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云力
摘 要 本文提取了《新結構經濟學——重構發展經濟學的框架》一文中,林毅夫教授對發展經濟學的新的觀點和分析框架,并試圖利用這種創新的發展經濟學分析框架對經濟發展的要素稟賦人力資源作出試探性解釋。人力資源和人類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動力,結合新結構經濟學的分析框架,為實現發展中國家政府對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 人力資源 新結構經濟學 比較優勢 經濟發展
一、引言
林毅夫教授的新結構經濟學的分析主要以“資源稟賦——比較優勢——企業自身能力——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發展戰略——經濟發展”的框架進行,旨在尋找一種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實現經濟發展頂層設計的“路線圖”。其主要的觀點圍繞著競爭市場、價格信號、比較優勢、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展開,本文從新結構經濟學角度分析和解讀人力資源和人類發展,從建立一個有效的人力資源競爭市場開始,將這個有效的競爭市場所反映的工資、福利市場價格信號作為市場的敏感度測試,以此明確產業的比較優勢,優化產業結構,實現政府對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開發。
自工業革命以來,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不斷出現,我們的社會從農業發展到工業,又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服務業,人力資源的知識和技能在各個行業分配、調整、優化,政府在人才培養方面投入的資本也逐年增加,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逐漸增強。發展中國家面對的人力資源問題從“人口陷阱”到“教育投資”,再到“知識失業”和“智力外流”;發展中國家政府一直在嘗試解決人力資源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問題,新結構經濟學的提出為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分析論證法,結合有關的文獻資料從一個創新的角度認識人力資源和人類發展。
二、人力資源是國民財富的最終基礎
Becker,Jones 和 Romer把人力資本投資當中的教育、培訓、健康作為最重要的因素。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把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的經濟發展歸功于技術的創新和科技的進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新的知識結合較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帶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所以從世界經濟的平均水平來看,科技和知識共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從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或者說資本密集度較高的國家和資本密集度較低的國家來看,他們在發展上的重大不同,除了本身的制度和國情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和科技進步的匹配程度。
人力資源帶來技術創新、價值創造、社會進步,而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民收入水平和生產效率的提高。生產效率的提高帶來了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然而個人的知識和技能對于社會需求的調整作用卻是具有滯后性的。所以,在市場調節的機制下,政府對教育資本的有效配置和制度的改進對人力資本市場對社會需求的有效供給起著因勢利導的推動作用。
三、比較優勢理論在人力資源中的應用
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為了實現經濟快速、穩定、持續發展,加速技術進步,產業升級與人力資源的迅速調整,最重要的是按照每個經濟體的比較優勢來選擇產業和技術;按照每個經濟體的比較優勢來進行人力資本投入以及人力資源的培養。只有如此,人力資源配置才能盡可能地符合經濟發展的需求,從而減緩由于發展中國家發展太快造成的失業和經濟發展陣痛。
新結構經濟學認為,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為比較優勢實現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一個前提是有效市場。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雖然提倡政府在市場中的引導作用,但是其主要的理論也是建立市場調節的機制上的。有效的競爭市場要求要素的相對價格反映其稀缺性,價格信號充當了市場調價和政府引導之間的連接點,價格對市場變化的反映質量直接決定了政府引導和參與的方向,由此說來,有效競爭市場是實現比較優勢的前提和基礎。另一個制度前提是有為政府。新結構經濟學強調了政府對企業的激勵作用,在技術不斷進步的過程中,發展中國家新的知識和技術越發向資本密集型國家靠攏,與此同時,技術的創新也是具有不確定性和風險的,在這種不確定性和風險的條件下,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新的社會氛圍,解決好創新人員或者企業的后顧之憂,是政府以善意的出發點,發揮政府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的最優手段。
按照比較優勢形成的產業經濟,在預期市場人力資源需求方面,必定是有跡可循的。有為政府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還要在教育投資上實施合理的配套政策,對未來的人力資源配置進行估計和準備,以維持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同時,有效競爭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上面依然能發揮其“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作為經濟體中的個人,對經濟發展方向和個人發展前景的合理預估,是保持個人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重要條件,為了完善個人的知識和技能,使自己更加符合經濟社會的需求或者適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體中的個人會以“用腳投票”的原則,選擇有利于自己未來就業的專業技能。由此,人力資本投入的調整緊跟產業結構、技術創新的發展而發展,使社會經濟得以穩定、持續、健康發展。
四、新結構經濟條件下的人類發展
人力資本是一個國家稟賦(自然資源、勞動力、人力資本和物資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因在于人力資源的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技術進步帶來的企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和風險,與此同時,人力資源又有其本身的特性——發展的長期性和積累性。就個體而言,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失去接受教育的機會,就算以后能再次接受教育,其個人所付出的機會成本和物質成本也是相當昂貴的;就社會而言,如果沒有在早期發展教育投資,民眾沒有增強對教育的重視意識,也談不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值得慶幸的是,當下,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和人們意識到了教育對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在教育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和研究。對于那些已經錯過教育最佳機會的個人而言,進行非正規教育或者職業培訓,是提升國民素質和解決失業問題的一個思考方向,所以有越來越多的發展經濟學家認為,非正規教育在發展中國家應該給予其同等甚至更多的關注,可惜的是,這樣的共識也是僅僅停留在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層面,并沒有引發人們傳統思想觀念的改變。
新結構經濟學認為,人力資本的提升必須與物質資本的積累和產業升級保持齊頭并進。否則,人力資本要么因為投資不足而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要么則因為教育訓練投資過快而使一批高學歷的勞動者無法找到相應工作。當下,國家教育普遍存在輟學率高、教育與實際脫節、社會不平等加劇、教育深化和知識失業、智力外流等問題。究其原因,是政府在實行人力資本投資的過程中,沒有合理規劃,使教育帶來的人力資源不符合社會的需求。受信息傳遞滯后性的影響,個人在進行教育投資的過程中往往具有盲目性。新的產業技術興起時,人才匱乏,于是政府會持續加大在新興產業的教育投資,在政府的引導下,個體也會基于對新興行業的較高期望,選擇進入該行業。由于發展中國家具有信息不完全的普遍特性,有效的競爭市場并沒那么有效,在新興行業興起時有政府的指引,但行業對人力資源達到飽滿時的信號傳遞卻存在障礙,個人只有在進入該行業或者選擇該行業之后,行業人才飽滿的信號才會被接收到,由此增加了個人和社會的投資成本,并出現教育深化和知識失業的問題。同時,發展中國家以發達國家的教育為模板建設國家的教育制度,也會引發人才培養的“水土不服”。新結構經濟學的觀點認為,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體的稟賦和結構是給定的,發展中國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資源稟賦按照比較優勢選擇符合當時經濟發展的資本密集度。政府對教育的投資基于產業的發展、資本密集度或者經濟發展的階段來選擇,教育投資過快,超過經濟體本身的需要,或者過慢,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都不利于經濟穩定發展。
為了協助經濟充分利用所有資源,新結構經濟學提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戰略要包含人力資本投資政策,以對企業升級起到因勢利導的作用,人力資源的發展理應成為一個國家整體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單位為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林毅夫.從新結構經濟學角度看人口流動及社會融合[J].河南社會科學,2016(09):5-6.
[2] 林毅夫.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升級: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 [J].新金融,2015(06):4-8.
[3] 付宇.人力資本及其結構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4.
[4] 韋森.探尋人類社會經濟增長的內在機理與未來道路——評林毅夫教授的新結構經濟學理論框架 [J].經濟學(季刊),2013(03):1051-1074.