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莉
依據心理學中品德形成的三個階段——依從、認同和信奉,學校在德育實踐中,以多種有效的方式來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第一階段:“導行”與“踐行”
小學生品德形成的依從階段以消除學生的行為障礙為核心,采取的教育策略是“導行”與“踐行”。具體來講,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從常規教育入手。如熟記“兩規”,即《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再如編寫“兩規”,即學校組織學生把“兩規”作為原創童謠進行編寫,既有趣又便于記憶。二是從教育評價入手。《小學生綜合評價手冊》是養成教育的落腳點,學校充分發揮手冊的育人功能,在班級中以小組合作模式開展養成教育評價,正確引導學生的行為。三是從儀式教育入手。小學生情感體驗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基于他們的心理品質,科學地設計各種儀式教育,使學生在其中踐行良好行為,養成良好習慣。
2.第二階段:“曉理”與“明義”
小學生品德形成的第二個階段是認同階段,這個階段以消除意義障礙為核心,所以此階段采取的教育策略是“曉理”與“明義”。這個階段的培養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從主題活動入手。學校將每月重大紀念日、節日、節氣等作為主題教育活動的突破口精心設計,納入試聽課程和主題班會課程,以班對班手拉手幫扶的形式傳遞習慣、示范榜樣,彼此帶動、約束、規范,形成良好的風尚。二是從協同育人入手。學校是北京市家長教師協會實驗學校、北京市家長網絡學校實驗學校。經過幾年的改革,學校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運行機制和管理網絡,主要采用家長學校和親子共育的方式。三是從課程建設入手。學校構建了五大個性化課程領域,即在閱讀中與世界對話、在語言中與世界對話、在運動中與世界對話、在科學中與世界對話、在藝術中與世界對話。通過課程學習,學生的心靈得到滋潤,學生行為得以規范。四是從樹立榜樣入手。模仿是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途徑,小學生模仿能力強,為學生樹立榜樣是行為規范訓練的有效形式。學校開展榜樣評選活動、講述榜樣故事活動和多形式宣傳榜樣活動。
3.第三階段:“激情”與“感悟”
小學生品德養成的第三個階段是信奉階段,這個階段以消除情感障礙為核心,主要采取“激情”與“感悟”的方式。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從氛圍營造入手。學校打造校園文化氛圍,讓每個角落都具有教育元素,落實學校教育風尚——把兒童當作兒童。如學校開放式辦學,每個角落都有閱讀書架、閱讀空間等。二是從網絡宣傳入手。學校充分發揮網絡的宣傳功能,對學生開展養成教育,如通過微信、網站、校刊、媒體等推送榜樣的事跡、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