學起點、節奏和難度。若符合預期,則繼續依據教學設計推進,若偏離預期則調整教學設計?!扒爸眯詥栴}”的操作時機在課堂初期,占時較短。
“問”的各子項大多又含有分項,例如,“反饋之問”包括:(1)常規個別問答,包括教師提問得以反饋,學生發問取得解疑;(2)對展示交流的過程、結果、所用方法進行梳理和評價而提出的問題;(3)質疑問題,包括學生對知識點、方法等提出的質疑(有意義的質疑體現了學生的積極性,對于發現和培養優秀學生有獨特意義);(4)測評情況反饋中表現的遺存問題,用于處理被遺漏、欠扎實的知識點。
2.思
指學生的課堂思考與思維活動,這是學習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回憶(提取)、記憶(存儲)、分析、綜合與推理、應用與整合等。其中,分析與綜合是思維活動的關鍵,學生的感官接收信息后上升到這一領域標志著學生在進行有質量的學習;進一步的發展是“應用與整合”,具體分為:解決應用問題和建構形成;對于解決應用問題提出流程化、標準化、成效化指標;對于建構形成又給以并立、合并、補充的提示。
3.動
指課堂時空內能觀測的師生行為,主要包括教師輸出(給學生提供輸入)、學生感官之動(如觀察、操作等)、互動交流(師生雙方分述)、應用(學生輸出)、整合與形成(師生雙方分別界定)。從名稱描述看,“思”和“動”有許多條目對應,但二者實質不同,雖然一起發生但不能混為一談。總體來看,“思”是“動”的內在,“動”是“思”的載體和外顯;“動”的合理設計和運作促進“思”,但不能說有“動”就一定有“思”;有“思”而“動”不足就不能交流共享。值得重視的是,看得到的“動”需要依靠一系列其他要素整合后的支持。例如,從教師一方發起的互動,表層含義是教師提問、布置討論、練習,安排展示交流。但深入探究就會看到,外顯行動建立在教學設計上,這提示教師通過合理設問與提問來實現問題引導,把握解決問題時討論交流、鞏固形成時練習和反饋等時機來實施互動,并根據教學內容和課型掌握各種形式活動的占時比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4.撥
指教師的提示、形成性說明、歸類與整合等行為。該要素分類并展開于介紹釋疑、討論交流的引導總結、應用過程的點撥、建構形成中的引導與指導、學科意識與方法指導中。“撥”要時機恰當、表達精練,往往對教師教學態度和能力有較高的要求。例如,“應用過程中的點撥”看上去是不經意的指指點點,但包含著規則使用的規范化、專門用語的準確、定理公式的成立條件等,對于問題解決,則關注優化步驟——標準化:步驟規范,結果正確;效率化:方案、次序合理。
5.測
指從上課開始到下課結束,所有對教學效果的反饋和評價,包括前測反饋、階段自發自測、應用性自測和互評、重點內容專項反饋檢測、操作類測試與反饋、形成性檢測與反饋。應充分意識到,“測”不限于課堂臨近結束的形成性測評,甚至不僅體現在教師安排的顯性之測。例如,“階段自發自測”指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吸納、理解、交流中伴隨的模仿、描述、列舉等行為,以及有意自評的表現。這些測評雖然隱性但廣泛、個性化,對促進學習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此教師應予以重視。
三、高效課堂“五要素”參照標準的學科化和實踐化
1.將“五要素”參照標準作為學科組教研的線索、參考體系
之所以稱為“參照標準”是由于其條目供各學科參照,或說全學科通用,然而沒有學科個性和活力的“標準”是沒有生命力的。因此,將“五要素”課堂參照標準學科化就成為“五要素”課堂研究領域的核心。這首先依賴學科組內有效的教研積累。學校教研部門指導、參與各組的教研,組織學科內和學科之間的展示交流活動,逐步形成兼備共性和個性的各科“五要素”課堂參照標準。由于其可執行度更高,也稱其為“五要素”課堂執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