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珺
摘要:隨著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不斷的進步,國民的審美水平與藝術需求也有了顯著提高,合唱越來越受到國民的歡迎,無伴奏合唱也呈現出了多元化發展的趨勢,與傳統的合唱方式不同,無伴奏合唱對合唱團隊的排練方式、演出形式等都有了新的要求。本文將對中國無伴奏合唱的多元化進行研究。
關鍵詞:中國;無伴奏合唱;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J6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1-0087-01
一、中國無伴奏合唱的發展
1.民間流傳的合唱形態。多聲部民歌是少數民族合唱的一種重要形式,它通過對不同旋律與起唱時間的調整,體現出歌曲的層次感。自上世紀30年代起,多聲部首次進入大眾視野,這與傳統的單聲部合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多聲部民歌主要體現在各民族婚喪嫁娶等活動當中,它代表了少數民族祖祖輩輩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少數民族多分布在地勢偏遠的山區,受到交通信息不暢的影響,這些民族長期處于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而多聲部民歌的合唱技巧也被完整的保留下來。與歐洲國家相比,我國的多聲部民歌發現較晚,但卻為我國多生音樂的研究與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參考資料,與此同時,筆者也相信這種帶有濃厚中國韻味的演唱形式將會在世界舞臺上獨領風騷。
2.寺廟誦經的合唱形式。佛教對我國老百姓的思想與生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我國是佛教音樂文化的發展中心。目前,我國出土的古代佛教樂譜分為“口讀譜”與“演奏譜”兩種,但從總體上講,大多數寺廟仍采用單聲部的誦經合唱方式。自改革開放后,我國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越來越廣泛,寺廟也再度成為國民祈福消災、尋求信仰的重要場所,寺廟誦經仍然采用單聲部的形態,但同時也有搭配少量和聲的現象。
二、中國無伴奏合唱的多元化變現形式
1.作品風格。衡量音樂作品的風格主要通過旋律、節奏、音色、和聲以及肢體等因素。其中作曲家風格是作品風格的最直接表現。例如西歐合唱作品的旋律反復,往往帶給人一種華麗、優雅的感覺。我國部分少數民族的合唱旋律簡單、曲調樸素,但對演唱者的唱功要求很高。受到時代與周邊環境的影響,不同作曲家所創作出的作品也擁有不同的風格。我國著名作曲家劉曉耕是土生土長的云南人,他喜歡在當代曲目中突出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其創作風格自成一派。
2.地域風格。少數民族與外界的來往較少,因此在長期半封閉式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這種風格在音樂上也有很好的體現。少數民族的合唱歌曲大都來自于生活與生產,例如陜北地區的《蘭花花》,充分的體現了陜北民族淳樸、健康的特質。新疆地區的《嘎俄麗泰》具有濃郁的異域風情,搭配上新疆人特有的民族舞蹈,形成了一幅活色生香的畫面。
3.演唱風格。我國合唱起步晚,大多數人對于多聲部都缺乏系統的認識。與國外相比,我國在民族藝術的投入上相對較少,一些人將子女送到國外去,接受西方合唱藝術的熏陶,我國民族藝術的傳承也面臨著巨大的問題,對此,我國應當加強對民族藝術的研究,加大對民族合唱的宣傳力度,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合唱藝術,使這種合唱方式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例如,南開大學在2014年的世界合唱大賽中,合唱經典曲目《霸王別姬》,并在其中加入了京劇元素與唱腔,獲得了國外的一致好評。
4.團隊構建。傳統的合唱分為混聲、童聲與同聲三種,其中每個合唱團隊又細致的分為四個聲部。現代合唱團借鑒了國外的優秀經驗,對團隊進行了更加細致的劃分,賽級與業余組的團隊分配各有不同,合唱團可以結合隊員的特點以及演出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訓練計劃。此外,現代合唱團在人數上也有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合唱講求氣勢,人數較多,且聲音洪亮,隨著隊員聲樂水平的不斷提高,合唱隊也漸漸從百人團發展為小型團隊,隊員的分工也更加靈活。
5.排練環境。在沒有伴奏的情況下,演唱者的細小問題會被無限放大,因此無伴奏的合唱對場地的要求更高,傳統的合唱排練大都在會議廳或者排練廳舉行,用于訓練的設備主要有鋼琴與手風琴。現代無伴奏合唱的硬件水平不斷提升,負責人可以租用舞蹈室、音樂廳等場地,設備除了傳統的鋼琴,還有電聲擴音設備、調音臺等。
6.舞臺表演。傳統合唱講求整潔統一,隊員上臺表演需穿相同服裝、邁整齊的步伐,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現代舞臺表演更將求創新性,表現手法也更加多元化,氣氛輕松活躍,更具有觀賞價值。除合唱外,演員還會搭配一定的肢體動作,給觀眾帶來不同的視覺與聽覺體驗,創作出更具有感染力的舞臺效果。
7.創作手法。現代多聲部合唱保留了民族合唱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結構調整,和聲上也具有豐富性特征。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現代作曲家的創作手法更加大膽,合唱者的演唱技藝更加豐富,呈現出人聲樂器化的特征。例如元音輔音的配合、不同的發聲方式等,以此來襯托出不同的意境美,也能在短短的幾分鐘時間里,帶領觀眾體驗不同的情感世界。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藝術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合唱藝術越來越被現代人所接受。為了促進我國合唱事業的發展,有關工作者應當注重對民族藝術與文化的傳承,構建新的合唱體系,為我國合唱藝術的發展奠定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